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短信 | 邮件 | 商城 | 搜索 | 论坛 | 在线 | 企业
滚动 | 国内 | 国际 | 财经 | 科技 | 社会 | 健康 | 约会 | 军事 | 港澳台 | 企业 | ERP | Top100 | Sohu视线 | 专题 | 我来说两句
搜狐首页 > 传媒频道 > 传媒书架 > 《走进美国大报》 > 连载文章
《走进美国大报》:第十九章 《新闻日报》

MEDIA.SOHU.COM  2003年08月20日18:02  搜狐传媒

  不甘偏安一隅

   誓做“大型”小报

  《新闻日报》,1940年9月3日创刊,原隶属时报—镜报集团,现隶属论坛公司。该报自称是“小报尺寸,大报内涵”,内容较一般小报丰富,有各种副刊,家庭订户占八成以上。2001年3月至9月平日刊平均发行量为577,354份,居全国第八;星期天刊为675, 619份,居全国第十二。

  一、 与国家公墓比邻

  长岛的名气很大,不少中国人知道它就在纽约市旁边,还知道那是富人住的地方,很多影艺界名人乃至前总统克林顿卸任后都住在长岛。但说实话,刚到纽约时,我还真不知长岛在哪里。

  打开纽约市地图,四下寻找,发现狭长的岛屿只有两个,一个是曼哈顿——那显然不是;一个是布鲁克林南部的一个细细长长的岛屿,上面住着很多居民,附近还标有“长滩”(Long Beach)字样。起初我就把它当作长岛了,因为在纽约周边怎么也找不到另外一个狭长的岛屿。后来我在一个资料上看到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著名的长岛战役地点,就在纽约市的布鲁克林,就更把那细长岛屿当作长岛了。那场发生在1776年8月的战役,是美国抗击英军的第一场大规模战争,华盛顿将军投入三分之一军队,坚决保卫纽约市和下哈德逊河谷,最后以大陆军队伤亡1000多人、英军损失400多人、华盛顿部队撤入曼哈顿岛而暂告结束。

  但不久我就发现自己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这个被当地人称作“小长岛”的地方并非真正的长岛,但这里去年也因一桩悲剧事件而闻名于世。

  “小长岛”离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很近。去年10月中旬,就在人们因9.11事件而惊魂未定之际,一架从肯尼迪机场起飞的客机坠毁在这个小岛的正中间,机上100多人无一幸免。失事飞机又是波音767, 而且还是那倒霉的美国航空公司。9.11事件中被恐怖分子劫持的4架飞机中就有2架是美国航空公司的波音767飞机。开始,所有人都以为是本·拉登的又一次“杰作”,刚刚喘上一口气的华尔街股市再次跳水。但后来查明与恐怖事件无关,是金属疲劳导致的机械故障引起的。这次飞机坠入居民区,造成多人死亡,其中2人竟是在世贸大厦现场抢险中死里逃生的消防队员。

  当时纽约的报纸,特别是《纽约邮报》,深入到所有死难者家庭了解情况,连篇累牍地刊登大量煽情报道。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件,就是一位60多岁的刚退休老人的悲惨故事。在9.11事件发生的当天上午,这位老人和妻子女儿已经坐在肯尼迪机场一架飞往南美旅游胜地多米尼加的客机上,准备了却一桩携家远游的夙愿。恐怖事件发生后,美国紧急命令所有起飞和未起飞的飞机全部停止飞行。惊恐之余的老人一面暗自庆幸自己乘坐的飞机未被劫持,一面决定一个月内不再乘飞机。过了一个月,看看风平浪静,他决定启程了,但仍心有余悸,所以让一家3口分乘两架飞机赴多米尼加,以免灭门之灾。这次失事的是他自己乘坐的飞机。事后有人说这是命里注定。

  那么真正的长岛在哪里呢?原来长岛是纽约市东部的一大片地区,长约190公里,宽为19至32公里,与新英格兰地区的康涅狄格州隔海相望。纽约市的面积本已不小,长岛的面积至少是纽约市的2倍!加上长岛上布鲁克林(原名皇帝县)和皇后两县已先后归入纽约市成为两大行政区,使得纽约市与长岛陆路相连。至于所谓富人区,纽约人并无此说,只是有些名人及银行家分散居住在岛内若干小镇上罢了。大片的长岛地区,住房并不比纽约其他地方贵,穷人富人都可以居住。我和另外两名中国人曾傻乎乎地想去长岛看看富人居住区,请当地朋友指路,但朋友说:“哪里有个‘富人区’?我在这里住了几十年也未听说过。”但我后来结合访问《新闻日报》在岛内走了一些地方,发现与纽约闹市相比,长岛地广人稀,风景优美,交通顺畅,空气清新,的确是适于居住的地方。

  我在美国实地访问的最后一站,就是位于长岛的《新闻日报》。这也是我访问的美国报纸中最年轻的报纸。访问的日子已经到了公元2002年。经与该报总编辑安东尼·马罗(Anthony Marro)及其秘书多次沟通,我的访问日期定在马罗先生从芝加哥集团总部开会回来之后,即2002年1月16日上午。

  这天天气晴朗,我一早驱车沿278号高速公路,经过著名的维纳萨诺跨海大型吊桥(Verrazano Narrows Bridge)到达布鲁克林,再转495高速公路经皇后区直插长岛中心区域,最后来到位于长岛中心地带的梅尔维尔(Melville)镇,路上用了约1个半小时。《新闻日报》社址就在这里的派恩罗路235号。

  《新闻日报》的办公楼只有4层高,但占地面积很大。楼房外墙由绿色玻璃幕墙和银色格状贴砖组成,看上去很有现代气息。蓝色的“Newsday”立体大字贴在大楼正面偏右的墙上,十分醒目。围绕着这座大楼的,是一大片草地和多个圆形花园。这家报社占用面积之大,在这次访问的美国报社中,也就仅次于《今日美国》了。

  报社大院对面仅隔一条马路的,是更大面积的国家公墓和与之融为一体的公园,里面整齐而密集地排列着成千上万个墓碑。这个公墓我沿着马路开行几公里都能看到,可见公墓之大。美国人对墓地从不忌讳,公共墓地常建于风景秀美之地。在纽约常可见到与墓地比邻而居的漂亮小洋楼。

  二、《每日新闻》由亲家变冤家

  在马罗先生的行政助理多萝西·埃德蒙兹(Dorothy Edmonds)的引荐下,我见到了这位满脸络腮胡子、长得有点像马克思的总编辑。马罗个头不算很高,但身材魁梧,年龄在60多岁上下。说话语速较快,还带点我说不出的地方口音,所以我有时听起来还有些困难。好在我的录音机很管用,我们长达近两个小时的谈话一字一句都被记录下来。

  我们的谈话一开始就从《新闻日报》的郊区特色谈起,快结束时才涉及该报的早期历史。令我吃惊的是,该报的创始人竟是帕特森上尉的女儿,而这一点我在《芝加哥论坛报》和纽约《每日新闻》访问时从未听人说起过。他说:

  “《新闻日报》创刊于1940年9月3日。创办人是一位名叫理查德·帕特森(Richard Pterson)的女士。该女士的父亲就是纽约《每日新闻》的创始人帕特森上尉。帕特森来自一个著名的出版业家庭,这个家庭拥有《芝加哥论坛报》,而帕特森和麦考密特是这个家族的主要成员。当帕特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美国军队时,他对英国的一种小报产生很大兴趣,而那时美国所有报纸都是对开大报。帕特森相信这类小报在纽约这样的城市会有市场,因为这类城市有地铁。人们坐在拥挤的地铁里读报纸时,小报比大报方便翻阅。还有一个因素导致小报受欢迎,就是像纽约这样的大城市,每年有大量移民涌入,这些移民中有很多人的母语不是英语,因而读报很吃力。而英国的小报都是大标题、大图片、短新闻,很适合这类移民阅读。所以,帕特森在战争一结束,就跑到纽约来创办了《每日新闻》。所以说,他是在战争时期拷贝了英国的小报,将小报样式带到了美国。”

  长岛虽然地方很大,小城镇遍布全岛,但没有中心城市。过去是4个县,如今是2个县,但也没有明显的中心县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长岛人是靠在纽约打工生存的。所以长岛西部越靠近纽约,人口越密集,东部仍是广阔的乡村。正因为这个缘故,包括长岛人自己在内的美国人,长期以来都将长岛视为纽约的郊区。于是马罗的话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有趣的图画:在纽约这样一个大城市里,父女两人各办了一份报纸,一份在市区,一份在郊区;两份报纸都是4开小报,在皇后区这个城乡结合部划出各自范围,分头发展,共存共荣。

  事实上,两份报纸都办得不错。前面提到,《每日新闻》曾长期占据全国发行量第一的宝座。《新闻日报》作为年轻后生,面对纽约各大强手,也积极进取,创出了不同于《每日新闻》和《纽约邮报》的办报风格,开辟并巩固了自己的市场,发行量超过《纽约邮报》而跻身全国八强,广告收入也大大高于《纽约邮报》。用马罗总编辑的话说,就是“我们赚很多钱”。

  但据有关史料,这两份报纸都未能被创办者的后人守住,先后成为别人的资产。纽约《每日新闻》是在70年后于1991年被卖掉的,这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长岛《新闻日报》则仅在帕特森家族手里保持了30年,于1970年被西部大报团时报—镜报公司吞并。所以说,这两家报纸的亲戚关系只保留到1970年。此后,随着《新闻日报》渐渐向市区渗透,两家报纸的竞争关系开始形成,并在皇后区等一些地方变得越来越激烈。昔日的亲戚,终于像美国很多报纸一样,变成了聚头的冤家。

  不过分久必合,1999年论坛公司兼并时报—镜报公司,《新闻日报》这个西去近30年的浪子,又跟随后者回到了论坛报的怀抱。在报团势力不断扩大、吞并之风愈演愈烈的今天,谁能保证《每日新闻》有朝一日不被某个大报团购并呢?谁又能保证这个报团不会是目前蒸蒸日上、藐视群雄的论坛公司?

  三、“我们是长岛的核心力量”

  马罗在接受采访时,花了不少时间谈《新闻日报》由郊区报纸向城市报纸的转换。他说:

  “你如果看其他报纸,你一定会听说这里有一份郊区报纸。不错,我们报纸从创办开始就是一份郊区报纸,而且是一份典型的郊区报纸,因为这里的人们在这里睡觉而在纽约市工作。我们的报纸曾是家庭妇女的报纸,读者中有一大部分是家庭主妇。她们中不少人也工作,但把报纸带回家看。这一特色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那时男人们乘火车到市区上班,他们喜欢读市区的报纸,读默多克之前的《邮报》,读《时报》,等等。而他们的女人们则喜欢读《新闻日报》,因为我们报纸是一份地方报纸,她们关心本地及邻里间的信息。

  “《新闻日报》是非常本地化的报纸。我们报道本地高中活动,报道本地体育赛事,报道各县镇日常新闻。从对本地社区新闻的覆盖上看,我们确实是一份家庭妇女报纸,她们的丈夫更爱读纽约市的报纸。你说得对,我讲的本地,是指整个长岛。

  “但是,时过境迁,我们现在不再是郊区报纸了。85%的长岛居民就在长岛本地工作。我们不再像40年前那样与纽约关系那么密切了。我们长岛有270万居民,目前只有10万人继续每天乘火车或地铁到纽约市上班。但长岛与纽约市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里仍有很多人关注纽约的新闻。对这些人来说,来自纽约的消息,仿佛来自家乡的信件。所以我们的报纸越来越多地覆盖纽约新闻。既然有至少82%至85%的人生活和工作在这里,那么长岛现在也不再是纽约的郊区了。典型的郊区是人们在城市工作而在城外睡觉,这时的城外就是郊区。目前在纳索县西部靠近纽约市的部分,仍然有很多人将其文化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放在纽约市内,所以这一小块地区仍具有郊区的性质,但长岛大部分地区不是这样。

  “我们长岛是一个一百多英里长的大岛屿,但我们没有一个中心城市,没有一个核心政府,没有一个统一的警察局。相反地,我们非常分散,我们有13个城镇,2个县。基本的政府机构是各学区(school district)。我们有126个学区。在这样的情况下,《新闻日报》就成了一个核心。这是一个可以凝聚各方面力量的核心。正因为这里没有中心政府,没有核心城市,所以《新闻日报》的作用有点像胶水,将各方面凝聚起来。

  “正如你所知道的那样,长岛是一个较为传统的地区,长岛人大多不爱标新立异。但纳索县(Nassau County)很像纽约市的郊区,而萨福克县(Suffolk County)的西部就与纳索县完全不同,其东部则更像新英格兰地区,与纽约没有任何相似之处。长岛的开发是从建房开始的。大规模的建房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目前80%的房子是在二战后建成的。这些房子都是郊区化的房子,千篇一律,居民的收入也相差无几。长岛有与新英格兰地区相似的海岸,这里的港口有300年的历史,但海滩不多。”

  谈到报纸自身状况时,马罗先生充满自豪感。他说:

  “我们是全国第五大城市报纸。就所有报纸而言,我们排第八,但有3家报纸属于全国性报纸。《纽约时报》是全国性报纸,它大部分销售量在纽约市五个区之外。《华尔街日报》也是全国性报纸。《今日美国》更是全国性报纸。所以就城市报纸而言,我们排第五。在我们前面的4家报纸是《芝加哥论坛报》、《华盛顿邮报》、《每日新闻》和《洛杉矶时报》。

  “我们编辑部有550名全职员工,另外有一些钟点员工。这个人数对编辑部来说是恰当的。报社总共有3200人。在编辑部里面,我们分成若干部门,这和大多数城市报纸差不多,有都市新闻部,有副刊部,有经济部,有国内部,有国际部(这个部人数较少),有体育部。体育部很大。对所有纽约报纸而言,体育都是极其重要的内容。大约40%的纽约男人每天阅读报纸的体育版。在报摊或地铁,你会发现很多男人在读报纸的封底,因为很多报纸的体育头版从封底开始,对体育内容来说,那就是头版。在纽约,有两项非常重要的全国性职业体育比赛,它们是橄榄球赛和棒球赛。我们每天报道这两项赛事。纽约还有重要的曲棍球比赛。上述比赛有时在纽约市,有时在长岛。这也是《每日新闻》在长岛销售的重要原因。”

  四、 小报模样大报内涵

  在谈到《新闻日报》与纽约其他两家小报的区别时,马罗先生旗帜鲜明地称自己的报纸是“大型小报”,即虽然是小报面孔,但版面设置和内容安排都体现了大报风格。而且,他们正不遗余力地将这份报纸办成当地的主流报纸。他说:

  “在美国,长岛是唯一将一份小报作为标准主流报纸的地区。所有地方都以一份对开大报为主流报纸,而所有城市的小报都不是人们的第一信息源。但在长岛,所有居民和单位,不论他们是否来自纽约市,都主要阅读《新闻日报》。而纽约市的居民,只在火车、地铁、渡船和咖啡馆阅读小报,即《纽约邮报》和《每日新闻》。他们这个时候读小报会觉得很舒服,但在办公室和家中,仍主要阅读《纽约时报》等大报。但在这里,我们这份小报被视为标准报纸(美国人所谓‘标准报纸’即对开大报——笔者)。人们在家中阅读本报。我们三分之二的发行量是住户投递。大多数美国的小报住户投递量都很少甚至没有,只在大城市的报摊或商店里销售。我们每天发行57万份报纸,其中47万份在长岛,有10万份在纽约市发行。这10万份主要在皇后区销售。皇后区介于曼哈顿与长岛之间,是最接近长岛的纽约市区。但这个区人口拥挤,地皮昂贵,没有超大商场(即所谓shopping mall,这样的商场面积巨大,知名连锁超市和商店集中开店,外面有大量停车位,消费者开车到这里可一站制买到任何物品而不用出楼,中国目前还没听说有这样的超大商场——笔者),而长岛有很多超大商场。长岛超大商场中40%的消费者来自皇后区。所以我们的广告商希望我们在皇后区扩大发行量。皇后区的读者也希望获得这些商场的信息。”

  小报式样按大报要求来做,这是我事先未曾注意到的,因此在预先的书面问题中没有提到。于是我问:“既然按大型小报来要求,内容上有什么特别安排呢?”

  马罗这样回答:“我们试图让报纸的内容更加全面,这恰是大报的特点。小报往往集中在突发事件、犯罪新闻、体育、影视等内容,我们不这样。例如我们有充分的国际新闻。我们有5个驻外分社,这是任何小报做不到的。我们在北京、莫斯科、墨西哥、以色列和南非设有分社,另外还在联合国设有记者站。我们有很多自己的国际报道。对全国新闻我们也很重视,我们在华盛顿的分社拥有14名记者,有3名记者负责报道州政府和州的议会,在新泽西设有记者站,我们在曼哈顿有专人报道华尔街股市和电影、百老汇音乐剧、林肯中心音乐活动等纽约娱乐活动,在皇后区也有14名记者从事当地报道。这样的阵容使得我们对全国、全州、纽约市及本地的新闻都有较为全面的覆盖。当然,我们的国际新闻不如《纽约时报》多,全国新闻不如《华盛顿邮报》多,但我们基本上可以满足读者对这类新闻的需求。

  “另外我们还在副刊和专刊上下很大功夫。副刊和专刊的多少,也是小报与大报的一个重要区别。例如我们有较强大的经济新闻部,该部有40人,我们的经济、证券、市场分析等版面就比其他小报齐备。我们在娱乐和副刊上有70名员工。在每周不同的日期,我们向读者提供不同的副刊板块,如星期一有本地经济板块,星期二有健康与科学板块,星期三有餐饮板块,星期四有家庭板块,星期五有房地产板块。由于我们的住户投递率很高,所以我们设计了很多适合读者在家中阅读的内容,以满足他们的需要。过去我们属于《洛杉矶时报》公司,我们可以免费从该报获得很多特稿及任何国际国内信息(《洛杉矶时报》有强大的驻外分社和驻国内各地的记者站——笔者),如今我们归属论坛公司,获得信息的余地更大。例如我们可以从论坛公司新闻社的‘家庭电讯网’获得我们读者需要的家庭信息。总之我们试图通过这些内容的设置,使自己的报纸成为真正的‘标准报纸’。

  “所以说,我们虽然看上去是小报,但我们的态度是在办一份大报。美国有一位曾在媒体干过的知名作家杰克·斯托克斯(Jack Stokes)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新闻日报》是美国第一份转型的报纸,因为它在小报的外衣下有着真正大报的内涵。’我们是很严肃的报纸,我们更像一份每日出版的杂志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小报。但为什么我们不干脆把它改成大报呢?我们认为读者喜欢现在的这种样式。很多人站着读报,很多人在地铁里读报,小报的式样使人读起来感到舒服。但很多小报热衷于报道丑闻、犯罪,我们不这样。我们不同于美国任何一份小报。例如《每日新闻》和《纽约邮报》就不去设外国记者站,不在国内新闻上投入很多人力,也不去设科技、健康等专刊,和我们的做法很不一样。”

  为了验证马罗所言,我要来了整整一周的该报,发现其内容果然丰富,页数也多,而且分若干叠(美国小报一般不分叠),有庞大的星期天刊,甚至广告插页也很多。这一切表明它确实像一份大报。

  下面以笔者访问该报的这一天及最近的星期天报纸内容为例,请读者看看其版面情况。

  2002年1月16日的《新闻日报》,星期三,共144页,售价50美分。

   A叠——新闻,共64页,其中:

  A1—A2——要闻,左侧为天气简况、本期要目、更正、六合彩等信息;A3——评论,要闻;A4—A5——封面标题正文,彩色,为当天最重要新闻;A6—A11——要闻及广告;A12—A13——本市新闻(CITY),彩色;A14—A15——国际新闻(WORLD)和国内新闻(NATION),其中A14国际新闻,A15左侧为国际国内简讯;A9,A16,A17,A18,A20,A38,A45,A46,A47,A49,A56,A57——广告;A19——皇后区新闻(QUEENS NEIGHBORHOODS);A21——学生版新闻(Student Briefing Page on the News),彩色;A22—A23——转文;A24—A25——逝者如斯(The Lost),彩色,关于9.11事件中死难者的故事;A26——讣闻广告;A27——城市简讯(CITY BRIEFS);A28——社论(EDITORIALS),含大幅漫画;A29—A32——论点(VIEWPOINTS),其中A29彩色;A33——天气预报(THE WEATHER),彩色;A34—A44——经济与技术(BUSINESS & TECHNOLOGY),含股票行情等信息;A46—A62——体育(Sports),多数为彩页,其中A62(封底)类同头版,有大幅图片和体育要闻提示及大字标题,无正文。

   B叠——副刊,共24页,其中:

   B1——彩色,无广告,大幅图片,有大标题及提示,无正文;B2——左侧目录及导读,彩色,其余综合;B3——彩色,综合;B4—B5——电影预告;B6—B8——宠物(The Power Of a Pet);B9——艺术与娱乐(ARTS & ENTERTAINMENT);B10—B13——儿童天地(Kidsday),彩色,含棋牌、纵横字迷、卡通画等;B14—B19——饮食(FOOD),彩色,含广告;B20—B24——电视广播(TV & RADIO),含广告。

   C叠——分类广告,共56页。

  本星期其他版(不含星期天)不同版面:

  2002年1月15日,星期二:

   D叠,健康与科学发现(HEALTH & DISCOVERY),共12页。

   B叠中含:家庭关系(FAMILY & RELATIONSHIP),共3页。

   2002年1月11日,星期五:

   A叠共84页。

   B叠,周末(Weekend):分电影(MOVIES)、餐饮(FOOD DAY)、舞蹈和音乐(DANCE / MUSIC)、剧院(THEATER)、博物馆与艺术(MUSEUMS / ART)、儿童日(KIDSDAY)、电视等若干部分,共48页。

  C叠,房地产广告,共24页。

  D叠,汽车分类广告,共72页。

  2002年1月6日的《新闻日报》,星期天刊(纳索县版), 共316页,售价1.50美元。

   A叠,新闻,共40页,同平日刊。

  B叠,思潮(CURRENTS),共8页,各类社论、评论。

   C叠,体育(SPORTS),共60页,同平日刊。

   D叠,娱乐(FAN FARE),共32页,同平日刊。

   E叠,旅游(TRAVEL),共16页,首页底部5公分通栏导读。

   F叠,金钱与职业(MONEY & CAREERS),含财经、投资、股票行情、招聘广告等内容,共52页。

   G叠,生活(LIFE)(HEMPSTEAD EDITION),共32页。

   H叠,卡通,对开,全部彩色,共10页,含6页卡通、2页儿童天地(KIDSDAY)和2页广告,首页注明此叠系用再生纸印刷(COMICS PRINTED ON RECYCLED PAPER)。

   I叠,电视特刊(TV PLUS),大16开,一周电视节目预告,共36页。

   J叠,Newsday 广场(Newsday PARADE),8开,共20页。

  另含Office Max, Smart Source 等若干零售商的广告插页约100页。

  这样分成10叠并含有大量广告插页的星期天刊小报,我在纽约、芝加哥和波士顿的确没有看到。马罗所言不虚。

  五、 发挥优势力争胜出

  “既然是小报模样大报内涵,而且主要在本地销售,那你们与纽约市的另外两家小报竞争激烈吗?与其他报纸有无竞争?”我问。

  “有竞争,有时还比较激烈,主要是与两家小报,因为我们之间各有优势,”马罗回答说。“就拿纽约市的其他两家小报来说。它们在体育方面得心应手,在报道丑闻和犯罪新闻方面也轻车熟路。《邮报》在华尔街的销售量很大,所以他们有非常好的纽约经济报道。但《邮报》有大量的双重读者。该报很多读者同时阅读《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这些大报的读者到了下午或傍晚,就会买《邮报》,读里面的娱乐和体育报道。这就带来一个大问题:广告商只在两家大报上登广告而不在《邮报》上登广告,因为大报和《邮报》的读者重叠。

  “我1967年来纽约时,《每日新闻》的发行量高达150万份。但这15年来它一直在下降。原因之一是它的核心读者群流到郊区或附近地区去了。它的读者被我们吸引过去了,被韦切斯特(West Chester, 纽约市附近一个县——笔者)的报纸和新泽西的报纸吸引过去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40至50年前,对第一和第二代欧洲移民来说,《每日新闻》在加强报纸的实用性和参考性方面做得非常成功。但该报从来不重视对第一和第二代非欧洲移民的服务,这些移民包括亚洲和南美洲国家的移民。如今这些非欧洲移民中的很多人已融入过去以意大利和爱尔兰人为主的纽约中产阶层,但《每日新闻》依然忽视他们。

  “以上就是这两家报纸的优劣所在。我们努力取长补短,例如我们在体育方面也下很大功夫,尽量不落后于他们。我们与《每日新闻》的竞争主要在皇后区。前面已经说过,皇后区对我们有很大的商业价值,我们的广告商需要那里的读者。但那里同时也是《每日新闻》的重要发行地区。《每日新闻》不仅在皇后区发行,还在长岛发行。而要扩大在长岛的发行,它必须先巩固皇后区的发行。所以我们两家在皇后区竞争较为激烈。《纽约邮报》对我们构成最大的竞争压力是它的价格,他们去年降价一半,只售25美分,是我们的半价。有些读者为此而购买《邮报》。

  “长岛还有其他报纸。可以说,所有纽约市的报纸都在长岛发行,人们有很多选择。他们可以每天读《纽约时报》,每天读《每日新闻》,每天读《纽约邮报》,也可以每天读《华尔街日报》。但除了上述两家小报外没有特别的竞争对手。长岛还有19份本地报纸。它们都是免费发行的周报,规模很小。也许它们就是同样的报纸而变换了19次名称(大笑)。它们集中精力报道地方政治新闻、地方学校新闻、地方治安新闻和地方社区新闻,也从我们手里争夺一些读者,但我们将它们大部分都收购了,所以现在不构成竞争。当然,电视也是竞争对手。此外还有很多专业杂志。

  “我们的对策是,努力成为那些在长岛居民的实用报纸。我们的家庭读者的比例在全国的大型报纸中是最高的,这是我们的优势。我们周末家庭投递的比例占60%,国内没有一家大型报纸星期天刊的家庭投递比例能超过我们。但有些小城市的报纸能超过我们,我是指只有2000人口的小城镇的报纸。所以我们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深入家庭,挖掘他们最喜欢的内容。长岛绝大多数家庭订我们的报纸,大多数长岛人每周多次阅读本报,如果不是每天阅读的话。我们必须把握好这一点,因为报纸的竞争在继续。《每日新闻》有很多非常忠实的读者,该报在长岛每天有4.5万份的发行量。《纽约邮报》在这里发行1.8万份。《纽约时报》在这里销售8.5万份,星期天更多,达12万份。所以你看,竞争不会停止。”

  六、在位时间最长的日报总编

  最后,马罗总编辑介绍了该报的其他情况和自己的身世。他说:

  “我们每天出两个不同时间的版本。第二个版本是最后版,但发行量不大。两个版本的唯一区别是第二版有最后的体育比赛结果。第一版的截稿期为12:20;第二版的最后12页于凌晨1:30结束编辑工作,但有时拖延至3:30。我们这里没有什么市中心,住户投递长达100多英里,所以我们的发行路线既长又复杂。我们的印刷时间一般是3个小时,因此我们的投递时间很长。我们有几百名卡车司机,那些都是我们的员工,但投递到户的工作由独立签约人做。

  “我们也有‘报纸教育工程’,即NIE。我们专门设了个部门做这件事。该部门员工负责学生特刊的编辑,并与学校联系。我们还有专人做‘历史中的长岛’专栏,这也是有教育功能的内容。一些个人或公司资助我们的教育工程,他们购买报纸,由我们送往学校。所以发行到学校的报纸属于有价发行。我们的NIE工程主要面向中学和高中,数量大约在1.2万份。我们的学生专版每周出版3次,即星期二、星期四和星期五。我们希望将世界与学生联系起来。我们国家很多城市只有一份报纸,纽约市却有很多报纸,但只有少数几份报纸的NIE比较理想,如《纽约时报》和《新闻日报》。”

  谈及报纸的广告情况,马罗再次露出得意的神情。他说:

  “和很多报纸一样,我们报纸收入的85%来自广告。我们的广告包括零售商广告和分类广告。分类广告占全部广告收入的40%。我们在说服广告商,特别是零售商来做广告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这里的零售商很分散,因为没有一个中心城市。但这里的高速公路十分发达,宽阔的马路纵横交错,人们常常开45分钟的车跑到很远的某个地方去吃顿午饭。这就为我们说服广告商创造了条件。我们通过不断培育,让广告商渐渐明白我们是将客户吸引到商店、超市、餐馆的唯一最佳途径,不论这些商店距离读者有多远。《新闻日报》在广告收入和财务方面是国内最成功的报纸之一,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的报纸赚很多钱。”

  但当我问他究竟报纸一年的广告收入有多少时,他回答说不太清楚,那要问经营部门的负责人。也许,作为集团内的报纸,他不愿或不敢单独披露报纸的财务数据。

  然后,他应我要求介绍了自己的经历:

  “上高中时,我就为一家地方报纸报道体育新闻,因为我喜欢很多体育运动。大学毕业后,我到《波士顿先驱报》工作。自从我妻子搬到纽约市,我也就跟着她来到这里。我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了一年。1967年或1968年我在《波士顿环球报》工作。1971年至1974年我在华盛顿工作。我先是在《新闻日报》的华盛顿分社干,后来到《纽约时报》的华盛顿分社干。接着,《新闻日报》邀请我当该报驻华盛顿分社的头。1981年我回到纽约担任该报的执行总编。1986年,我被任命为总编辑,而这时老的总编辑即将退休,但还在岗。1987年我正式履行总编辑职责。我想我在总编辑岗位上的时间,超过国内任何大型报纸总编辑的任职时间。在我出任总编辑期间,《波士顿环球报》换了4任总编辑,《纽约时报》也换了4任总编辑,《每日新闻》则换了8任总编辑。极少有人在这个位置干20年的。”

  最后我问他:“作为一名总编辑,你日常最操心什么?”

  他回答:“我没有什么特别大的事情要操心。我操心的是无数小问题,诸如解雇职工、聘用职工、公平收入、鼓励员工努力工作、维持员工的工作热情等等。”

  我不满足这样的回答,于是告诉他《纽约时报》总编辑最操心的事是如何安排报纸的头版和头版中的头条。对此,他是这样看的:

  “《纽约时报》是一份非常特殊的报纸。眼下有过多的人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那份报纸上,人们过于关注《纽约时报》一版在说什么。这就是该报总编辑花很大精力在头版的原因。但我们与它不同。我们的头版只有一条新闻,我无需将过多精力放在挑选这一条新闻上。经过长期的训练和磨合,我手下的人基本知道什么样的新闻应当放在头版,不用我说三道四。头版新闻的选择大概只占我5%的时间。”

  我们的谈话到此结束。多萝西女士领我参观。然后我驱车上了沿海的27号高速公路,从长岛的另外一侧返回纽约市的斯塔藤岛区。虽是严冬季节,但这一路古树参天、海色山光,仿佛在一个巨大的公园里穿行。难怪这里被公认为纽约附近最适于居住的地方。

  

转自搜狐

我来说两句发短信息
相关连接




新闻自写短信
赶快把这条新闻浓缩成一条短信,发给你想发的人吧!
短信内容:
对方手机: [最多2个] (半角逗号分隔;0.20元/条)
署  名:
手  机: 密  码:

  

请发表您的看法
用  户: 匿名发出: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留  言: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新闻搜索
关键字:


搜狐短信推荐
· 美少女帅哥哥激情互动
· 体验新时代的绝对摇滚
· 迪士尼卡通炫暴你手机
· 桃花岛烛光红酒惹人醉

分类广告
·4万元入读多伦多大学
·留学英国特快
· 澳洲留学成功再收费
·荷兰西班牙留学热招
·出国留学新方向泰国
·◆留学移民信息库◆
·专业加拿大投资移民
·热点推荐免费上学
·英国留学精品首选
·热点留学天堂加拿大
·颈总动脉注射治癫痫
·治愈牛皮癣白癜风
·征服人间顽疾糖尿病

搜狐商城
·央视热播大染坊
·韩剧美丽的日子
·83版<射雕>3折




-- 给编辑写信

ChinaRen - 繁体版 - 搜狐招聘 - 网站登录 - 帮助中心 - 设置首页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搜狐新闻中心24小时值班电话:010-65102160 转6288;客户服务热线:87710088
Copyright © 2003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