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余恨 最近,因为“《背影》落选鄂版新教材”的假新闻一事,在时评界引起了股反思浪潮,对时评界的躁动、急进、不负责任进行了反思和批评,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不过,如果将板子打错了屁股,虽然用心良好,但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就时评家应否判断是不是“假新闻”,我认为是值得探讨的。 有人撰文认为,时评家就“失实新闻”发表评论,是在侮辱读者,我坚决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时评家据“假新闻”立论,不是出于主观故意去愚弄读者。还有人认为时评家应该睁着一双锐利的鹰眼,要能够洞察新闻媒体上的假新闻,我十分不解,哪个时评家有这等本事? 什么叫新闻?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只有真实的东西,才能叫做新闻,媒体报道的东西,在逻辑上我们都认为是真实的,如果因各种原因失实,我们只能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去找原因。而时评,是据新闻来说事理,因此,不应也不能对新闻的真假负责,也负不了这个责任。因此要求时评家立论有据、持论公允,不要信口开河甚至无病呻吟是应该的,可如要时评家对失实新闻负责,怕是不符合实际的过高要求:哪怕在现实中,时评家能够发现某些可疑的新闻,并且保持了可贵的沉默,但在逻辑上还是应该将这道“工序”归位给采写新闻的专业人员才对。这个道理很简单,不遑多论,在这里我想指出,一些另类的假新闻往往更会让人防不胜防,是难以避免的。 一些单位或个人,有时因对某件事甚至某个政策没有把握,就故意提供一点信息给新闻媒介,媒体报道之后自然会引起争议,如果包括时评在内的新闻舆论过于激烈,超过了实行某项政策的承受能力,则有关方面就会出来“辟谣”:实际上这是有意地试探公众的反映,此为一种现象,并不鲜见。 最近南风窗专题刊出了南京可能升直辖市的报道,南京有关方面严正声明:政府尚对此没有任何动作,这似乎又是一个假新闻,但江苏区划调整的议论已经不是一天两天,有关部门对此可能正在调研,调整的时机可能还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的声明有时候是别有意味的。一个国家的新闻发言人,经常言之凿凿,指斥某某报道是假新闻,但往往不久真相就大白于天下,这也不鲜见。 还有,某地因某事被曝光之后,当地政府运用各种关系和权力,施加各种压力“挽回影响”,压迫媒体承认是“假新闻”,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随手可拾。浙江定南县封杀人民日报,打的旗号不就是说报道不实吗?而新华社报道的“渭南抗洪合龙秀”,不也被指为假新闻了吗?那些“锐利的鹰眼”的时评家们,请判断一下到底是真还是假? 我这样说,并不是为媒体报道“假新闻”开脱,但有时候,媒体出现的所谓“假新闻”确实是非常复杂的。想想看,在伊拉克战争中,世界媒体报道了多少“假新闻”?而以后还将要报道多少假新闻?要求时评家们判断“新闻的真假”可能吗? 我认为,时评是新闻的伴侣,优秀的时论,无不是事、情、理三位一体高度契合的产物,时评重在说理,据事实说事,当然,如果事实出现问题,这个理说得也就有些飘浮、有些勉强。但即便如此,也不能说没有一点作用。时评毕竟是辩明一个道理:我们曾就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评论过,中学课本最后并没有说岳飞不是民族英雄,你能说这评论一点意义没有?前一阵子媒体上报道说中俄石油合作项目安大线可能改向,媒体为此发表了大量的评论,现在国家发改委高层证实,中俄石油管道计划不改变。这一来,以前的报道又可以指为不实报道,但围绕此事的评论毕竟为我们带来了大量的分析、和解读,不能说没有一点意义吧。 实际上,时评往往都交待新闻由头,交待新闻的来源,这其实就是一个态度:只对媒体报道的“新闻”负责,如果新闻有假,不负连带责任。是不是这个理呀?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