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短信 | 邮件 | 商城 | 搜索 | 论坛 | 在线 | 企业
滚动 | 国内 | 国际 | 财经 | 科技 | 社会 | 健康 | 约会 | 军事 | 港澳台 | 企业 | ERP | Top100 | Sohu视线 | 专题 | 我来说两句
搜狐首页 > 传媒频道 > 传媒书架 > 《走进美国大报》 > 连载文章
《走进美国大报》:第九章 《芝加哥太阳-时报》

MEDIA.SOHU.COM  2003年08月20日17:42  搜狐传媒

  霍林格美国旗舰

  芝加哥都市小报

  《芝加哥太阳—时报》,由《芝加哥太阳报》和《芝加哥时报》合并而成,是目前芝加哥第二大报,隶属于加拿大人布莱克在美国的著名报团霍林格国际集团,是该报团在美国的核心报纸。该报团拥有大约200 份报纸,集中于美国、英国、加拿大和以色列等国家,其中包括英国著名报纸《每日电讯报》。2000年,该报被评为芝加哥最佳阅读报纸,每日拥有170万读者,居全国城市日报第四。2001年3月至9月的半年平均日发行量为480,920, 居全国日报发行量第13,。星期天版发行量391185份,居全国第三十。

  一、西行芝加哥

  南方归来后稍事修整,即开始联系西北和东北部报纸。我列了计划,设计了路线,打算利用暑假的后半段时间,访问芝加哥、底特律、波士顿三大都市的主要报纸和报团。这些报纸或报团在美国报业都占有很高地位,历史上也赫赫有名,如论坛公司、《芝加哥论坛报》、《芝加哥太阳—时报》、《底特律新闻报》、《波士顿环球报》等。我计划从纽约到芝加哥,从芝加哥到底特律,然后从底特律出国到加拿大,经多伦多、渥太华、蒙特利尔,再南下回到美国的波士顿,最后返回纽约。当然这暂时还只是一厢情愿的事,结果如何尚未可知。

  把各类精心写就的信件发出后,我再次来到位于曼哈顿的AAA(美国汽车驾驶员俱乐部)办公室。AAA是个在全球有4000多万会员的庞大组织,在美国和加拿大各地有大量的分支。加入该俱乐部可以享受很多优惠和服务,例如可以免费获得旅游资料和咨询,可以在与其签约的酒店享受折扣优惠,一年内可以享受两次免费拖车服务(如果汽车半道出了故障的话)等。我是去年5月加入AAA的,首次年费为55美元。那时我正筹划着暑假的南行,所以加入的当天即请教行车路线。对于我这个新会员,俱乐部的工作人员服务格外周到,派了一位小姐和我谈了近一个小时。她拿出一幅美国东南部的地图,按照我的计划,用绿色记号笔在地图上画着行车路线及建议停留的地点和时间,又计算出路途的距离,一切都弄得十分精确。然后她给了我沿途各主要城市的地图和旅行手册,这些地图和手册印刷精美,沉甸甸地装满了我带来的手提箱。最后她给了我一张会员卡和标签,标签是贴在汽车上的,做得很漂亮;会员卡供随身携带,用来住旅馆和享受拖车等服务时出示,上面印有服务电话。说实话,就这些图书资料的价值就远远超过55美元,别说其他服务了,难怪这么多人加入该俱乐部,而且所有会员都认为值得。那次住奥兰多,在那么热门的旅游胜地,住条件较好的旅馆只花50美元一天,就是从AAA旅行手册上找到的。这回再次去AAA,是为了咨询北部之行的路线。工作人员同样耐心地为我标明了行车路线,并再次给了一堆崭新的图书和地图。

  一个星期后,有的给了回音,有的没有消息。我有了南方之行的经验,故技重演,用各种方法继续联系,终于在8月初与大多数报社取得了联系。于是在避开周末等节假日的前提下,仔细与对方商量访问时间,其中在8月3日至8月9日这一周内,我和各报网上来往十分频繁,各报的回函效率相当高。例如我在8月9日这一天,就收到5封来函,它们是:《芝加哥论坛报》媒体关系经理杰弗里•D•比厄里格(Jeffrey D. Bierig)一周内的第三封回信,西北大学媒体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迈克•P•史密斯(Michael P. Smith)一天内的两封回信,论坛公司新闻社总裁戴维•D•威廉斯(David D. Williams)一周内的第二封回信,威廉斯秘书卡西10天内的第二封回信。我在回复这些信后立即开始预订沿途旅馆。

  据学校一位同学推荐,我在南方之行中就尝试了从一个叫做“Priceline.com”的网站预定酒店,并发现这个方式果然比AAA还要合算。这个网站号称能订到最便宜的酒店,理由是任何酒店都可能有空置房间,他们可以用较低的价钱拿下这些空置的房间。订的方式也颇有趣:你登录该网站后,即可选择目标城市,电脑上会出现该城市市区和郊区的地图和相应酒店位置(这些酒店都和该网站有签约关系),然后给出这些酒店的级别和平均价格,这时要你选择地点和酒店级别并出一个价钱,同时填上拟居住的天数和你的信用卡号码。你出的价钱当然会低于这些平均价格,是否有酒店接受你的出价,15分钟即可得到答复。答复是一封E-mail,如果有酒店接受你的条件,信中会祝贺你并告诉你酒店的地址和方位,你的信用卡随即被划去旅店费用和5.95美元的佣金;如果你定的价格太低,没有旅店愿意接纳,来信则会表示歉意,建议你提高定价或换一种类别或地区试试。

  我一度对这种预定酒店的方式大感兴趣,整个过程如同玩游戏一般,能否按最理想的价格订到较好的酒店,需要一定的估算能力,而在15分钟的等待消息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一些悬念。最重要的是,我用这种方式订到了不少好的酒店,频频尝到甜头。此次由东向西、再向北、再向东、然后向南的一大圈旅途,我全部从网上预定酒店,且运气出奇的好,大多数酒店不仅按照我开的低价成交,而且高于我提议的酒店级别。例如去芝加哥中途拟停靠美国历史较久的工业重镇克里夫兰市,为节省成本,我以网上出示的平均价的半价订克里夫兰市区的一星级酒店,出价40美元,试试而已。没想到,15分钟后接到来函称:

  “祝贺您晓进辜,您得到了克里夫兰市一家酒店的一间客房,且按您出的40美元价格成交。不仅如此,我们找到了一家愿意接受您价格的二星级酒店,也即我们按您的出价给了您更高标准的客房。下面是该酒店的地址、方位及您的收据,请查收。请注意将此页打印出来并将其随身携带在酒店登记时出示。”

  此函后面附的是酒店地址、电话、入住和离开时间、登记名称、确认号码、实收价格、佣金、总价、信用卡最后4位数密码等信息以及一大段关于该酒店的介绍文字。读到这里,我不禁喜出望外。后来我还在芝加哥、底特律等地以低廉价格订到希尔顿、喜来登等高档酒店,所以说此行运气不错。

  大部分酒店订好后,还需确定具体的行车路线。AAA标示的只是粗略的旅行线路,这路线不可能涵盖后来确定的具体酒店位置。不过不用急,美国发达的资讯轻易就解决了问题——仍向互联网求助。在美国,通过雅虎等网站上的驾车站点,只要输入任何两地的地址和邮政编码,网上便会出现由A地至B地详细路线,包括所有途经的公路、各公路的转折、各段公路上的里程、总共行驶时间及起始地的地图。这种两地交通信息,可以长达数千英里,也可以在一个城市一个区甚至邻里之间。这种点对点的联系是无穷多的,真难以想象美国这样的基础信息库是多么庞大!不管怎么说,将这些信息打印下来放在车上,出门完全不用担心找不到地方。我南行数千公里,几乎不用问路就能在完全陌生的城市找到预定的酒店或报社,靠的就是这网络资讯。

  8月10日是星期五,我一早即驱车出行。尽管直到这时底特律的报纸还没有任何回音,但我不能因此而耽误与其他各报约定的采访,照样如期启程。去芝加哥的路线比较简单,沿78号高速公路出斯塔藤岛进入95号州际高速公路往北,再经过280号高速公路往西,就进入漫长的80号州际高速公路了。芝加哥及中途停靠站克里夫兰都在这条路上。在这条路上的大部分时间,我都按高于限速5英里的速度锁定在“巡航”位置,然后在宽阔的高速公路上信马由缰,快速驰骋,连油门也不用踩。

  我经过新泽西州,再横穿宾州的山区,进入俄亥俄州,700公里的路程下午5时前就完成了。住的酒店也是一个连锁店,名叫“比奇伍德家庭式庄园”(Homestead Village Beachwood)。这家酒店环境和条件非常好,院内开满了鲜花,楼房的窗口也装点着红花绿叶。屋内设施齐全,除彩电、冰箱、空调、微波炉以外,还有一套可烧饭炒菜的宽大煤气炉具,另配有全套餐具、调味品和一个餐桌。这样,只要开车去附近超市买点东西,就完全可以自己动手做饭了。在台灯和电话上各有一个上网插口,我将手提电脑接上,就可以继续与各报社联系。这样的酒店连佣金加税不到60元,很值。

  剩下到芝加哥的路途不到一半,所以第二天上午走马观花地游览了一下市容。克里夫兰市位于俄亥俄州境内美加五大湖之一的伊利湖畔,是建市于1796年的美国北部老城,也是美国最早开通地铁的工业城市之一。就我个人兴趣而言,克里夫兰交响乐团是美国五大交响乐团之一,水平堪称世界一流。就青少年的兴趣而言,这里有世界最高的过山车,坐一次需要相当大的胆量。我上了号称世界25座最高楼之一的56层高的“公众广场”,看了看市容和近处的伊利湖。

  午饭后继续西行。这一段路沿途都是玉米、大豆等庄稼,没有什么变化,是我在美国长途旅行见到的最枯燥的景色。穿过印第安那州,进入伊利诺伊州,于8月11日下午7时到达美国北部最大城市芝加哥,行程约600公里。到达芝加哥时已是傍晚,西下的夕阳将市区高楼大厦染得金璧辉煌,为已有的大都市气派增添几许神秘色彩。但这夕阳却刺得我眼睛都睁不开,在一段长达10多英里的高速公路上几乎无法看清马路标志,戴上墨镜也无济于事,而这时我恰恰最需要根据路标决定何时出高速公路。挣扎了一阵,总算平安来到靠近俄亥俄国际机场的“双树酒店”(Doubletree Hotel)。根据AAA旅行手册,俄亥俄机场是世界最繁忙的国际机场,平均每天接送旅客18万人次,起落2,500架飞机,繁忙时刻每分钟起落6架飞机。“双树酒店”也是一家连锁店,规格是三星级,比我出价预订的一星级酒店高了两级,相当于中国的四星级酒店。根据Priceline网站的介绍,其所谓一星级酒店,是“设施齐全而不奢侈”的酒店,比那些汽车旅馆(虽然很多条件也不错)要高一个级别,可见起点较高。这个酒店附近还有很多大酒店,虽在郊区,但高楼林立,车来车往很热闹。

  二、密歇根大街两对头

  从AAA的资料上看,芝加哥市区人口278万。美国所谓市区人口,其实是个很狭窄的概念,主要指市中心区域的人口,相当于北京市的二环路以内。前述奥兰多、圣彼得堡的人口也是如此。若按中国城市人口统计口径,芝加哥的人数是绝对不止278万的。我数了一下,该市附近的机场就有9个。

  芝加哥市位于美加五大湖之一的密歇根湖畔,曾经是美国第二大城市,现规模小于洛杉矶,仅次于纽约、洛杉矶而退居第三,但仍是美国内地最主要的工业、商业、金融和文化中心,尤以钢铁、电子设备、乐器等制造业和印刷业最为发达。另有芝加哥大学、西北大学、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等全国一流高等学府。该市有很多全美第一或最值得骄傲的记录,如1886年5月1日,芝加哥曾爆发20万工人大罢工,要求实行8小时工作制,国际劳动节即由此而来;1942年芝加哥大学一群物理学家在著名科学家恩赖克•弗米(Enrico Fermi)的带领下,成功进行了一系列核反应试验,其突破性的成果导致原子弹的诞生,进而迫使日本于1945年投降;1955年,后来驰名世界的美国快餐麦当劳在此诞生,导致快餐业的一次革命;这里还有世界最高银行大楼“全国第一银行”大厦,有110层高(1353英尺)的美国最高楼西尔斯大厦(总部设在芝加哥的西尔斯也是美国著名的全国大型连锁零售企业,9.11袭击事件的当天,该大厦员工全部撤离,因为有传言称恐怖分子下一个目标就是这座全国最高楼),有100层高(1127英尺)的美国第二高楼约翰•汉考克大厦,等等。

  当晚住下无话。第二天是星期天,我来到市中心的密歇根湖畔。直到这时,我才体会到美国“五大湖”之大。密歇根湖看上去就是大海,一望无际,辽阔无垠。与海的区别一是没有浪,二是颜色不像海水那么深,而更接近蓝天的色彩,因而极目远眺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海天一色”。芝加哥城完全依湖而建,沿湖形成一条由马路、绿化带和风景名胜组成的观光带,相信至少有数十公里长。我站在风景如画的“大公园”(Grant Park)风景区,由此向东可欣赏密歇根湖及湖上无数白色游艇,往西则领略到高楼鳞次栉比的大都市风采,两边的距离都很近。相对纽约而言,芝加哥愈显整洁、漂亮。

  从大公园步行不到10分钟,就来到芝加哥最繁华的马路密歇根大道。这条大道并不宽,两边高楼大厦摩肩接踵,此起彼伏,使路上行人感到压抑。但人们想不到1871年一把“芝加哥大火”曾将包括密歇根大道在内的数条大街上的几乎所有建筑化为灰烬,密歇根大道幸存的只有一个教堂和一个老水厂。现在的大道下面还有多条马路纵向穿过,所以密歇根大道在很多地段给人以高架路的感觉。芝加哥最大的两家报纸及全国目前排行第二的报业集团就座落在这条大道的中心地段,可谓芝加哥城中心的中心。

  芝加哥市有若干家日报,但最大并在全国享有盛名的报纸只有两家:一是发行量全国排行第七的《芝加哥论坛报》,在密歇根大道的东侧;二是发行量全国排行第十三的《芝加哥太阳—时报》,在大道的西侧紧挨密歇根大道的一条马路上——正门虽然开在这条马路上,但大楼上Chicago Sun-Times的大字却写在大楼一侧面向密歇根大道的方向,使进出《芝加哥论坛报》的人很容易看到。两家报纸分属两家著名报业集团,竞争激烈,办公大楼相距不到200米远,是真正的冤家对头。在他们之外还有一家重要日报叫做《每日先驱报》(Daily Herald),发行量在该市排行第三。

  我“踏勘”了两家报社,核对了它们在地图上的位置,为明后天的采访做好准备。这两家报社离我住处大约20公里远。此次我在芝加哥计划住5天,采访4家单位,它们是:《芝加哥太阳—时报》,《芝加哥论坛报》,论坛公司,西北大学媒体管理中心。时间分别约定为13、14和15日。

  三、布莱克的美国旗舰

  2001年8月13日下午2时45分,我如约来到位于瓦伯西大道北401号的《芝加哥太阳—时报》大楼,开始对霍林格国际公司(Hollinger International Inc.)旗下最大的美国报纸进行访问。

  《芝加哥太阳—时报》的老板就是大名鼎鼎的康拉德•M•布莱克(Conrad M. Black),国际报界的一个传奇人物。布莱克1944年出生于加拿大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曾任国内最大啤酒公司的总裁。布莱克大学期间主修新闻和历史,据传曾于22岁那年从新闻系一位同学手中以一加币的价格买下一份小报,自己独立负责编辑、排版、发行、销售等一切办报业务,开始了自己第一次办报经历。后来他还写了很多文章,包括出版一部人物传记和自己的传记,同时对收购报纸产生极大兴趣,与别人合伙成立了一个报业公司,到1976年拥有的报纸总量已达18家。不过,尽管他父亲很有钱,他自己并不具备购买多家报纸的实力。他的伎俩是:收购报纸前先让对方同意预付一半费用,其余一半费用以后再付;而这预付的一半也不是布莱克及其合伙人自己的钱,而是银行的贷款。报纸到手后,他们就千方百计压缩成本和裁减人员,从中牟利。这样“东方不亮西方亮”,多数报纸总有钱赚。有的报纸遇到好价钱,就及时出手,换取更多的利润。所以说,布莱克与其说是办报纸,不如说是以资本经营的方式在做报纸交易。就靠这种出色的经营策略,他在40岁以前已经拥有一亿美元的资产。

  布莱克引起世界注意的第一个举动,是于1985年以6700万加币购买了英国《每日电讯报》(The Daily Telegraph)51%的股权,居绝对控股地位。1987年布莱克正式就任该报董事长。《每日电讯报》是英国老牌报纸,发行量曾居英国高尚日报之首,但70年代以来经济不景,到1985年亏损近900万英镑。该报经布莱克经营后,短短两年就扭亏为盈,1989年盈利4150万英镑。有报道说,布莱克对这笔交易大为满意,称其为“一生中只能有一次的交易”。还有评论家们说他是“用有史以来最小的钩,钓到有史以来最大的鱼。”传媒巨子默多克曾表示,《每日电讯报》如果出售,值10亿英镑。

  这次巨大成功,为布莱克积累了收购和经营著名报纸的经验和资本。1989年,布莱克的霍林格国际公司以1750万美元竞购成功,买下了中东最大报纸、以色列《耶路撒冷邮报》80%的股权。1991年,布莱克又以16亿澳元的价格收购澳大利亚费尔法克斯报业集团。就在酝酿购买《耶路撒冷邮报》(The Jerusalem Post)期间,布莱克同时插手其垂涎已久的美国市场,注册成立美国出版集团(前几年改名为霍林格国际公司),大量收购美国报纸。到1995年,美国出版集团已拥有105份美国日报,数量居美国报业集团前茅。不过,这些报纸绝大多数是发行量在4,000份至25,000份的小型地方日报,唯有《芝加哥太阳—时报》2001年平均发行量达到48万多份,居全国报纸发行量第十三位。

  在本国加拿大,布莱克也摆出一副咄咄逼人的姿态,蚕食报业资源。本来,加拿大的三大报业集团中,霍林格国际公司居第三位,龙头老大是索瑟姆公司(Southam Inc.)。这家创建于1877年的老牌报团拥有28家日报,总发行量居全国第一。居第二的是起源于英国、同时在美国也一度拥有最多日报数量的汤姆森报团(The Thomson corporation),拥有包括全国最大报纸《环球邮报》(The Globe and Mail)在内的9家日报和一批周报。霍林格国际公司在90年代初时只拥有14家日报,发行总量居第三。但1996年5月霍林格公司收购索瑟姆公司41%的股份,此后又大肆兼并其他报纸,至1998年已拥有27家日报和大量周报,并控制了索瑟姆公司58%的股份,因而实际拥有了全国105份日报中的59份,一跃成为加拿大报业老大。

  迄今,布莱克仍对买卖报纸的游戏乐此不疲。他领导的霍林格公司经多年的收购积累,一度拥有或合股经营世界范围的日报总数超过500家。1999年,集团在加拿大购入45家日报、180家周报和106家杂志,花费3亿多美元,但同年又以4.6亿美元的价格卖掉45家美国社区报纸。据美联社去年8月1日报道,霍林格公司于2000年以22.7亿美元价格又将其在加拿大的大多数报纸出售,其中18亿美元的报纸卖给了加拿大最大的媒体集团——西部环球传播公司(CanWest Global Communications Corp)。就在笔者访问该报前不久,霍林格国际公司又将旗下28家加拿大日报以1.47亿美元的价格转手出售。《芝加哥太阳—时报》负责人后来在介绍这一交易时称,集团公司此次出售的目的,是为了腾出资金发展多媒体媒介。2000年,布莱克又将在美国“社区报团”(Community Group)的大部分报纸以2.15亿美元价格出售给4家买主,这些报纸包括11份日报、3份周报和31份免费发行的周报。尽管如此,至笔者访问时为止,布莱克拥有的日报总数仍有约200家,其中英国《每日电讯报》、《芝加哥太阳—时报》和《耶路撒冷邮报》是其三大旗舰。

  但英国《每日电讯报》近年的发行量有下降趋势,去年的平均发行量为95.8万份,较上年减少7万份,较5年前少了20多万份,但仍是英国高尚报纸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仅次于《太阳报》和《镜报》两家小报。布莱克在美国的最大报纸《芝加哥太阳—时报》的发行量近年却小幅上涨,去年的平均发行量超过48万份,较上年增长9,008份。这家报纸其实是一份4开报纸,只不过内容和风格较为正统,与《太阳报》等不属同类报纸。

  《芝加哥太阳—时报》的头版版式,与我所见到过的大部分美国4开报纸有所不同。大多数美国4开报纸和英国的《太阳报》类似,都是一幅大图片,若干大标题,头版基本不登正文或只有一篇正文的一个开头。《芝加哥太阳—时报》的头版图片不像其他4开报纸那样大,而腾出位置刊发两至三条新闻。该报平日刊大约130页,售价35美分。我访问该报的当天,该报共128页,按次序分别为要闻、新闻特写、本市新闻、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天气预报、评论、艺术与休闲、经济、讣闻、分类广告、体育、汽车时代等。这些内容的页码都是连续的,因而没有明显的板块区分。

  该报星期天刊的份量较平日刊多一倍。以我访问前一天(8月12日,星期天)的报纸为例,共240页,其中40页为对开报纸,售价1.50元,共分4叠:A叠为新闻板块,包括要闻、本市新闻、国内新闻、国际新闻、一周回顾、评论、经济、天气预报、理财、证券行情、体育、汽车时代、讣闻等,共140页;B叠为“星期天卡通”,是对开6页的彩色卡通画;C叠为“家庭生活”,内含10个版的房地产广告,也是对开,共16页;D叠为“精品柜”,包括音乐、电影、时尚、书评等内容,对开18页;E叠为一周电视杂志,16开60页。

  据该报老总后来介绍,经权威咨询机构统计,该报平均每天拥有读者170万,相当于每份报纸3~4人阅读。这个读者量居芝加哥市之首,局全国第四。

  四、编前会后访老总

  该报编辑部在4楼,接待我的是行政助理瑞琪小姐(可惜忘了她的全名)。她简单介绍了一下报纸情况后,就领我到一个会议室,参加将于3时举行的编前会。这时离会议还有近10分钟,会议室没人。我便走出会议室与编辑部大厅紧靠会议室的一位记者聊了几句。这位记者正在一个外壳为透明有机玻璃的新型电脑上写稿,但看上去很乐意与我说话。原来这位小伙子去年曾访问过中国,他说回来后写了很多有关中国的稿件,但他没有去过深圳。我告诉他我服务的报社,并给了他一个网址让他试试。他兴致勃勃地在电脑上查到了深圳特区报业集团的主页,并进入集团所属的英文《深圳日报》(Shenzhen Daily)的网页,仔细阅读起来。我回头见会议室人已陆续到齐,便中断和他的谈话,来到会议室。一直陪着我的瑞琪将我介绍给主持会议的副总裁约翰•克鲁克香克(John Cruickshank)。他和我握手后请我坐下,会议随即开始。

   这是我有生以来参加的第一个美国报纸的编前会,对一切都很好奇。这个会主要讨论第二天(8月14日)新闻版面的安排,侧重点是头版和各主要版面的头条。与会者每人获得一叠供头版选择的新闻提要及新闻图片目录。坐在我旁边的女士是摄影部主编,她小声地向我介绍情况并回答我的问题。她告诉我,明天的新闻版共有32页,除去广告共86栏可用来刊登新闻(美国的4开小报都是5栏分隔)。她给我看了图示(即我们习惯称的小版样),32个版中只有头版、3版、6版、7版、8版、12版、23版和26版没有广告。

   新闻提要一共15条,稿件后面注有是否完成、预计交稿时间和稿件长度。看了一下,大部分稿件都尚未写好,提要后面写的预计交稿时间从5时到7时不等,多数在5:15至6:00之间。稿件长度以英寸为单位,多数在10英寸至15英寸之间(英寸为高度,宽度为一栏),有若干条新闻长度未定。在新闻提要之后,还有经济新闻要目、体育新闻计划、国内和国际新闻要目。据我观察,这后面的内容并未讨论,大概是供大家参考,如有疑问或建议,可提议讨论。

   会上,初步确定新闻提要中的第一、第六和第七条为次日头版新闻。第一条新闻是一位17岁的流氓团伙成员当天被判终生监禁,不得假释。这位少年罪犯去年夏天开枪杀死两位13岁的无辜初中生。这条新闻看来已经写好,15英寸长。第六条新闻是关于一所重点学校,因扩建和装修延误而迟迟不能竣工,眼看9月5日新生入学已成问题。约定5:45交稿,长度未定。第七条新闻是两位市参议员将被替换,5:30交稿。

   这位摄影部主编在会上展示了一批新闻图片,有的是配以上重要新闻的,有的是单独的图片。她还向副总裁提交了一份要闻图片目录,同时给了我一份拷贝。这份目录上共有4栏:第一栏是任务(ASSINGNMENT),表明摄影目标;第二栏是新闻简称(SLUG);第三栏是状态(STATUS),这一栏下多数图片被注以“in”的字样,表明图片已经完成,少数注有预计完成时间;第四栏为摄影者(PHOTOG),栏内有的注有摄影记者名,有的注明是资料片(file),还有两幅图片注着“ho”。经询问摄影主编,得知“ho”是指社外特约图片。她还告诉我,该报的摄影部共有13名全职摄影记者和编辑。

   大约3:40会议结束。会后,我随克鲁克香克来到他的办公室。接过名片才知道,这位看上去至少接近60岁的副总裁,分管编辑部事务。后来进一步了解到,这个副总裁的地位在总编辑之下、执行总编之上,是编辑部的第二号人物。这是个很奇怪的头衔,我在美国访问众多报纸,只在《芝加哥太阳—时报》见过这种职务。

   克鲁克香克介绍情况说:“太阳—时报是家小开本的报纸。我们的发行以零售为主,零售量约占发行总量的75%。”

   到我访问这家报纸为止,前面所有接触过的报纸都以家庭投递为主,所以我有点少见多怪地问:“为什么零售量占那么大的比重?”

   他回答道:“我们是典型的市区报纸,报纸的主要对象是马路上过往的市民和写字楼里的上班一族。我们在公共汽车、地铁上都有很多售报点。上班族也喜欢上街买了报纸带到办公室去看。为满足市民零售的需要,我们在全市装了大约1万个自动售报机。你说第一次见到以零售为主的报纸,其实你住的纽约也有这样的报纸,例如《纽约邮报》。的确,我们和《芝加哥论坛报》不一样。他们的家庭投递恐怕占了80%。我们和他们不属于同一个市场,我们的编辑方针也完全不同,我们的读者群更不同。”

   “芝加哥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他继续说,“这里有很多不同层次的市场。我们报纸针对的是中等阶层的市场。我们在年轻人,特别是男性年轻人当中销得很好,因为我们的体育报道力度很大,而年轻人都喜欢体育。也正因为这样,我们在市区销量很大。《芝加哥论坛报》则在中老年人群中销路很好,很多中老年人住在郊区。他们喜欢普通的报纸,而我们是典型的市区报纸。我们通过杂货店、小超市、商场和自动售报机销售报纸。不过我们也有约25%的家庭投递量,每天大约15至16万份。《纽约邮报》和我们差不多,估计纽约《每日新闻》的家庭投递比重也大体如此。

   “我们编辑部有225名全职员工,他们是记者、专栏作者、摄影记者和编辑。我们只有5名钟点员工。整个公司有大约1225名员工,其中编辑部占18.4%。你说公司的组织结构?我们一般不关心这个,这是公司高层考虑的事。在编辑部这一边,我们有新闻、娱乐、体育等部门。我们从伦敦、加拿大、《今日美国》和美联社获得国际新闻和重要国内新闻。我们在芝加哥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芝加哥论坛报》,另外还有一个竞争对手也是对开大报,即《每日先驱报》。

  “我们属于霍林格集团,这个集团里有很多报纸。我们与集团内各报尽量友好合作,但实际上我们经常成为相互竞争的伙伴,我们之间的关系是竞争大于合作。关于广告收入,我们美国的报纸广告收入都占绝对多数。

  “《芝加哥论坛报》的记者数量比我们多10倍,因此我们不得不刻苦工作,比他们的记者辛苦多了。即便如此,我们的记者都自我约束,他们不需我们规定硬性任务,都会卖力干活。你说懒汉?懒汉肯定干不长,他们迟早会离开这里。在这家报纸,任何人都必须努力工作。所以我们不存在明显的员工懒惰的问题,我们也很少炒员工鱿鱼。这使得我们也较少招聘新员工。迄今我们已经有连续7个月没有聘用一名新员工了。”

  知道他下午5时还要和编辑部主任等研究版面安排,我未好意思再和他多谈。

   五、创办《纽约太阳报》

  采访完克鲁克香克先生,他领我去见总编辑麦克尔•库克(Michael cooke)。库克大约1米75的中等个头,身高和模样都有些像《斯塔藤岛前进报》的总编。他和克鲁克香克一样,穿着白色衬衣和深色西裤,扎着花领带,只不过他把领带弄得很松,显示此人比较喜欢舒适的状态。我见他时,他正在埋头看一篇稿件,见有来客,赶紧站起来和我握手。

   他简单介绍了一些情况,例如该报的社论版也在他的管辖范围,因此重要的社论稿他必须过目审定。每到下午这个时候,他正忙于审稿,所以一般情况下他不参加3时的编前会,编前会通常由克鲁克香克主持。这大概就是另外配备一名管编辑部的副总裁的原因吧。由于在约定的访问活动中没有采访他的计划,所以我不便多谈。但他愉快地同意和我在编辑部大厅合影留念。

   然后我与两位老总告别,径直来到一楼100号房间,那里是该报分管广告的副总裁希瑟•麦凯女士(Heather Mckie)的办公室。采访麦凯女士,是我当天见到瑞琪小姐时临时提出的要求。当时她说编辑部老总不适合谈广告情况,于是我要求见广告方面的最高主管。她征得麦凯同意,麦凯说可以和我见一面,但只能谈10分钟。

  关于广告的年收入,她说公司都是以集团名义公布收入,从不披露某个报纸单独的收入。但她可以给我集团内几个小集团的数字。所谓几个小集团,即霍林格国际公司下面分成4个报业集团:芝加哥报业集团(Chicago Group)、社区报业集团(Community Group)、英国报业集团(U.K. Newspaper Group)和加拿大报业集团(Canadian Newspaper Group)。2000年4小集团的广告和发行收入情况见下表:

  霍林格国际公司2000年财务状况(单位:千美元)

  报团名称 总经营收入 广告收入 发行收入 其他收入 总经营支出 总利润

  芝加哥报团 401417 305027 80261 16129 368166 33251

  社区报团 67336 38294 19168 9874 64317 3019

  英国报团 562068 388283 145099 28686 476313 85755

  加拿大报团 1065198 812278 202522 50398 956007 109191

  (根据麦凯女士提供的年报整理)

  从这份表格可以看出,霍林格集团收入居第一位的还是加拿大的报纸,但2001年这部分收入一定会大幅减少,因为2000年底和2001年7月集团已卖出了大部分加拿大报纸。那么接下来应是以《每日电讯报》为龙头的英国报团居首,芝加哥报团的收入可望居第二,而芝加哥报团尽管有97份报纸,但主要报纸就是《芝加哥太阳—时报》一家,其余都是些发行量很小的报纸。相信在4亿多美元的总收入中,《芝加哥太阳—时报》会占据绝对多数。有关资料还表明,2000年各报团的收入和利润指标都较上年有较大增长。

  对于本报的广告收入,麦凯虽不愿透露具体数据,但却精确地告诉了我广告收入的构成。该报广告收入的大头是零售广告。2000年,该报零售广告收入占广告总收入的43%。后面依次是汽车广告,占23%;全国广告,占17%;其他分类广告,占8%;招聘广告,占5%;房地产广告,占4%。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分类广告其实应占第二位,因为汽车广告、招聘广告和房地产广告中的相当一部分都属于分类广告,加上“其他分类广告”的8%,数量应在20%以上。这只是统计口径不同罢了,例如零售广告是指零售商的广告,这类广告中包括了大量的插页广告,也可分出来作为一个类别。

  在采访麦凯女士的10多分钟过程中,不断有电话打进来,还有3位属下先后来请示工作。看得出来,她很忙,加上离下班时间不久,我不好意思再打扰,便告辞离去。

  就在这次访问之后大约两个月,我突然从订阅的《纽约时报》上获悉,霍林格国际公司打算在纽约投资3000多万美元,创办一份报纸,沿用《纽约太阳报》(New York Sun)的名称。

  《纽约太阳报》原是由美国著名报人本杰明•H•戴(Benjamin H. Day)于1833年9月3日创办的。这家报纸一创刊就将售价定为1美分,而此前纽约所有的报纸售价都在6美分。此外,该报以亲近小市民的面孔出现,大量刊登本地社会新闻,注重人情味,受到读者的欢迎。在短短6个月时间,该报发行量就达到约8000份,超过纽约所有报纸。在美国新闻史上,《纽约太阳报》被看作是“便士报”(便士是美分的英译,便士报即每份只卖一便士的报纸)早期代表,开了美国大众化报纸的先河。《纽约太阳报》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培养了大批名记者、名编辑,其中包括1906年发表传世佳作《城市不再》(描写毁于地震和火灾的旧金山)的威尔•欧文(Wier Owen)和后来成为《纽约时报》最著名总编辑的卡尔•V•范安达(Carr V. Van Anda)。“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句关于新闻价值的夸张的名言,就出自该报都市新闻部主任约翰•B•博加特(John B. Bgart)之口。但该报于1916年卖给了一位对新闻传统知之甚少、完全出于商业目的收购此报的商人之后,一些骨干失望离去,报纸一蹶不振,于1920年停刊。

  布莱克想办《纽约太阳报》的消息传出后,立即引起传媒界很大反响,各报及电视台都予以披露,一时议论纷纷。我归纳了一下,这些传媒议论的焦点主要是:一是纽约报业竞争已经白热化,是全国报纸竞争最激烈的城市,市场空间不大,这时再来一份《太阳报》,势必引起更大动荡;二是在当今传媒大投入的时代,初期投资区区3000多万美元创办一份新报,能否在纽约获得成功,很多人表示怀疑;三是布莱克一向以买卖现成报纸为事业,这次突然要自己创办一份报纸,太不同寻常。

  不过,议论归议论,布莱克领导的霍林格国际公司坚定地按既定计划办。经过一段时间筹备,《纽约太阳报》果然于今年春季创刊,今后发展前景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离开《芝加哥太阳—时报》后在回旅馆的路上,绕道来到市郊一个叫“橡树村”的地方,看了看海明威的故居。故居是一栋普通的美国式三层尖顶独立洋房,房顶和部分外墙漆成蓝色,内里有陈列馆,可惜已经下班,只能在四周参观。橡树村在当地是个著名的社区,很多名人在这里居住过,包括美国20世纪初的著名建筑设计师佛兰克•L•莱特(Frank Lioyd Wright)的故居及其部分建筑设计。

  

转自搜狐

我来说两句发短信息
相关连接




新闻自写短信
赶快把这条新闻浓缩成一条短信,发给你想发的人吧!
短信内容:
对方手机: [最多2个] (半角逗号分隔;0.20元/条)
署  名:
手  机: 密  码:

  

请发表您的看法
用  户: 匿名发出: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留  言: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新闻搜索
关键字:


搜狐短信推荐
· 美少女帅哥哥激情互动
· 体验新时代的绝对摇滚
· 迪士尼卡通炫暴你手机
· 桃花岛烛光红酒惹人醉

分类广告
·4万元入读多伦多大学
·留学英国特快
· 澳洲留学成功再收费
·荷兰西班牙留学热招
·出国留学新方向泰国
·◆留学移民信息库◆
·专业加拿大投资移民
·热点推荐免费上学
·英国留学精品首选
·热点留学天堂加拿大
·颈总动脉注射治癫痫
·治愈牛皮癣白癜风
·征服人间顽疾糖尿病

搜狐商城
·央视热播大染坊
·韩剧美丽的日子
·83版<射雕>3折




-- 给编辑写信

ChinaRen - 繁体版 - 搜狐招聘 - 网站登录 - 帮助中心 - 设置首页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搜狐新闻中心24小时值班电话:010-65102160 转6288;客户服务热线:87710088
Copyright © 2003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