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短信 | 邮件 | 商城 | 搜索 | 论坛 | 在线 | 企业
滚动 | 国内 | 国际 | 财经 | 科技 | 社会 | 健康 | 约会 | 军事 | 港澳台 | 企业 | ERP | Top100 | Sohu视线 | 专题 | 我来说两句
搜狐首页 > 传媒频道 > 传媒书架 > 《走进美国大报》 > 连载文章
《走进美国大报》:第十一章 论坛公司

MEDIA.SOHU.COM  2003年08月20日17:46  搜狐传媒

  报业兼并气势如虹

  论坛公司后来居上

  论坛公司,由《芝加哥论坛报》发展而来,2000年营业总收入60亿美元,居全国第二,报纸发行总量居全国第三,2000年以80亿美元兼并美国著名大型报业集团时报—镜报公司,完成了美国报业兼并史上最大一笔交易,同时积极实施跨媒体经营,大举渗透广电领域,拥有22家电视台,电视覆盖面仅次于美国三大广播电视网;其新闻社是美国四大新闻社之一。

  一、 镶有各国名石的论坛大厦

  《芝加哥论坛报》所在的办公大楼,就是著名的论坛大厦(Tribune Tower),美国著名报业集团论坛公司总部所在地。论坛公司(Tribune Company)是《论坛报》的母公司,其实也是由《论坛报》衍生而来,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论坛报》创刊的1847年。不过真正开始集团化运作,据有关资料显示,还是始于1861年收购《民主党人日报》。那是该报早期领导人梅迪尔收购该报后6年内的最大动作。论坛大厦也是《芝加哥论坛报》的早期杰作。如今,《芝加哥论坛报》和论坛公司的关系,如同《纽约时报》与纽约时报集团公司的关系一样,很难明确划分彼此间的历史脉络。

  论坛大厦坐落在芝加哥市密歇根大道北435号,位于车水马龙的闹市区。这是一幢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共有36层高,还有一个高大的顶部,上面多个塔尖错落有致,顶部四周有狭窄的拱门,通透而精致,每个细微部分都有艺术装饰。一眼看去,很容易联想到欧美那些漂亮的教堂。大厦的外墙用印第安那石灰石贴砌,看上去和摸上去都有点像我们中国的汉白玉。整幢大楼呈灰白色,高挑瘦削,矗立在繁华闹市,藐视周边建筑,一副卓尔不群的姿态。而大厦的正大门,则是一个很高的凹进去的拱门,凹处用石头雕刻出华丽的图案,极富艺术气息。我第一次到《芝加哥论坛报》“踏勘”,就被这座大楼古老、豪华但又有些含蓄的风格所吸引。

  大厦各个楼顶、窗户及一切突出部分,都有动物形状的石质装饰物或小石雕。动物千奇百怪,例如在马路上就可看到第四层一处窗口的外沿一个戴着帽子、手中拿着一件不知何物的猴子;在距它不远处,一条戴着皇冠的狗正把一只爪子伸进一个捕鼠器;再往上看,一只猫头鹰正举着个照相机窥视着外面的世界;一头满身长刺的豪猪拿着一把号准备吹奏;一头大象穿着玻璃般透明的衣服,正用鼻子嗅着什么……据说这些装饰物各有象征,且皆与新闻有关,如戴皇冠的狗表明王公贵族不小心被捉到短处;大象正凭灵敏的嗅觉寻找着隐而不见的丑闻,浑身长刺的豪猪则是专门挑刺的记者的化身,等等。在采访《芝加哥论坛报》和论坛公司有关人士时我曾谈到这个建筑,对方都很引以为豪,说这座大楼外的装饰,你盯住他看的时间越长,会发现越多的图像,体验到越多的含义。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据说这些雕塑或装饰也并不完全是为了好看,还具有排水的功能,是建筑师别具匠心之作。

  在大厅里的大理石内墙上,可以看到很多碑文般的石刻警句。例如进入大厅右侧墙上就有长期领导《芝加哥论坛报》的发行人兼总编辑麦考密特上校的一段话,这段话为报纸在社区中的作用下了定义:“报纸是现代文明发展而来的一个机构,旨在提供新闻,培育工商,引导舆论,监督政府,此乃任何机构所不可为者。”(The newspaper is an institution developed by modern civilization to present the news of the day, to foster commerce and industry, to inform and lead public opinion, and to furnish that check upon government which no constitution has ever been able to provide.)在对面的墙上有帕特里克•亨利(Patrick Henry)的名言:“给我自由,或让我死!”(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这面墙上还有沃尔塔尔的广为流传的名句:“我不喜欢你说的每一句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这些话的自由。”(I do not agree with a word you say, but I will defend do the death your right to say it.)其他还有本杰明•弗兰克林关于新闻自由的著名讲话。

  1997年,在纪念《芝加哥论坛报》创刊150周年的时候,趁大厅北墙重新装修,报纸要求读者推荐警句名言,结果收到600多条,从中选出少量刻入新墙,包括林肯总统、剧作家亚瑟•米勒(Arthur Miller)、前联邦大法官瑟古德•马歇尔(Thurgood Marshall)、芝加哥城早期设计师丹尼尔•伯哈姆(Daniel Burnham)等。

  不过这座大厦最为独特的地方,还是那来自世界各地的“名石”。我在该大厦面向密歇根大道的墙上触手可及的位置,就发现一块长方形的白色石雕,上面是一个全身古装人物,旁边的大理石上刻着“古代庙宇——来自古代中国”(ANCIENT TEMPLE. FROM ANCIENT CHINA)字样。在其右上方,不远处,还有一块刻着《连生之墓》中文字的墓碑。在另一面墙,可看到一块长约2尺、宽约1尺半的石头,上面雕了一个方框,框内有1坐2立共3个和尚,中间坐着的像是一个菩萨,正垂眉闭目,双手合十,坐在一个莲花台上。石头下刻的文字称这件古物来自日本东京。日本的佛教文化主要来自中国,特别是唐代江苏扬州的鉴真和尚6次东渡日本传授佛学功不可没。因此,日本的这块石雕,实际上体现了中国的古代文化。

  据介绍,这座大厦的外墙上总共镶有140块从各国精心挑选的石头。游客在这里可以看到林肯原始墓碑上的石块、印度的Taj Mahal和中国紫禁城(即故宫)内的石头。还有一些石头来自公元前的各国古代建筑,如埃及大金字塔、中国长城。另外还有华盛顿、拿破仑、马可•吐温等名人收藏过的石头。就美国国内而言,除了阿拉斯加,其他49个州都至少有一块天然或人工的“名石”被镶嵌在论坛大厦的墙上。石头镶嵌起来很简单,泥瓦匠在石灰石上切出一块与相关石头大小相仿的窟窿,放入石头再用水泥抹平,再在下方的石灰石上刻下出处即可。但石头的鉴别却很复杂,所有新推荐的石头均需先经专家检验,合格者放入大厦的陈列室陈列10年以上供免费参观,让时间检验其真伪,然后才可镶入大厦外墙。例如一块1974年捐献的芝加哥早期股票联交所(Union Stock yards)大门上的石头,到1996年才上墙。

  我在访问论坛公司时向接待者索要到一份“名石目录”,上面竟有7块中国石头,且都镶嵌在大厦面向密歇根大道这一面。这些石头有4块来自北京故宫内的宫殿、桥梁等建筑,还有2块分别来自长城的山海关和南口关(音译),第七块来自湖南省的一个“古宫殿”。

  另有一块只供陈列而永不上墙的石头。那是1971年7月26日美国载人宇宙飞船首次登月时取下的石头中的一块。石头有人头那么大,呈紫色,外表凹凸不平,置放在一个金字塔形(无顶)的花岗岩底座上。据介绍,这块石头迄今已有33亿年历史,是美国航空和宇宙航行局于1999年7月21日作为奖励而长期无偿租借给论坛公司的。

  比厄里格给的资料上讲,石头装饰缘于麦考密特上校的爱好。上校喜欢收藏石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海外当兵时也未忘记从欧洲各国收集名石。1925年论坛大厦落成后,他就将自己那些经鉴定无误的著名石头陆续镶嵌在大厦外墙上。后来,《芝加哥论坛报》海外分社或记者站的记者在各国采访时,也注意收集石头,便越聚越多。如今,论坛大厦的“石头风景”已成为世界著名的永不谢幕的户外免费古迹展,每天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欣赏。

  说到这里,我应该向读者诸君交待一下大厦的来历。根据比厄里格给我的《芝加哥论坛报》创刊150周年的资料,这幢大厦的设想最初源自该报创刊75周年,即1922年6月10日。报社当时已在密歇根大道的现址买入一块土地,于当天以10万美元的总奖金向社会征集《论坛报》新大厦设计方案。结果来自世界各国的建筑设计师提供了263个方案。经专家论证评选,来自纽约的约翰•M•豪厄尔斯(John Mead Howells)和雷蒙德•M•霍德(Raymond M. Hood)的作品以头奖入选,获奖金5万美元;第二、第三名分别获得2万美元和1万美元的奖金;其余2万美元用作入围作品的鼓励奖。大厦于1923年开工,1925年竣工,耗资850万美元(这在当时是天文数字,那时一名记者每月收入才数十美元)。1948年,大厦东侧按原有风格加建了12层高的楼房,与主楼贯通,现在主要是《论坛报》员工办公室。

  二、 历史上最大宗报纸交易

  在美国的新闻史上,报纸间的并购、买卖交易多如牛毛,每年都会发生数十起甚至上百起。但在20世纪末由论坛公司上演的一出兼并大戏还是令美国报界大吃一惊。关于这次兼并,我从报上略有所知,但详情还是从论坛公司媒体服务中心的老总那里获得的。

  在我的计划里,由于《芝加哥论坛报》和论坛公司在同一大楼内办公,就将两家单位的访问结合起来,打算用一整天的时间完成。结果《论坛报》为我安排的活动超出我的设想,只好压缩论坛公司的访问时间。为在有限的时间获得最多的信息,我在选择访问对象上颇动了一番脑筋。

  我联系论坛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约翰•W•麦迪根(John W. Madigan),又联系论坛出版公司总裁富勒,均无回音。我同时又联系论坛新闻社(Tribunte Media Services)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戴维•D•威廉斯及中心市场和营销协调人卡西•海白克(Cathy Haibach)女士。与卡西联系是因为她的头衔在公司的公关组织范畴。我问的所有问题都是关于论坛公司作为报业集团在管理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最后只收到卡西和威廉斯的回信,其中卡西的回信较迟并予以婉拒,说我的问题还应由集团老总回答,威廉斯可能不是合适人选,他不一定会接受我的采访;威廉斯却亲自来信作出积极回应,说很高兴回答我的问题。经协商,我和他约定8月14日下午3时见面。当我告诉卡西说威廉斯已接受我的请求并约定了采访时间时,她很快来信表示祝贺,说威廉斯知识渊博,一定会令我满意,并告诉我威廉斯行政助理的姓名和电话。

  这样,留给我采访威廉斯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2001年8月14日下午3时,在采访完《芝加哥论坛报》电子媒介主编之后,我乘电梯来到位于论坛大厦15楼的论坛公司媒体服务中心。这个中心很大,占据了大厦整整4层,比《芝加哥论坛报》的编辑部面积还大。在行政助理朱迪小姐的带领下,我来到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威廉斯的办公室。

  威廉斯看上去已年届花甲,个头不高,头发白的比黑的多,且已开始稀疏,但仍显得精力旺盛。这位总裁待人亲切和蔼,见我到来立刻起身离开自己宽大的写字台,上前一步和我握手,拉我坐在旁边一个小会议桌边,并在征求我意见后请秘书送上一杯咖啡,我们的谈话就此开始。知道时间不多,我一开始就问起论坛公司收购时报—镜报公司(Times Mirror Company)的情况。

  他说:“这的确是一宗不同寻常的大交易。论坛公司在收购时报—镜报公司之前只拥有4家日报。尽管这4家报纸的发行量都较大,但时报—镜报公司是一家历史悠久的大报团,就报业而言,他们的实力超过我们。”

  据他介绍,论坛公司是个多媒体公司,在收购时报—镜报公司之前有《芝加哥论坛报》、《太阳前哨报》(Sun-Sentinel,位于南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前哨报》和《每日快报》(Daily Breeze,位于弗吉尼亚州)4家报纸,其中以《芝加哥论坛报》和《奥兰多前哨报》名气最大。时报—镜报公司则拥有以《洛杉矶时报》为首的7家日报,包括长岛《新闻日报》、《巴尔的摩太阳报》(The Baltimore Sun)、《哈特福德报》(Hartford Courant,哈特福德是康涅狄格州的首府)、《早报》(Morning Call,位于宾夕法尼亚州)、《呼声》(Advocate,位于康涅狄格州)和《格林威治时报》(Greenwich Times, 位于康涅狄格州),总体名气大于论坛公司的报纸,其中前3家都是美国排行前20名的著名报纸,《哈特福德报》作为美国最富有的州的首府最大报纸,发行量也在20多万份,排行在40多名。这两家公司均列入美国10大报业集团,在合并前,就报纸发行总量而言,时报—镜报公司排第四,论坛公司排第八。

  两大公司将要兼并的消息是2000年3月13日宣布的,次日各主要传媒都报道了这一惊人消息。我查阅了2000年3月14日的《纽约时报》,报道称:

  “这场兼并将结束奥蒂斯和钱德勒家族对《洛杉矶时报》长达119年的统治。合并后的新公司将用论坛公司的名字,并将拥有11家日报、22家电视台、4家广播电台,报纸的总发行量将达360万份,仅次于甘尼特和奈特—里德报团(knight Ridder Newspapers)而列第三。论坛公司的电视台将进入3,840万个家庭。论坛公司为这次并购将出资64.5亿美元(股票和现金),另外还有18亿美元的债务。”【1】

  根据与威廉斯的谈话和有关报章报道,这次并购是论坛公司主动提出的。在此之前,两家公司的媒体市场已经出现较大面积的重叠,但以论坛公司始于1985年的连续收购电视台、电台而占据了一定优势,而时报—镜报的经济效益近年持续下降。兼并后将有利于市场的整合,对双方的经济利益都有好处。起初对方并不同意论坛公司的提议,因为涉及复杂的资产分割问题。但经数月考虑并请著名银行家咨询后,双方重又坐到谈判桌前,先后在洛杉矶和芝加哥多次会面。论坛公司保证时报—镜报公司的利益不会因兼并而受损,《洛杉矶时报》员工的福利待遇也不会因此降低。论坛公司的老板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还表示,将不会立刻改变原时报—镜报公司旗下报纸的编辑方针和风格。时报—镜报公司的老板威尔斯(Willes)则表示无意在新公司担任职务。

  据查有关资料,在两家大集团兼并之前的1999年,以总营业额排名,前10名的报业集团依次为:甘尼特公司、奈特—里德报团、论坛公司、纽约时报集团、时报—镜报公司、华盛顿邮报集团、道•琼斯公司、斯克里普斯集团(E. W. Scripps Co.)、拜罗公司(Belo)和媒体总公司(Media General)。但若以报纸发行总量排名,则依次为:甘尼特公司、奈特—里德报团、时报—镜报公司、纽约时报集团、道•琼斯公司、斯克里普斯集团、论坛公司、华盛顿邮报集团、拜罗公司和媒体总公司。以论坛公司和时报—镜报公司相比,后者的报业收入比前者高约10亿美元,惟总收入较前者少不到2亿美元(差距在电子媒介这块)。若以总收入和总发行量综合排名,时报—镜报公司应比论坛公司靠前。因此,美国舆论普遍认为这次并购是“小鱼吃大鱼”,只不过这条小鱼正处于上升时期,而大鱼处于衰落阶段。

  最终,论坛公司于2000年完成了总值80亿美元的巨额收购,将时报—镜报公司全部归为己有。这项收购创了美国、也许也是世界新闻史上报纸兼并额的最高纪录。当年美国的报业兼并活动是十分活跃的,总共有135家美国日报易主,兼并总值达142.5亿美元。当年,甘尼特公司收购中部报团花了28元美元,也一度创造了报纸收购史上的最高纪录。而1993年纽约时报集团收购《波士顿环球报》时以11亿美元创了当时的最高纪录。

  三、进军广电不遗余力

  威廉斯在谈到论坛公司的发展时,特别强调了公司在广播电视及所谓“新媒体”方面的快速发展。就连他领导的媒体服务中心,也将很大精力放在电子媒介产品的生产上。

  论坛公司近年来轰轰烈烈的广电化运动已引起美国传媒的高度重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论坛公司在原有少量电台、电视台的基础上加速进入广播电视领域,先后在华盛顿特区、费城、波士顿等城市收购了16家电视台,使其拥有电视台的总量达到22家,在全国12个最大电视市场城市的10个城市拥有自己的电视台。2001年,该集团已成为全美仅次于三大广播电视网络公司的第四大广播公司,也是非广播网络公司所有的全国最大广电集团。同时,论坛报公司向电子网络进军的速度也十分惊人,至2001年已建有30个新闻服务和特殊服务网站,每月吸引上网人次逾500万。威廉斯说:“多媒体战略的实施已使集团在覆盖全国新闻、吸纳全国和地方广告等方面的能力大大增强。”

  论坛公司之所以有能力收购实力雄厚的时报—镜报公司,与其在电子媒介领域打下的江山有很大关系。例如论坛公司1985年和1997年先后在洛杉矶、哈特福德和纽约长岛收购KTLA和WTIC两家当地有很大影响的电视台,实际上已侵入时报—镜报公司旗下《洛杉矶时报》和《哈特福德报》两大报纸的领地,在争夺广告和受众方面与其形成竞争态势。论坛公司早年在纽约长岛收购的WPIX电视台,其观众与长岛《新闻日报》的读者几乎完全重叠,对《新闻日报》长期造成压力。论坛公司2000年的经营收入达到60亿美元,仅次于62亿美元的甘尼特集团,一举跃居全国报业集团第二把交椅(按发行总量计排列第三)。这里面电子媒介占据的份量也大于报纸。2000年,电视经营的利润占了公司总利润的42%,比10年前多了两倍。不仅如此,该集团还斥巨资发展数字电视和改进型互联网服务,因而被认为是最具后劲的报业集团。

  关于论坛公司的电子媒介战略,美国新闻界大都给予积极评价。《纽约时报》2000年3月14日在披露论坛公司并购时报—镜报公司消息的同一天,发表文章称“论坛公司近年来正悄悄地转向其高层所谓的‘新媒体’,即电视、有线电视、广播和互联网”。文章说:

  “早在这次并购之前,论坛公司就已拥有22个电视台,覆盖全美国三分之一的家庭。公司还拥有4个广播电台,1个娱乐项目和1个教育出版项目。论坛公司还是美国在线公司的早期投资者,拥有WB电视网25%的股份以及有线电视公司餐饮网(Food Network)29%的股份。对时报—镜报公司的兼并,使论坛公司在美国从东岸到西岸最大的三个媒体市场都同时拥有一家主要报纸和一家大型电视台。这三个市场是纽约、芝加哥和洛杉矶(论坛公司在这三个市场的报纸为《新闻日报》、《芝加哥论坛报》和《洛杉矶时报》,在全国排名分别为第八、第七和第四——笔者)。”【2】

  该报引用论坛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和首席执行官麦迪根的话说:“我们认为我们正在美国创立一种前多媒体公司(premier multimedia company)。我们在美国最大的三个市场占据主要阵地,这些阵地的取得是由一家地方媒体公司实现的,最终将表现为一种全国性媒体的发展趋势。”【3】

  据悉,论坛公司高层正在探讨如何创建一个电子商务平台,使得包括旅游到信息产品在内的一切物品都可以在这个平台销售。

  受论坛公司的影响,一些特大报业集团(如甘尼特公司、霍林格国际公司)也加速向电子媒介进军,其中甘尼特拥有的电视台数量也于去年达到22个。霍林格国际公司为腾出资金发展电子媒介,2000年夏天一下子卖掉了28家加拿大日报。

  四、实力雄厚的“辛迪加”

  据威廉斯介绍,论坛公司的经营项目主要分三大部分:一是广播电视,包括22个电视台和4个广播电台,还有1家娱乐公司和1个棒球队,另外在4家电视公司拥有9%至29%的股份;二是印刷媒介,包括11家英文日报、1家西班牙文日报和2家西班牙文周报,1个媒体服务中心,占50%股份的1个24小时播送新闻的有线电视台;三是互联网,包括11家日报的网站,25个电视网站,7个特殊网站(如“黑人之声”、“芝加哥体育”等),6个广告网站,6个媒体服务网站。总数超过50个网站的“新媒体”阵营,使论坛公司在全国30个主要网站市场占有了18个,每月访问人次达500万次,论坛公司也因此跻身美国最大20家网络公司。

  在所有这些机构中,威廉斯领导的论坛新闻社的影响力不可低估。所谓新闻社,其实是一个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庞大实体,类似于特稿辛迪加。在谈到这一方面情况时,他说:

  “论坛公司内部有着各种各样的媒体组织,我们是其中之一。我们对外提供500种不同的特稿和电视产品,客户有5000个,它们当中有报纸,有无线电视台,也有有线电视节目的经营者。我们的员工大约850名。我们制作大量的电视节目,我们还有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客户从我们的数据库获取稿件或节目,然后付钱。

  “我们将中心员工划分为三大部分,即副刊制作、客户服务、人事与财务。特稿的制作包括娱乐、休闲和财经等内容,我们还向国外传媒出售一些独立的副刊。我们不仅向集团内报刊、电视和广播公司有偿提供产品,也向其他媒体销售产品,包括我们的竞争对手,如奈特—里德报团。我们将所有采集和制作的信息集中在一个‘池子’里,客户从这‘池子’里选择和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和产品。我们出售产品的对象既有报社,也有广播电视公司,还有有线电视书(Cable books,一种与有线电视配合的图书)。我们甚至向纽约的客户出售信息产品,例如我们就定期向《纽约时报》出售电影信息。

  “我们在全世界有13个分支机构,其中10个在国内,2个在伦敦,1个在香港。伦敦的2个很快将合并为1个大型分社。在论坛公司内部,我们属于出版集团,与《芝加哥论坛报》和《洛杉矶时报》等地位相等。我们向集团内和集团外的报纸和电视台提供产品,但绝不向《芝加哥太阳—时报》销售任何信息产品,因为它是我们同市的竞争对手。

  “我们在财务上是完全独立的。集团内所有报纸在财务上也是独立的。”

  说到这里,我问他:“这么说,你们实际上是一家辛迪加,对吗?”

  “你说得对,我们中心就是一个媒体辛迪加(指向各媒体出售稿件的企业),”他看来对我的比喻很满意。“美国有很多辛迪加,但只有4家主要的辛迪加,他们是帝王特稿社(King Features),美联社(Associated Press),合众国际社(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和我们。论坛新闻社是最大的辛迪加之一。各辛迪加的侧重点不同,美联社以文字稿为主,而我们制作大量的电视和有线电视产品。”

  我再问:“你们这样向各报销售特稿,会不会造成报纸间的大量重复?”

  “是的,会有一些重复,但不多,因为我们提供的特稿种类很多,各报的胃口并不一样。而且客户在购买我们的产品时会获得其所在地区的销售情况,因而在一个特定范围内,重叠的可能性很小。”

  美国的报纸对新闻社或特稿社的依赖很大,特别是庞大的星期天刊,单靠各报自己的力量根本无法制作出那么多的内容,即便能够制作也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成本,因此各报宁愿购买特稿社的稿件。据了解,美国于20世纪初出现有一定规模的报业辛迪加,为星期天刊的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没有特稿社或辛迪加,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星期天刊。从这个意义上说,论坛公司的“辛迪加”也成为公司一个竞争力很大的宝贵资源。

  五、经济不景导致裁员

  2000年上半年是美国很多报业公司的黄金年份,其良好业绩带动报业全年有较大幅度增长。笔者2001年2月刚到美国时查阅各大报和报业集团2000年的财务状况,可谓一片喜人景象。以全国两个年收入最多的报业集团为例:甘尼特公司的报纸广告在持续8年增长的情况下,2000年较上年再增22%;论坛公司的报纸经营性收入在连续4年增长的情况下,2000年又大增70%(当然包含收购时报—镜报公司的因素)。另据《总编辑与发行人》杂志报道,美国排列前100名的报纸2000年广告收入平均增幅为6.8%,总额达64亿美元。

  但到2000年第三季度,报纸广告增幅就开始放缓。当年上半年全国报纸广告收入平均增幅为5.5%,第三季度即降低为4.3%,第四季度特别是12月,不少报纸已出现负增长,如《纽约时报》2000年12月的广告收入较上年同期减少1000多万美元,减幅8.9%。2001年1月,美国报纸广告收入全面下跌,其中零售商广告下跌21%(均较上年同期,下同),全国报纸广告下跌12%,分类广告和插页广告下跌10%。此后的几个月,广告市场持续恶化,其中与经济环境关系最直接、在分类广告中占大头的招聘广告跌幅最剧。《纽约时报》2001年头4个月广告收入就下降16%。前述《芝加哥论坛报》星期天刊的招聘广告由2000年的一天100多页降至2001年的30多页,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报业广告之不景。9.11事件虽然刺激一些大城市报纸的发行量上升,但令所有传媒进入近10年来广告收入的最困难时期。全年报业经济负增长已成定局。

  论坛公司在这种情况下也于去年出现经济衰退迹象。据公司披露的信息,该公司的经营情况总体上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去年第二季度的经营收入还有2%的增长,就在去年笔者访问该公司的第三季度,情况开始不妙。公司的经营收入较上年同期减少了7个百分点,有14亿美元降至13亿美元;税前利润更是下降了26%,由上年同期的3.5亿美元降至2.6亿美元。相对而言,论坛公司的广播电视产业情况还算好的,经营收入仅下跌3%,由上年同期的3.65亿美元降至3.54亿美元;税前利润下降了17%,由上年同期的1.29亿美元降至1.07亿美元。报业经营收入下降8%,由上年同期的9.91亿美元降至9.07亿美元;税前利润大幅跳水,降幅达32%,由上年同期的2.45亿美元降至1.66亿美元,净减7,900万美元。报业的广告收入跌去13个百分点,由上年同期的7.83亿美元降至6.84亿美元。资料显示,仅一个9.11事件,就使论坛公司所属报纸的广告被取消了800万美元。电子网络的损失更大,但由于其绝对数量并不很大,所以对公司总收入的影响倒不算大。

  受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论坛公司在笔者到访之后的一个多月即宣布在全公司范围裁员1400人,数量约占员工总数的6%。公司高层在解释这一决定时称,9.11事件令报纸广告大幅减少,而新闻供应量和报纸发行量的大幅增加导致成本显著增加,这是经济效益下降的最直接原因。去年10月19日出版的《总编辑与发行人》杂志引述论坛公司首席运营官(chief operating officer)丹尼斯•菲茨•西蒙斯(Dennis Fitz Simons)的话说:“我们把使公众在危机中信息通常置于首要位置,我们的所有报纸都为事件发了号外,并在我们的广播和电视节目中大幅增加了新闻内容,在我们的网站扩大新闻容量,这些都增加了运作成本。”【4】

  尽管如此,西蒙斯在10月4日作的年度报告中还是非常乐观(笔者从网上获得这一报告的全文)。他说:

  “我们的卓有成效的经营模式是,严格控制成本,高效开拓资源。这使得多年来我们的广播电视集团和报业集团成为本行业的尖子。即使在最近的困难时期,我们的现金流量仍然保持强势。我们因兼并时报—镜报公司而带来的财务收益自去年开始已经开始显现出来。去年以来我们仅在《洛杉矶时报》一家就降低成本1亿美元。我们也在减少人工方面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自去年6月收购时报—镜报公司至今年年底,我们将总共裁员约2,000人,大约占员工总数的10%。我们要做的远远不止节约成本。我们已经在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增加收入。例如在报业方面,未来几年内我们将因为一些关键技术革新而在芝加哥和洛杉矶之间增加插页广告7,500万美元。在电视方面也有一些增长空间。……总之,我们这个财政年度已经获得可观的利润,各项财务指标令人满意,这些都将使公司保持增长能力,即便在这样一个困难时期。就我们所知,论坛公司会有更好的经济前景和更灿烂的未来。”

  

转自搜狐

我来说两句发短信息
相关连接




新闻自写短信
赶快把这条新闻浓缩成一条短信,发给你想发的人吧!
短信内容:
对方手机: [最多2个] (半角逗号分隔;0.20元/条)
署  名:
手  机: 密  码:

  

请发表您的看法
用  户: 匿名发出: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留  言: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新闻搜索
关键字:


搜狐短信推荐
· 美少女帅哥哥激情互动
· 体验新时代的绝对摇滚
· 迪士尼卡通炫暴你手机
· 桃花岛烛光红酒惹人醉

分类广告
·4万元入读多伦多大学
·留学英国特快
· 澳洲留学成功再收费
·荷兰西班牙留学热招
·出国留学新方向泰国
·◆留学移民信息库◆
·专业加拿大投资移民
·热点推荐免费上学
·英国留学精品首选
·热点留学天堂加拿大
·颈总动脉注射治癫痫
·治愈牛皮癣白癜风
·征服人间顽疾糖尿病

搜狐商城
·央视热播大染坊
·韩剧美丽的日子
·83版<射雕>3折




-- 给编辑写信

ChinaRen - 繁体版 - 搜狐招聘 - 网站登录 - 帮助中心 - 设置首页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搜狐新闻中心24小时值班电话:010-65102160 转6288;客户服务热线:87710088
Copyright © 2003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