■任可/文
1959年,约瑟夫·莱利维德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他承认,当时自己对新闻一无所知。学习开始后,情况并没有明显的改善。学院终生教授约翰·霍亨伯格有一次在学院走廊的台阶上对他说,“作为一名记者,你将毫无前途。” 霍亨伯格错了。四十年后,莱利维德坐上了有史以来最受人尊敬的报纸——《纽约时报》的执行主编的位置,并且在这个职位上干了7年,而且时隔两年之后这一任期还将得以延续。 6月6日,在《纽约时报》正经历152年来最大的信任危机之际,66岁的约瑟夫·莱利维德重新回到他两年前离开的职位,出任《纽约时报》临时执行主编。之前一天,《纽约时报》执行主编豪威尔·雷恩斯和总编辑杰拉尔德·博伊德因为年轻记者布莱尔的假新闻丑闻而同时宣布辞职。莱利维德上一次担任《纽约时报》执行主编是从1994年到2001年,之前,他在总编辑的职位上干了四年。而从他1962年进入《纽约时报》做一名送稿生(copy boy)算起,他在《纽约时报》已经干了整整40年。 两年前当莱利维德为了给踌躇满志的雷恩斯让路而离开时,没有人想到他会回来,而且这么快。尽管去年在雷恩斯的领导下,《纽约时报》因为对“9·11”事件的出色报道赢得了史无前例的7项普利策奖,但是,今天莱利维德却无法享受这一荣耀,并不得不面对雷恩斯留下的“烫手山芋”。6月6日,在他上任后对员工发表的演讲中,莱利维德鼓励员工发表批评意见,但没有回答任何问题。 约瑟夫·莱利维德的辉煌是从作为一名驻外记者开始的。在他四十年记者生涯的早期,莱利维德作为驻外记者在不同的国家频繁地变换工作地点,从伦敦、新德里、香港到约汉内斯堡。出色的驻外工作为他赢得了在“并不吸引人的小地方干出骄人成绩”的美誉。28岁时,他成为《纽约时报》驻新德里记者,他说:“从那时起,我就被派来派去。”在谈到作为一名驻外记者的感受时,莱利维德说,作为记者,你要么在小报上成名,要么成为一名驻外记者,“要为自己开辟出某一独特的领域,其中部分是因为语言,部分是因为报道和写作的技巧”,而“一个驻外记者要善于讲故事并提炼出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东西”。1985年,他以南非种族隔离报道为基础而写作的《Move Your Shadow》一书获得了好几个重要奖项,其中包括普利策奖。 1994年,莱利维德当上执行主编后,曾对《纽约时报》重新进行了设计,大部分的日常版面扩充到6个版块,并在所有页面采用彩色印刷,从而扔掉了《纽约时报》被称为“新闻业里的灰暗的老妇人”的外号。作为《纽约时报》的执行主编,莱利维德直接影响了许多人的生活。他宣称,《纽约时报》的座右铭——“所有适合印刷的新闻”是“一种鼓励我们努力挖掘新闻的精神”。这个座右铭是《纽约时报》创始人阿道夫·奥克斯Adolph Ochs)的名言,他发誓绝不刊登有感情色彩的新闻,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应该是关于公共事务的重大信息。至于什么是适合刊登的,莱利维德说,“决定什么东西可以印在报纸上的标准除了法律,就是我们自己关于事实真相、公正和良好品味的标准。”他还强调,预设某种结果不是一名记者的职责,因为“一旦我们对影响的担忧开始超过对报道的事实真相的担心时,我们在多年里培养起来的读者对我们的诚实、平和而恰当立场的信任就将面临极大的危险”。莱利维德说,尽管从长远来讲,报纸需要不断地创新,但是在短期内它仍应将注意力集中在不断提升它的传统的新闻报道领域,尤其是在国际经济和商业领域。“这将是我们关注的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应该更加敏锐。” 他曾提出许多有关在世界上最危险地区进行报道的问题。他强调即使《纽约时报》不会简单地命令记者避开这些地区,报社也应该劝阻这一行动,因为“没有什么故事能够值得记者用生命去换取。”然而,在面对布莱尔不惜《纽约时报》百年来的声誉而做假新闻获取名声的做法时,不知道莱利维德又会作何感想,重新执掌编辑大权的他又会采取什么措施带领《纽约时报》渡过眼下的危机呢?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