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月18日,创刊52年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在日本东京首发日文版,这不仅意味着该杂志开始全面落地日本,更是有史以来,打入发达国家媒体市场的头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娃”。
“进入日本市场,是我们继2001年6月在台湾成功发行中文繁体版后的又一重要举措,待我们积累了闯荡发达国家媒体市场的经验后,我们将陆续发行英文版、德文版、西班牙文版等。”《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李栓科对记者说。
版权贸易 一举两得
据了解,此次《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选择日本作为其挺进发达国家媒体市场的突破口,有多种原因。
首先,日本目前是中国最大的旅游客源国。中国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人文精神等对于广大日本民众极具吸引力。而作为迄今为止中国国内唯一全面从上述角度介绍中国的平面媒体,《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在日本的发行状况,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是预期最好的。
其次,在目前日本媒体市场上,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在内容与定位上能够形成竞争的日文刊物几乎没有,这一市场空白,有效地降低了杂志进入日本市场的成本。
当然,由于这是中国杂志首次进入发达国家,考虑到经验不足,选择一个与我国距离较近,文化差异不大的国家——日本,也是很必要的。至于杂志落地日本的具体方式,李栓科简言之:“我们有好东西,对方有好网络,一拍即合嘛!”
据介绍,此次全权代理日文版发行工作的是总部设在东京的超图株式会社,其成立于九十年代初,是日本著名多媒体发行商之一,在日本全国拥有众多发行网点。目前,双方的合作方式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中文繁体版在台湾的发行操作相类似:由当地出版商(在日本是超图,在台湾是牛顿科学世界)分期一次性买断杂志版权后,除原则问题之外,《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不再具体管理杂志在当地的发行。当杂志在当地发行量超过3万册后(具体数字由双方约定),《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按15%的比例提取发行分成。这样,《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便通过上述方式的版权贸易,不仅每年可获取数量可观的版税,还可随着杂志在当地发行量的上升而提取红利。
尽管记者一再追问,李栓科仍对此次日文版具体的版权贸易额箴口不言:“这是我们头等商业机密,我只能告诉你,这笔钱的数目很可观。”其实,该杂志此次首落日本,可谓名利双收,既立即兑现了数目不菲的版权贸易额,又担当起向世人展示中国壮丽河山,宣传中国悠久历史,弘扬中国灿烂文化的崇高使命。
而对于发行商——超图株式会社来说,斥巨资引进《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日文版,也早已胜算在握。近年来,日本持续刮起“中国风”,尤其是中国富有特色的历史、地理、自然景观、人文风俗,日益引起日本民众的好奇与向往。《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正好满足了日本民众了解中国文化,欣赏中国自然风光的愿望,其日文版在日本的市场价值可谓前途无量。
至于为什么独《中国国家地理》有如此殊荣落地日本,李栓科一言以蔽之:“就目前而言,我们杂志的内容和档次在国内同类杂志中首屈一指。”记者从新闻出版署也证实,目前我国有期刊8000多种,而真正定位于地理科普,同时涉及历史、自然、人文内容,并在杂志制作上处于中、高档次的科普类期刊,非《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莫属。
缓解资金瓶颈
作为一本纯科普并兼具人文关怀的杂志,在目前中国的国情下,要凭借自身发行与广告获得大量的发展资金,其困难可想而知。而一本好的国家地理杂志,由于强调真实、现场、精美,其制作成本往往极其高昂。因此,实现经营突破,解决未来发展资金缺口就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当务之急。
而在众多的经营方式中,版权贸易可谓一本万利。这在近20年中国平面媒体市场的发展中,屡试不爽,如《时尚》、《追求》、《瑞丽》等刊物的成功。但对于众多引进国外版权的杂志来说,真正的利润大头全都让给了外国人,中国人充其量也就赚个辛苦钱。而此次,《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进入日本,是中国人第一次出售本土杂志版权,无论在目前合作,还是在今后业务开展中,我们自己都将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
虽然外人很难预测《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从已有的两次版权贸易中具体挣到多少钱,但这种交易毕竟为《中国国家地理》今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经济基础的同时,也闯出一条新路。
不可“克隆”的个案?
就在该杂志风风火火地庆祝日文版首发式时,也有人向它泼了瓢冷水。
有业内人士认为,虽然入世后,国外媒体市场理论上已完全对中国开放,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开放往往带有附加条件。目前为止,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还不能具体得知这些可能的附加条件,但从国外媒体进入中国市场时我们所提出的条件来看,这些随之而来的附加条件应充分引起我们的重视。
此外,由于海外版本在内容、版式等方面,均与国内发行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简体版相同,因此,势必造成杂志丧失目标市场的针对性。日本读者、中国读者由于生活环境、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不可能对同样内容的杂志产生长久的阅读欲。因此,如不在各种版本内容上体现出差异化,长远来看,《中国国家地理》的海外市场发行量必然受到影响。
也有专家认为,由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具备多方面的垄断资源(如内容、定位、选题、图片等),所以,该杂志落地日本是个案,不具有普遍推广的意义。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本土杂志(如介绍中国民俗、地方文化等的杂志),还是能从这一个案中看到某种规律,并密切注意国外出版界对中国媒体的态度,或许新的商机就在这种态度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