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1989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转自搜狐 获硕士学位,同年被分配到湖南电视台做新闻记者。1994年2月进入中央电视台,在《东方之子》节目中任记者和主持人,1996年2月进入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去年5月开始筹建《面对面》栏目,今年1月在《面对面》栏目中任制片人、主持人和记者。 转自搜狐 自从4月19日在央视一套的《面对面》节目中采访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李立明之后,王志就一发不可收,钟南山、张积慧、姜素椿、王岐山,半个多月的时间里这些非典时期的热点人物,被《面对面》“一网打颈。以致有媒体喊出:《面对面》和其犀利的主持人王志也成为这个“非常时期”观众心目中的“非常栏目”和“非常主持”! 转自搜狐 对话一·评说“非典名人”:钟南山是完美的人 转自搜狐 ●对话者:南方都市报vs王志 转自搜狐 ●对话时间:5月17日 转自搜狐 给王志打电话的时候,他正在北京开着车,在去医院体检的路上。前一天晚上他才从深圳回到北京。10分钟之后,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电话采访。 转自搜狐 记者:去体检是因为刚从广东回去吗? 转自搜狐 王志:不是。今天有一个采访,采访对象要求我们先体检。 转自搜狐 记者:有媒体把《面对面》和王志称为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栏目”和“非常主持”,你有何看法? 转自搜狐 王志:(大笑)我感觉“非常特别”。我是第一次听到人家这样说我们。 转自搜狐 记者:做这个节目的时候,有想过会受到这么大的关注吗? 转自搜狐 王志:就是一个平常的节目嘛,一个平常的采访嘛。我们就是要把节目做好,至于观众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个要由观众来定呀。 转自搜狐 记者:那你们创办之初有什么样的预期呀? 转自搜狐 王志:我们的预期,肯定是做一个事情,肯定要有信心,肯定要把它做好。 转自搜狐 记者:非典期间,你采访了一系列的与非典有关的热门人物,目前播出的有李立明、钟南山、张积慧、姜素椿、王岐山,你能否对这些任务作一些评价? 转自搜狐 王志:他们在我的心目中都是英雄,不止这几个了,已经有六七个了。钟南山,对我这样的人来说,是可望不可即呀,我觉得他是完美的,既有勇气又有智慧。张积慧,我觉得她可能跟大家一样,很普通的人,从事一份普通的职业,她跟我们一样对SARS也害怕;但是我觉得她不普通的地方在于她超越了这种害怕,所以我觉得她同样伟大。姜素椿呢,我原来就认识,我们曾经有过采访,也是处理一个非常事件,就是黑龙江省某市的医疗风波。他是一个搞了传染病将近50年的专家,他的学识、医术我真的不是很了解,但是当我面临他的时候,我感受到一种善良的力量,我觉得这个老人特别善良。我觉得,这个善良就是他的一个支点。李立明,作为一个专家来说,在那种场合,他的知识面、他的冷静,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王岐山,就是敢担责任、敢作敢为,就是他说的那句话————“军中无戏言”嘛。确实是临危受命,而且他能坦然地面对媒体,是一个很……怎么说呢……很开放、很新派,也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市长。 转自搜狐 记者:采访这几个名人,你有没有什么特别遗憾的地方? 转自搜狐 王志:电视就是遗憾的艺术。这个题目,如果给时间多的话,我可能做的会更充分一点。所以,最遗憾的地方,可能是时间相对比较紧了。 转自搜狐 记者:在采访之前,我收集了周围一些朋友对你的节目和你的采访风格的意见,当然,大多数的人对你的“质问”技巧、采访风格都是比较佩服的,但也有异样的声音。其中一个人,形容你只用了一个词:“很蠢”,说你在采访时老是有一种把采访对象往你的观点上拉的倾向。 转自搜狐 王志:谢谢他的关注,那他能告诉我一个聪明的方法吗?我一个节目所承载的东西是有限的,我不可能由着采访对象信马由缰埃这说明他不太懂电视。至于佩服我也不需要,这只是我的工作。就像你一样,你不可能因为别人对你的评价而有多大的改变,我想,问得更聪明一点,我可能能力达不到;我想,故意做得蠢一点,我想聪明人想做也许还做不来呢。 转自搜狐 记者:我们也注意到,非典发生以来,你所采访的对象,基本上是比较正面的人。而对于在这段时间里发生的一些负面的人物你几乎都没有涉及。 转自搜狐 王志:采访是受很多限制的,你首先得尊重采访对象的意见才可以呀。 转自搜狐 记者:从一个职业的采访者,变成了被采访者,感觉有何不一样? 转自搜狐 王志:我就觉得很麻烦。我觉得,大家聪明的做法不应该是关注我,而应该是关注我们的节目。我们跟大家一样,就是一个工作。□本报记者张惠娥 转自搜狐 对话二·面对“非典名人”:质疑才能达到真相 转自搜狐 质疑才能达到真相 转自搜狐 ●对话者:新闻晨报vs王志 转自搜狐 ●对话时间:5月11日 转自搜狐 记者:看了你采访李立明、钟南山、王岐山等几期关于SARS的节目, 转自搜狐 基本上你的每个问题后面都要带上两到三个“为什么”、“是吗”,有人说过你这是在“拷问”采访对象吗? 转自搜狐 王志:我对任何一个采访对象都是这样。没有职业的被采访者,只有职业的采访者。所以如果我的采访让对方无话可说,那一定是我的问题。这些年的从业经验告诉我,质疑是达到真相的捷径,也许还有更好的方式,但目前对我来说只会这样,而且这样做的确奏效。 转自搜狐 记者:一直那么冷静、沉着的你,这次在采访SARS的时候却几次哭了,有人说,你转变风格了,也有人说,你在做秀。 转自搜狐 王志:第一次哭,作为记者似乎不应该,只能说是一个例外,因为这次的采访太不一样,你无法置身事外,因为采访当中有太多的细节打动你,让你不觉得是在录节目。我不同意做秀的说法,一个好的采访不是靠“秀”出来的,一个记者应该时刻提醒自己用自己的眼光看问题,但这次是真的感动到忘我。但我不希望再用眼泪来说服观众。 转自搜狐 记者:采访王岐山的时候你又恢复了状态,而且把原来只有15分钟的采访时间拉长到了50分钟,你是怎么“问服”王岐山的? 转自搜狐 王志:15分钟能干什么?我们的节目要播40分钟!当时我想既然给了我这个机会就要寻求任何一种可能性让他谈下去。我没有别的选择,我只能争取。我觉得对方还是相当宽容的,这是我的幸运,当然前提是他要对我的问题感兴趣。 转自搜狐 记者:在广州待了几天?到医院采访的时候,心情紧张不紧张? 转自搜狐 王志:我们当时去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李立明,钟南山是到了以后才确定的。我们一共待了5天,做了3集《面对面》、3集《焦点访谈》和1期《时空连线》,走了3家医院,还不包括只取外景的医院。到了那里就感觉像打仗一样,人马上就兴奋起来了,我相信任何一个记者到了那种时刻都是那个状态,脑子就是简简单单地要把新闻逮回来,其它什么也没想。 转自搜狐 对话三·关于广州采访:拍非典要去隔离区 转自搜狐 拍非典要去隔离区 转自搜狐 ●对话者:央视国际网友vs王志 转自搜狐 ●对话时间:4月22日王志网上“面对面”精华实录 转自搜狐 网友:能具体说说您进隔离区时的心情吗? 转自搜狐 王志:我先给大家讲我们进隔离区的细节, 转自搜狐 因为我见到钟南山的第一面,他用一种很挑衅的口吻问我,需不需要进隔离区拍呢?我说当然要,否则我来干什么?我想正是因为这样,钟院长才这么配合我们,我们才取得他们的信任。其实真正到了医院,钟院长也建议我们不要去,他说就到普通病房怎么样?我说我们来拍非典要去就去隔离区,我说你同不同意,你去我们就去,但是正好我们快要进去的时候,我们在换衣服的时候,我们的录音跟家里和台里同事通了一个电话,台里同事马上说要跟台里报告一下,这是一件很严重的事,但是没有等他回信的时候,我们已经进去了。因为我们不想把难题交给别人来作决定,我们自己可以决定。 转自搜狐 网友:请你概括一下你做完“非典报告”之后的心情。 转自搜狐 王志:两个字,“感动”,我每天都是发自内心地被一线的医护人员的故事打动。我真的觉得他们是和平时期抗击非典这场战争中最可爱也是最可敬的人,如果眼泪能说明问题,珠江一定会涨水的。 转自搜狐 网友:有没有想过你万一感染了,怎么办?会后悔吗? 转自搜狐 王志:我们已经跟呼研所的医生说好了,我们要是感染了就住他们那儿,他们也答应了,一定给我们最好的服务和治疗。我想在我的字典里面没有后悔这两个字,而且后悔也没有用,要后悔就不要做。 转自搜狐 网友:王志您当时去广东采访的时候对SARS恐惧吗?当地人是怎么样面对SARS恐惧症? 转自搜狐 王志:我对李立明提第一个问题的时候,我就说过,我们在北京准备了口罩来广州,但是下了飞机以后,我们发现广州很少有人戴口罩,我们觉得很难为情,于是我们也没有戴。我觉得广州人目前面对非典的心态值得大家借鉴。他们是过来人,他们现在很平静,但是很小心。 转自搜狐 网友:您觉得新闻工作者在目前的非典战役中应当保持一种怎样的心态?谢谢! 转自搜狐 王志:当需要我们的时候,勇往直前。当有人要阻挠我们的时候想想办法,继续勇往直前。 转自搜狐 特殊时期的媒体责任 转自搜狐 5月12日, 转自搜狐 北京正处在“抗非”的关键时刻,人们行走的脚步依然那么匆匆。就在这一天,拿起笔,举起话筒,扛起摄像机……勇敢深入抗击非典最前沿采访,在报道中作出突出成绩的10名中直新闻单位优秀青年新闻工作者,被中直团工委、中直青联授予首届“中直青年五四奖章”。在热烈的掌声中,一张观众熟悉的面孔又一次亮相,他就是王志。 转自搜狐 看王志的《面对面》,容易替那些采访对象捏把汗,因为他一直在“追问”,而当王志成为一个被采访者时,他说,首先我是一个记者,我当然不能接受你的回答模棱两可。一个问题你没有说透,我就一定要追问下去,一定要拿到我想要的东西,这是我的底限。 转自搜狐 在“抗非”这个特殊时期,记者应该肩负的责任是什么?或者更宏观地谈,媒体的责任是什么?王志给了我们一个参考答案:媒体的责任是探知真相,王志用了两种方式来完成自己的职责,一种是邀约采访对象对话,听取社会各界对抗非的所思所想;另一种是深入“抗非”第一线,零角度地直视疫区所发生的一切。 转自搜狐 这是中国传媒责任意识的真实体现,是中国新闻事业与时俱进的重要标志。实践证明,在各种突发重大事件面前,媒体“沉默”不得,必须即时传递真实有效的“声音”。 转自搜狐 王志是“抗非”时期众多媒体工作者的缩影,他们用镜头和笔客观记录这个过程所发生一切,他们奔波于一线,将抗非事业中涌现出来的闪光事迹传扬给民众;他们为社会架设了沟通与交流的虹桥;面对疫情,王志等一批新闻记者迅速作出深入而真实的疫情报道,这一行为在客观上打破了以往媒体面对突发灾难性事件把“快”和“准”对立起来,不求快、只求稳的传统惯例;在媒体与政府的关系上,也体现了保持理性互动的特点。 转自搜狐 “客观、公正、理性、真实”,这是几乎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座右铭,在“抗非”时期,我们的同行们竭尽所能地实现这些座右铭,他们依然在路上,依然在为探知真相而奔走。(评论员毕舸) 转自搜狐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