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我们国家引进的很多大片在国外都是有级别的,像《拯救大兵瑞恩》、《廊桥遗梦》、《人骨拼图》等等都是辅导级的电影,也就是由于有暴力、血腥等镜头,所以观看这类影片的未成年人需要在家长同意或辅导下进电影院,而且必须年满13岁,换句话说,13岁以下的儿童是不适合观看的。可是类似这样的电影在国内上演却没有任何限制。”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尹鸿教授认为,国内的影片由于没有分级,导致不适合的人群也去观看,造成了很多观影过程中的尴尬。“像这次我去看《周渔的火车》,由于不分级,很多家长在事前不知道电影的内容,就带着孩子去看,坐在我前面的就是一对父子。一到情爱场面,爸爸就会让孩子闭眼,那个十二三岁的小男孩时不时就会问,‘爸爸,我可以睁开眼睛了吗?’结果,一场电影下来,那孩子至少问了五六次。电影分级主要保护的是未成年人的利益,告知家长电影的级别,能够达到引导保护的作用。 青年导演王齐在接受时讯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国家的电影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是由国家统一规划的,每年召开一到两次的题材规划会,来决定一年里要拍摄的影片数量和题材范围。全国各大电影制片厂都有规定的任务,因此以前根本就不需要分级。现在情况有了改变,如果说要分级,那么就要有一个标准,我们以什么标准来给电影分级?比如说,接吻的镜头长度有多长的时候能够被接受?还有,演员在诠释情感的时候,到底能表演到什么深度?在没有分级制度之前,导演心中没有清晰的框架。例如目前热映的《周渔的火车》,片中有一段达8分钟的激情戏,在送审过程中,谁也不敢打包票它会一次通过,但事实上它不仅一次通过了,而且后来导演还补拍了一些激情段落,由此可见,并非所有的导演在拍片之前都非常明确一些特别场景的界限。如果有了电影分级制度的出台,导演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但不太可能会达到想拍什么就能拍什么的地步,不可能出现像好莱坞拍摄性爱场面的镜头那样,会具体到可以拍到什么部位、什么样的部位可以看到、什么样的部位不能看到。在国外,分级的标准中有非常细致的划分,例如表现得怎样算是血腥,什么程度算是在艺术范围,伤口充满整个画面的二分之一、或是四分之一,都有标准。因为好莱坞的影片是为院线做的,它们会把制作完成的影片分为几级,分别在主流院线、文艺院线、先锋院线以及专门播映限制级影片的院线发行,国外的这些分级可以说是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分级。而我国电影市场上的分级只不过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即在主流电影中做分级。说到底,也就是让一部分人先闭上眼睛。不要总因为要顾及到所有人的接受能力,而这个不能拍那个不能拍。”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也有许多人提出电影不必分级,因为我们国家有“少儿不宜”这个标准,这个标准不但没有起到保护未成年人的作用,相反还起到了“欲擒故纵”的效果。尹鸿在接受采访时说:“国内第一部‘少儿不宜’的电影应该是《寡妇村》。但是很短的时间,负面作用就显示出来了。一方面,大家都滥用“少儿不宜”作为招揽观众的牌子,“少儿不宜”不再是内容的标尺,倒成为了广告招牌。到最后,很多本来很大众化的影片也要标注“少儿不宜”,使得观众觉得很厌烦。另一方面,一批人单纯地追求‘少儿不宜’,在影片中生硬地穿插一些情欲场景。”但是尹鸿认为,不能因为这些负面作用,就否认电影分级制度。 “‘少儿不宜’算哪个级别?多大算少儿?10岁算,17岁还算吗?要分级就要分得细,现在什么都讲究细分。否则电影分级分来分去,没有意义。最后的结果肯定是哪个级别的电影好卖,所有的电影就挤到那个级别上去。就像大家都要到电影院里看‘少儿不宜’,看来看去,根本就没有什么‘不宜’的。”一位接受采访的外企职员表示,要分级就要认真分,像美国电影,让人很清楚,名副其实。 据了解,美国的分级制度是最细致的。尹鸿先生说:“美国电影被分为五级,G、PG、PG-13、R和NC-17。G是所有人都可以观看的,也就是我们说的老少咸宜的普通级;PG是有一些内容不适合孩子,属于警告级,由家长决定孩子是否可以观看;PG-13是13岁以上青少年需辅导观看,13岁以下孩子不适合观看;R是17岁以下青少年需父母陪伴观看;NC-17是17岁以下青少年禁止观看。电影院、音像制品店都需要按照这一标准,不得向不符合标准的青少年出售电影票或者音像制品,否则就是犯法。这其中,PG至R的影片占了电影总票房的60%至70%,因为他们受众面广,所以制片商也喜欢投资这几个级别的电影,而两个终端级别的电影却不讨片商喜欢。而中国的电影基本上都是普通级的,只有压力大的时候才会出现辅导级的影片。” 尹鸿认为中国现在许多很流行的影片都属于辅导级。“《谁说我不在乎》里面就有很多黄色隐喻,很不适合放在暑期档放映,但是我们还是这样做了。《英雄》里面也充斥着暴力、杀戮,也是辅导级。同属辅导级的还有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吴宇森的《英雄本色》,因为里面有脏话、暴力;《周渔的火车》也一样,因为里面有情欲场面。但绝不是说,除了卡通片,青少年就没有什么适合观看的影片了。像冯小刚的许多影片还是属于普通级的,虽然里面可能也有一些调侃的黄色段子,但那是需要成人读解的,孩子在观影过程中还反应不过来。” 无论是赞成电影分级的人,还是反对电影分级的人,都认为如果要分级,就需要一个硬性的明确的标准,绝对不能搞模模糊糊的“少儿不宜”。 导演立场 导演:张元代表作:《我爱你》等 在我看来电影分级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刚开始拍片时我就觉得电影应该分级。因为我们不可想象一个已经成熟的人和根本没有长成人的人,他们对于电影的欣赏会处于同一水准。比方说如果我们在荧幕上看到人在做爱和一个15岁的人看到这一场面,感觉肯定是不同的。 我们知道一个成熟的人欣赏电影和对于世界的看法、观念和道德水准与那些未成年人是不一样的。我也不赞成十多岁的儿童来看我拍的《东宫西宫》这样的电影。这部电影曾在全世界40多个国家公映,在美国也被列为限制级影片的发行。 我觉得如果电影分级后,会使大家有兴趣到影院去看电影。因为这一制度的出台就意味着拉开了成年和未成年的观众界限。大家知道,成年人是有各种需要的,而有些老少皆宜的影片又未必能满足不同观众层次的需要。很多导演在创作时难免会感觉缩手缩脚。一旦有分级制度出台,他们可能会更深入地去表达一些东西,当然,分级制度不等于说导演想拍什么就拍什么。因为就创作本身而言,要实现想拍什么就拍什么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我觉得应该让大家欣赏到各种类型的影片,特别是对于很多观念已经成熟的成年人。任何视觉、听觉上的、有节奏的、能给人带来愉悦的画面都是没有伤害的,反而会给他们带来心理快感和艺术享受。我是希望这一制度能尽早地出台,它对于中国电影市场和保护未成年人都是有益处的。 导演:冯小刚代表作:《一声叹息》等 我个人认为电影分级制度是势在必行的,对创作者和观众都是有好处的,前一段时间我就说过,要呼吁中国电影的分级,电影分级对创作者和观众都是高度负责的,电影分级后就可以把不适合某部电影的观众保护起来。 导演:张一白代表作:《开往春天的地铁》 一说到分级制度就有很多人会认为,导演们要去拍三级片或血腥暴力的影片,事实上并不是那么回事,大部分导演都是有责任心的。 现在因为没有出台这样一个标准,所以大家在创作时往往会有所顾忌和犹豫,不知道自己拍出来的东西会不会触犯某些禁忌,有时候往往还要作出两个版本的准备,不过我觉得目前审片的领导们也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保守,像影片《开往春天的地铁》的送审过程中,原本以为不会一次通过的,后来事实证明却是十分顺利。 但作为导演,我觉得还是希望出台这样一个制度,因为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拍摄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针对不同年龄的观众群,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创作手法,出台这样一个分级制度,不仅有利于导演创作的电影产品的丰富和多样化,而且对观众也有好处。 导演:陈兵代表作:《绝地苍狼》 我觉得中国目前可以采取电影分级,也希望实施电影分级制度,那样可以激活电影市场。香港电影的三级制度是色情片泛滥的温床,三级片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色情片,这些是电影分级制度的一些负面影响,但我认为内地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都与香港不一样,在内地实行电影分级制度不会出现太坏的情况。另外,吴宇森被称为“暴力美学”大师,如果他的片子被完全否定,那么他怎么能多次获国际大奖? 院线态度 呼家楼影院:我认为电影分级利大于弊,现在电影内容比较贫乏,如果分级会有更大的空间,拓展故事情节,丰富艺术表现形式。现在我们电影院票房属于中等偏下水平,相信分级后票房会有好转。以前电影宣传贴上“少儿不宜”反倒吸引观众,比如《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有少女裸体的镜头,它怎么少儿不宜了?说不清。 电影分级后,观众可以根据不同需要选择喜欢的影片。孩子可以看《狮子王》、《玩具总动员》等,成人看自己喜欢的片子,至于负面影响应该不会太大。女士可以有男士陪同看一些惊险刺激的电影,孩子不是电影院的主流观众,他们学习忙,家长管教也严,没有多少时间可以看电影,所以分级不会对他们有很多坏处。我们国家电影院大部分属于国有企业,如果电影分级国家会制定相应的规范和制度,作为我们来说,要保住饭碗当然要按规定执行:什么级别适合什么年龄段的观众看。这样的话,也能与国际接轨,不过是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青年宫影剧院: 我觉得我们不应马上实行电影分级制度。因为那样做可能会使经营方面无法很好地把握。难免有些影院为了赚钱放弃原则,不到这个年龄段的观众也允许入场看电影。不过从管理和营销看,电影分级适合市场运作,对观众会有更强的针对性,影片划分了类型,选择起来可以更明确一些。就我们现在的法治环境来说,分级制度是否适合我们,很难说。 红楼电影院:电影院放影片还是大众化好些,分级会影响收看。比如某一级别电影不许某些年龄段的人观看,这样会缩小观众群,票房可能会不如以前。另一方面,一旦电影分级,也可能会出现想拍什么就拍什么,想放映什么就放映什么的状况,那样不一定能保护得了青少年,所以电影分级还得有度。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