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邀请23位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评选的“2003年度国内性领域十大新闻”揭晓。这十大新闻,全部是曾经或正在全社会产生过巨大反响的事件———无论是武汉和北京先后发生的的性骚扰案、陕西“夫妻看黄碟”事件,还是新《婚姻登记条例》的出台、北京首次性文化展的“乍开又关”。
发达的现代传媒把这些事件忠实地记录下来,成为我们走过的历史的一部分。而对这些历史如何看待,往往会成为判断现代社会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尺度。
对这些刚刚过去的历史,我们的态度和参加评选专家们的初衷一样,不是因为想通过“性”字来吸引眼球、哗众取宠,如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潘绥铭教授所言,此次评选所依据的主要原则“并不是该新闻是否曾经引起轰动效应,而是引导公众注意到新闻所蕴藏的社会意义与人文价值。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也告诉本报评论员说,他们期望通过这些新闻来促进人们性观念的解放和进步,进一步实现人的基本权利的回归。
在各种信息快速传递的社会,我们会不时撞上一个个光怪陆离的“性新闻”。对这些新闻,人们抱有各色心态。但是有两种是不正常的。一种是把性领域新闻庸俗化,从“性新闻”中猎奇寻艳。谈到电影分级,对“三级片”的讨论就会淹没一切,其实,电影分级是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也是对成年人观看权利的尊重,但是这么一个严肃的新闻刚一发布却被“性谑头”亵渎和遮盖。同理,三陪女跳楼以死抗暴在成为人们饭后谈资的同时,一个生命的逝去却被忽略,对施暴者的谴责却被忽略。另一种是神秘化,把它和“淫秽”、“色情”联系起来,进而采取回避、冷落、歧视乃至压制的态度。北京首次性文化展刚刚开幕就被要求关闭,是“有人太紧张了”。性是一种科学,并不神秘。如果性文化展得以经常性地举行,几千年来形成的“性不能言说”观念将会渐渐被打破,人们也将以宽容的心态接受性文化的传播。
在评选出的十大新闻中,几乎每个新闻事件都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性”的范畴,作为社会事件仅仅与“性”有关而已。从社会意义上说,它们之所以在全国引起反响,与其说是“性”这个话题本身的诱惑,不如说是长期受禁锢的人们开始通过“性”来观照自身并表达出对原本属于自己权利的回归的愿望。
比如,陕西“夫妻看黄碟”事件,最终以当事人控告违反程序执法的公安讨回公正结束。这件事已经涉及对色情出版物的认定,以及法律领域内如何划分公权与私权的问题。还比如,《婚姻登记条例》,改变过去的强制婚检的规定,也是对“婚姻是个人的私事”的基本权利的落实。
在十大新闻中排在第七位的是“首部性教材进入中学课堂”,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它标志着性知识对未成年人打开了大门,性教育或许从此将不再“埋头入沙”。
对“性”的认知和宽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开放力度。希望以后专家再也没有机会为大家苦心孤诣导读“性新闻”了。(新京报 本报评论员艾君)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