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自主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之后,在国家对新闻媒介运营经费不再大包大揽的“推动力”下,报业竞争促使报业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以党报为核心,以晚报、都市报、晨报、商报等社会生活化报刊为子系的办报体系。这种体系的形成是适应媒介竞争,促进报业有序发展的良好措施,是以满足受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战略方针,是报业多元化进程的必然要求。然而,随之而来的以报养报,即子报养母报这一媒介现象也在一部分报业集团中崭露了头脚。那么,子报怎么样“养”母报?怎样消除经济利益驱动下带来的一些不相符的音符?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依笔者看来:以报养报,关键是要“养”得其所。
“所”是指地方、处所。“养”得其所就是说为了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养的方式要恰当,要正确。报业集团下设的各类性质的子系报刊在大众传播业中,以报道形式比较醒目活泼、富于变化,报道内容社会生活化、感染力强等优势被人们喜闻乐见,是发挥好党和政府引导舆论,联系群众的重要工具,也是广大群众了解信息,表达心意的重要渠道。
在传媒界,与它的这些宗旨背道而行的却是一些子报为了更好地完成上交“皇粮”的任务、追求高额利润和获取“卖点”、“亮点”,过多地渲染犯罪情节的凶杀案、畸形的婚外恋、腐败分子揭丑报道、明星的隐私、绯闻,过多地把奢糜生活当作新的生活方式来宣传,无疑,他们为“养”所运用的“取之有道”和“捡到篮里都是菜”、“吃到肚里都是粮”的方式、方法,并非“养”得其所,而是冲淡了媒体的社会价值色彩,强化了经济利益导向,背离了中国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中国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原则,造成的是公众对媒介的信任危机,短期虽能带来经济效益,但长此以往,不正当经营和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将会使其自毁形象。
具体说来,如果子报的发展只考虑价值规律,只从自己的经济效益出发,在受众整体素质不高,鉴别力不强的情况下,除会出现不惜牺牲社会整体利益来刺激受众趣味的现象外,还起到一些负面影响,扰乱社会良好的健康发展、积极向上的秩序。在寻求正确的“养”的方式上,《羊城晚报》、《新民晚报》、《今晚报》等一些子报以知识性、服务性、教育性、娱乐性的办报方向,坚持社会效益第一、不放弃经济效益的办报方法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因此,为了避免出现经济利益至上的“真空地带”,寻求一条“养”得其所的正确道路,加强报社人员的自身修养和责任感,加强新闻自律和良好的管理环境非常必要。报社切不可被金钱的美丽外衣和急功近利的幌子蒙蔽了双眼,因小失大,本末倒置。真所谓“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许多人过于简单地将子报“养”母报划分到一个纯经济的范畴,其实,维护母报良好形象,促进母报健康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养”。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