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位朋友最近发电子邮件问我,说为什么中国的报纸到了周末就变瘦变薄纷纷减版还卖不出去,而美国报纸的星期天版那么厚,还那么畅销? 朋友说的是事实。美国的报纸页数本来就多,到了星期天往往比平时还多两倍以上, 销量增加至少一半。8年前我从美国买回一份星期天的《洛杉矶时报》,有700多页,重达3.5公斤,把很多人吓了一跳。那时中国的日报,绝大多数还只有4至8页。后来我知道,我在街上买回的那份《洛杉矶时报》并不是美国报纸之最,真正的巨无霸还数30年前某日的《纽约时报》,多达1500多页。 我的回答是因素很多,例如中国报纸的星期天版(或星期六版)办得不够吸引力;中国的“厚报时代”还刚刚来临,人们还不太习惯阅读超多版面的报纸;中国的通讯社还太少(只有两家官方通讯社),还不足以去支撑报纸做大做厚,等等。其中更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即中国人普遍的阅读兴趣不够浓厚,甚至还在逐年减低。 不妨比较一下中美两国的国情。 美国人比较喜欢阅读。你到地铁、公共汽车、火车、轮渡、候车亭等公共场合,会发现很多人手里都拿着一本书或一份报纸在读,哪怕摇摇晃晃地站在车上。很多美国人早晨出门上班,一定不忘揣一本书报刊供路上阅读。美国的日报,必于每日清晨6点左右投递到户,否则报社会收到愤怒的投诉,因为读者若在早餐前或出门前还收不到报纸,这份报纸就是废纸一叠。为了方便读者携带阅读,美国人还发明了一种特殊的纸张,把图书做得很轻,轻得让你怀疑自己的手感。到了星期天,一个下午的连续阅读就成为很多人的休闲方式。大家都知道美国孩子家庭作业少,上学很轻松,殊不知纽约市公立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被要求一年阅读的课外图书不少于22本。 中国人确有嗜书如命者,我的一个朋友就藏书近万,读书不止。但这样的书痴在眼下社会已是稀有动物了。现在的诱惑既多且甚,8小时之外或饮酒泡吧,或打球健身,或洗脚按摩,或网上别恋,或情迷电视,再不就放盗版碟尽享家庭影院之乐,哪有时间读书?即便在乘车上班、排队购物、校外等孩子这样无事可做的空余时间,读书读报者还是很少。很多人宁可永无休止地收发短信,或玩掌中游戏机消磨时光。不少人喜欢利用上班时间读报,一旦有了自己可以支配的闲暇时间,哪还舍得用来读报? 不过,美国人也面临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电子媒体的挑战,报刊读者有所减少。这引起美国社会的高度关注甚至恐惧,专家们担心对文本阅读兴趣的减退,会降低整个国家的文化水准。于是,在政府、社会团体、慈善机构、报社的共同努力下,近五年来美国各大报都在开展所谓的“报纸教育工程”(NewspaperInEducation),让报纸大量进入课堂,鼓励教师培养学生们的读报兴趣。这一举动使人想起130多年前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开展的轰轰烈烈的读报运动。当时的日本天皇企图通过鼓励读报来开启民智,学习西技,教化社会,结果收到极佳效果。直到如今,日本的人均读报数量在全球仅次于瑞士而居第二位。世界上发行量超过1000万份的日报仅限日本,而且不止一份。 中国既是文明古国,又是文化大国,古今图书浩若烟海,本应成为阅读强国才是。但现在的趋势有点让人担心。你看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哪个不是文化强国?阅读是文化的根本,没有阅读,何谈文化之传承?(辜晓进)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