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短信 | 邮件 | 商城 | 搜索 | 论坛 | 在线 | 企业
滚动 | 国内 | 国际 | 财经 | 科技 | 社会 | 健康 | 约会 | 军事 | 港澳台 | 企业 | ERP | Top100 | Sohu视线 | 专题 | 我来说两句
搜狐首页 > 传媒频道 > 名刊领导者 > 《新闻周刊》 > 本期新闻精粹
中国《新闻周刊》:艰难的飞天之旅

MEDIA.SOHU.COM  2003年10月25日17:56  中国新闻周刊

  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有鲜为人知的失败。中国的飞天梦注定要由大大小小的失败和眼泪编织而成。

  零起点

  1956年10月8日,恰好是钱学森回到祖国1周年的日子,聂荣臻元帅亲自主持五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院——成立仪式。钱学森任院长,刘有光任政委。然而当时他们的全体部下——新调来的156名大学生和各级干部,别说火箭的基本概念,就是火箭的模样都没人见过。所有的人中间只有钱学森在美国搞过火箭。与其说这一天召开的是五院的成立大会,还不如说是火箭启蒙训练班开课的日子。而钱学森给这些火箭制造者讲的第一课却是:什么是火箭和导弹。

  1956年,苏联在新技术援助方面有松动的意思,聂荣臻元帅抓住这个机会,积极活动,双方于10月15日签订了中苏著名的“双十协定”,即“新技术协定”。

  1957年12月24日,一辆从莫斯科出发的专列抵达北京。车上除102名苏联火箭技术人员外,还有一份苏联“还给”中国的厚礼——两发P-1近程地地导弹——在史书上记载着200年前,火箭故乡中国的康熙皇帝曾送给俄国沙皇两箱古代火箭。

  第二年夏季北京的一个夜晚,午夜时一些主要道路被封闭。进入梦乡的市民都不知道,一台经过伪装的大型拖车正在运载着一枚庞大的导弹经过北京城区。这不是国庆阅兵的预演,而是五院那枚已经经过分解测绘后重又组装起来的P-1导弹,正被送往航空系的高等学府——北京航空学院的展览大厅安家落户。

  年轻的科技人员开始了神秘而艰难的探索。当时苏联给中国人的框框很多,搞弹道的只能看弹道的资料,而空气动力学的资料,搞发动机的都不能看。苏联还派了一个保密专家,就是为保护他们的资料不被中国全部学到手。

  到了1960年,正当中国仿制P-2导弹的工作进入最后阶段时,中苏之间关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大论战开始了,随后,苏联撤走全部援华专家,并带走了全部图纸。

  1960年6月,在最后一批苏联专家撤走的前一天晚上,中方技术人员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来到曾朝夕相处的苏联专家的住所,想借送行的机会,请教一下有关航天技术发展途径和多级火箭是串联还是并联等问题。但一直聊到深夜,苏联专家没有吐露有关这些问题的一个字。第二天清晨,中方人员怀着复杂的心情把苏联专家送上了回国的飞机。

  逼出来的翅膀

  中国的火箭,的的确确是逼出来的。

  由于火箭研制的条件很差,热情高涨的人们想出了很多土办法。比如,没有发动机的试车台,有人就挖个坑,把发动机半截埋在地下,尾巴朝上做试验。为了防止发动机爆炸飞出,人们又像系牲口一样,用钢丝绳把它栓在附近的树上。

  火箭发动机的研制是高风险的,各种燃料汇聚成巨大的能量,搞不好就是一次毁灭性的灾难。60年代在一次发动机点火试验时发生了爆炸,4名工程师被夺去了生命。负责研制固体燃料的工厂在试制混样时先后两次发生爆炸事故,第一次是炸翻了设备和厂房,第二次则牺牲了一位正在现场的车间负责人。

  就在苏联撤走专家17天后的1960年9月10日,中国第一次在自己的国土上,用国产燃料成功地发射了一枚苏制P-2导弹。1960年11月5日上午9时,中国第一枚仿制的火箭“东风一号”也成功发射。

  第一发引进弹发射成功,第一发仿制弹又发射成功,热情高涨的人们决定开展自行研究设计工作。在挖掘潜力、提高性能的口号下,人们把原先苏联图纸上的零件尺寸按比例放大,设计制造出的火箭明显比原苏联的成品大了一号。

  这枚被命名为“东风二号”的火箭的发射成为一次让所有科技人员痛苦的记忆。

  1962年3月21日上午9时5分53秒,“东风二号”点火升空。飞起来十几秒种后火箭就横过来了,没多一会儿,“当”一声,掉在离发射台大概不到100米的地方,炸了很深的一个大坑。

  中国的第一批火箭制造者们第一次看到火箭倒栽葱的景向。这让所有人的脸上都变成了灰色,有的人甚至哭出声来。

  距上次失败两年后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又开始发射试验。这次“东风二号”连续三发都取得了成功。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拥有了可以远程打击的导弹盾牌。

  5年后的1970年1月30日,为发射卫星做准备而实验发射的第一枚“长征一号”火箭获得成功。在毛泽东说完“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这句话的12年后,他终于看到了中国的卫星在太空中飞翔。1970年4月25日下午,新华社受权向全世界宣布: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这一天起,中国成为除苏联、美国、法国、日本外,第五个能用自己的火箭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从此正式拉开。

  倒霉的“二”字

  在东风二号“倒栽葱”后,中国的飞天梦还要经历多次大大小小的失败。而其中好几次失败,似乎都鬼使神差的与“二”这个数字有关。

  1974年11月5日,“长征二号”火箭首次发射。由于火箭上一根控制信号导线在发射时的巨大震动中折断,火箭在起飞20秒以后姿态失稳。爆炸的烈焰将中国的第一颗遥感卫星化为灰烬。

  日历翻到1984年1月29日。新的长征三号火箭托举着“东方红二号卫星”开始发射。遗憾的是,在高空第三级氢氧发动机第二次点火出现故障,卫星最终未能进入36000千米高的同步轨道,当然也就无法实行与地面的通信,因此就发射通信卫星而言,这次发射是一次失败的发射。

  而“长二捆火箭”(长征二号E型)在1992年的发射失败,更是中国飞天梦中最为刻骨铭心的伤痛。

  1992年3月22日,本该是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个重大里程碑,因为中国研制的捆绑式火箭要第一次运送美国的新型卫星奔赴太空。中央电视台现场转播发射的全过程。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下午6时。

  50米高的“长二捆”火箭在电视镜头前如同站在起跑线上。发射场周围的山坡上密密麻麻地挤满了前来观看发射的人们。距发射场6公里的指挥控制大厅内,座无虚席。来自美国、英国、意大利、泰国和港澳地区的百余位贵宾,喜气洋洋地等待着蔚为壮观的一刻。

  6时40分,展现在亿万电视观众眼前的是这样的画面:从火箭点火到紧急关机,只有7秒!这7秒钟,把在场所有的人和电视机前的几亿观众惊得目瞪口呆。

  当急得什么也顾不上的发射场官兵扑上前去,试图重新装上发射台固定火箭的4个防护拉杆时,眼前的情景却让他们傻了眼:除1个还可以穿进螺栓连着火箭外,其余3个全都变形失去了作用。50米高、460多吨重的火箭已移出原有位置2公分多,头部顶着近8吨重的“澳星”,正在颤颤悠悠。显然,如果紧急关机再晚一秒,或者哪怕半秒,火箭和“澳星”甚至整个发射场恐怕就化为一片火海!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此后神舟二号飞船的升空也遇到过一点小麻烦。

  2000年冬天,神舟二号飞船整装待发。不料,运载它的火箭好端端地却被发射场的支架撞了一个坑。结果经过反复斟酌,有关领导还是决定用这个患“残疾”的火箭发射飞船。幸运的是,火箭总算是顺利发射了。

  飞天立项

  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中国就有了自己的载人航天计划。当时飞船还没有影子,可宇航员在天上吃的东西已经被“生产”出来。那时人们的内心深处总是希望能在什么地方超过美国和苏联,于是当时最初的飞船也被设想为越大越好。一开始有人甚至想把一个党小组发射上天。当时航天员要上五个,其中要有一个政委,要突出政治,后来五个不行,改成三个。

  然而真正动起手来,航天人方知制造载人的火箭和飞船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比他们当时手上仅有的长征一号火箭大上百倍的推进力。飞船系统的复杂程度,也让满怀激情的航天人不得不望洋兴叹。锁进了文件柜中的曙光号飞船,从此成为当时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新中国第一代航天人心中如同初恋般的记忆。

  1992年1月的一天,刚刚从外地回京的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刘纪元接到了一个不寻常的电话。“张爱萍同志给我打电话,说明天政治局常委开会,让我和林部长参加。问什么事,他说是关于载人飞船的事。那次航天部就我们俩个人,(国防)科工委是丁衡高和朱光亚。开到半截,又把宋健同志叫上去,讨论(载人飞船)上不上。讨论中间,我们是先汇报,林部长讲了讲,我也说了下,为什么上,理由一个是技术上可以,还有一个是通过这个培养人才,人才不靠任务带不出来。谈完以后,常委们表态,一致同意。”

  这次会议召开的1992年1月被航天人认为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从这一天起中国航天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被确定下来。为了牢记1992年1月,人们将这一重大工程命名为“921”工程。

  在工程立项时,航天人承诺了“争八保九”的目标,即争取1998年力保1999年实现载人工程的第一次无人飞行实验。在第一阶段,唐家岭的建设事关全局的胜败。全部建设工程如果不能在1995年完成,后续的工作也就无从谈起。

  唐家岭,是位于京城北面的一个并不起眼的地名。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选择了在这里建设第一座空间技术研制实验中心。为了争取时间,工程人员采取了三边作业的方式。即一边画图搞方案,一边设计图纸,一边安排施工。

  “争八保九”

  在载人工程指挥者的总计划表上,唐家岭建设的热火朝天的场面仅是一场宏大舞剧的开场序曲。时间在一年一年地过去,先前对国家的承诺越来越沉重地压在航天人的心头。到1997年时,整个工程的进展状况并不乐观。

  飞船到底能不能在1999年底发射上天,推进系统成为一切矛盾关键点。有些别的系统还好说,如果不成熟,第一次飞行时可以不参加,但没有推进系统的飞船就如同没有引擎和轮子的汽车,充其量只能做个摆设。而如果按照原先排好的程序,按部就班地走,至少要等到2001年才能拿到可以在飞船上使用的推进系统。要想提前两年生产出能够上天的推进器,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实验与生产同步进行。但这在研制程序中来说又是最忌讳和最具冒险性的,因为这样生产出来的推进器缺少试验的验证。而据统计,世界载人航天史上出现的大故障中,推进系统占的比例超过四分之一。因此,专家们对实验与生产同步进行的应急之策争论激烈。

  几经争论后,飞船推进系统的研制进入了实验与生产同步进行的程序。

  在1999年发射第一艘飞船的目标下,被牵动的并不只是推进系统一家。这时坐在厂房中的飞船,还只是仅供研究人员们探取未知数据的电气测试船。换句话说就是一个堆放在飞船外壳里的实验桌。在紧迫的形势下,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和同事们想出了一个大胆而又冒险的主意——将趴在实验台的测试船直接改造成可以上天的实验船。按照航天人的术语,就是将初样变为正样。

  当时航天人必须将船上原先仅供测试使用的所有电气设备和机械结构等部件更换成上天使用的正品,而且必须百分之百地通过地面模拟空间环境的考核。

  1999年的一天,空间技术研究实验中心的KM6空间环境模拟器巨大的密封门缓缓开启,实验飞船圆满通过了全部电气系统的严格测试。航天人手中终于有了一艘可以上天的实验飞船。

  不久,中国第一艘“神舟”号飞船载着中国人的梦想飞向苍穹。之后,第二艘,第三艘,第四艘飞船搭载着模拟人相继飞天,直至今年10月15日,神舟5号将载人飞天梦想变为现实。 (本刊记者/李径宇 注:本文资料由中视李鹰工作室提供)

转自搜狐

我来说两句发短信息
相关连接




新闻自写短信
赶快把这条新闻浓缩成一条短信,发给你想发的人吧!
短信内容:
对方手机: [最多2个] (半角逗号分隔;0.20元/条)
署  名:
手  机: 密  码:

  

请发表您的看法
用  户: 匿名发出: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留  言: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新闻搜索
关键字:

搜狐短信推荐
· 美少女帅哥哥激情互动
· 体验新时代的绝对摇滚
· 迪士尼卡通炫暴你手机
· 桃花岛烛光红酒惹人醉

分类广告
·4万元入读多伦多大学
·留学英国特快
· 澳洲留学成功再收费
·荷兰西班牙留学热招
·出国留学新方向泰国
·◆留学移民信息库◆
·专业加拿大投资移民
·热点推荐免费上学
·英国留学精品首选
·热点留学天堂加拿大
·颈总动脉注射治癫痫
·治愈牛皮癣白癜风
·征服人间顽疾糖尿病

搜狐商城
·央视热播大染坊
·韩剧美丽的日子
·83版<射雕>3折




-- 给编辑写信

ChinaRen - 繁体版 - 搜狐招聘 - 网站登录 - 帮助中心 - 设置首页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搜狐新闻中心24小时值班电话:010-65102160 转6288;客户服务热线:87710088
Copyright © 2003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