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顿 |  柴静 |  陈响园 |  范春歌 |  范丽青 |  高艾苏 |  胡晓明 |  胡跃华 |  江雪 |  姜宝虎 |  解海龙 |  晋永权 |  敬一丹 |  冷冶夫 |  李响 |  梁子 |  刘凤琴 |  罗侠 |  沙碧红 |  慎海雄 |  盛学友 |  唐师曾 |  佟立 |  王浩峰 |  王林 |  王志 |  徐滔 |  杨明 |  叶研 |  益西加措 |  袁学军 |  曾华锋 |  张继民 |  张娅 |  张越 |  赵世龙 |  周建国 |  周小瑾 | 近日,多家媒体在对上海籍教授周鼎新海口遇害身亡报道时,将受害人的身份确定为“中科院院士”,并曾参与“神五”的设计。“中科院院士”被害给人们所带来的震惊和愤怒,还没有完全散去;10月27日,《北京青年报》记者在询问了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谢光选院士,并查询了网上最新更新的两院院士名单后,得出结论称客死海口的老教授不是中科院院士。这又不免让人大跌眼镜。再看看那些称周教授为“中科院院士”的媒体,前面无不是加了“据说”的字样,或者是据有关媒体,或者是据有关人士。如10月26日《江南时报》的“有消息说”,而10月27日上海《新闻晨报》则是援引上海电视台的报道……,却没有一家媒体对被害人的身份进行核实。打个电话,或者上网查询,都是举手之劳,然而,一些媒体只是看着“据说”到处流传而无动于衷,不得不让人感到忧虑。
有些时候,“据说”可以增加新闻的内容含量,给读者某种暗示或者提供一个思路等。然而,当涉及到新闻要素时,再用“据说”进行报道,以不确定的新闻事实来搪塞读者,那就是不负责任的做法了,就是记者和媒体的失职。就如周教授的遇害身亡,在没有核实其真实身份的情况下,就不宜用“据说”来进行报道,更不能随意加上参与“神五”研究的“中科院院士”头衔。因为这样做,一方面会误导读者和公众的言行。“中科院院士”的遇害与普通公众甚至一个普通教授的遇害,引起人们所关注的程度和给社会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可能相同的。公众会随着受害人身份的高低,对案件给予不同程度的关注。而任意加头衔,会吸引更多的关注,但当事实大白于天下之后,往往让公众产生一种受骗和被愚弄的感觉。另一方面,也是对遇害者的不尊重。死者长已矣,媒体的不负责的传播,让其地下何安,让其家属何安。而那个子虚乌有的头衔,只能是一种尴尬:难道要借助这个并不存在的称号而得到扬名吗?
“据说”之所以在媒体间流传,有诸多原因,但最重要的恐怕还在于媒体责任心的缺失。在对新闻进行传播时,只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被动传承,而较少考虑所传播新闻的来源是否可靠,是否有据;或者不进行新闻事实的分辨。就如一个人,只有眼睛,却没有大脑;流水线般的生产新闻,却不对新闻进行深入地再加工。这显示出的是媒体的一种惰性和缺乏“较真”的工作态度,偏听偏信,人云亦云。这恐怕也是一些媒体千孔一面,而没有自己媒体特色的主要原因。一则好的新闻,在一家媒体上能看到,在另一家媒体上也能看到,只要在报道中加以一个新闻来源“据说”就够了,而却少考虑新闻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当然,天下好文章,大家共享。但在共享时,却不能丧失对新闻真实性的判断力,对一些并无依据的说法多些主动性,进行必要的核实,不能让不合事实的新闻流传开来。如果不是《北京青年报》对周教授的身份进行核实,人们恐怕还会以为遇害的是曾经参与“神五”研究的“中科院院士”,这“据说”不知还要流传到什么时候。
不管如何“据说”,具体到该案件,不能因为被害人的身份变了,有关方面就减少对该案件的关注程度。因为无论是谁被害,都是一起严重的刑事犯罪案件,对社会对公众安全带来了危害。确定周教授不是“中科院院士”只不过给还其一个真实的身份而已,这对受害人还有公众来说,都是有益的。(作者:刘太福)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