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姜泓冰 注重民族文化积累 进入7月,沪上大多数出版社都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争分夺秒地赶制新书,积极传播优秀文化,为8月10日前后举办的上海图 书交易会做准备。届时,将有上海的40家图书出版单位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150家出版单位与会,争相展示并推销自己的新书。上海图书交易会起源于上海沪版图书订货会,已成功举办了17届。由于正值非典之后国内图书市场回暖复原的重要阶段,这次交易会在举办规模上有望超过上海历次图书交易活动,同时它也是上海出版业实现其构筑“大市场、大流通、大服务”的信息和商流平台的集中体现,因而引起了全国许多出版单位的极大兴趣。 上海目前每年出版新书约8000余种。今年,在重点出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关书籍外,上海出版业仍显示出注重文化积累的理性特色,同时,还有一批富有新意和创见的畅销书成为新亮点。注重文化积累性的经典阐释作品,以独特新颖的策划将其包装推出,在上海众多出版社新书征订单上都是“重头戏”。已拥有《中国通史》、《中华文化通志》等权威读物的上海人民出版社,将推出中国第一部断代史系列和《二十四史今译》,并建立相关数据库;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画说中国》系列,以“画说”的形式演绎中国几千年文明历史,已精心准备了几年,刚刚推出第一本《春秋巨人》,预计到明年底,才能出齐一套11本;上海辞书出版社的“经典图读”系列,则是请来当代国画名家,对传统的文言经典如《论语》、《老子》、《列子》等进行理性梳理。重视文化积累和长效书的另一个表现是,沪上一些大出版社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资源优势,正致力建设与图书相关的数据库建设。业内人士估计,数据库的建设将在今后5到10年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旗下,以上海教育出版社为主,将建立课程教育改革教材编纂实验基地,已获得多门全国二期课程改革教材,《社会与历史》、《化学》、《科学》、《音乐》等学科已通过教育部审查立项,进入编写与试点推广阶段,“牛津英语系列教材”已被列入10个省市的中小学教材。其旗下的译文出版社在外国文学方面,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在中文工具书方面,上海书店出版社在书画篆刻方面,都具有多年的积累,也得到了读者的认同。 畅销书市场日益成熟 创新不足,一直是上海出版业近些年的弱项,一度有“上海没有畅销书”的说法。但这两年,多出畅销书、走通发行主渠道,成了各家出版社的共识。上海人民出版社去年以《我为歌狂》一炮打响后,继续围绕这本书做足市场,分别从横向和纵向出版了一系列与之有关的图书,给青少年读者提供健康向上的休闲读物,如《我为歌狂》征文选、《我为画狂》、《我为球狂》等,既收到了社会效益,又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我为歌狂》已经销售了83万册。上海译文出版社先出村上春树的作品:《挪威的森林》全译本、《海边的卡夫卡》等,又新译米兰·昆德拉的18部作品,首批推出4本,于近日上市。上海文艺出版总社推出的讲述一名中国女性在新加坡婚姻和诉讼经历的《时间作证》,已出3本的“青春小说系列”,曹文轩的《戏迷》、黄蓓佳《漂来的狗儿》等,都颇受市场欢迎。世纪出版集团作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算得上沪上出版社的“龙头老大”,他们推出的一本被国内书籍经销商评价为“极具畅销潜质”的创新小说《奇迹:幕天席地》,将当今火爆的网络游戏《奇迹》创新成了小说,已在暑期各大书店的销售柜台上亮相。从其策划、出版来说堪称国内首创。 应变能力逐渐增强 沪上出版社今年不仅推出了众多画册,如上海文化出版社的《黄永玉和他的湘西》是继用镜头诠释沈从文的文字后的第二本;《三峡记忆》是一位摄影人对三峡淹没前的镜头实录;《陆家嘴空间》则记下了这块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的巨变。更引人注目的是,大型出版社向动画漫画图书进军并被取得的成绩所大大鼓舞。《我为歌狂》的制作者、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与上海辞书出版社合作,推出《我为歌狂》终结本。出版业与网络游戏业联姻,这一尝试也得到了各地销售商的青睐,新书首印达15万册。 另外,把热播的电视剧改编成小说或者将剧本直接出版,借着屏幕力量热销一把,也成为一股潮流,如《似水年华》、《红苹果乐园》、《走过花季》等,还特意打出“热播电视剧小说版”、“根据同名电视剧改编”的字样。这样的作法,舆论有贬有褒,但毕竟多了一种促销手段。上海出版业终于闯出了一条创新、繁荣之路。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