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期间央视《面对面》栏目一连串成功的报道,使得王志在一夜之间人气急升。拥有文艺学硕士文凭和10年新闻记者一线采访经验的王志现在的身份是央视深度访谈栏目《面对面》制片人兼主持人,他憨厚相貌下隐藏的犀利的追问、步步紧逼的质疑给众多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近日,王志参加北京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举办的研讨会,当众“奉献”了他的主持真经,令人感到出乎意料的是,主持《面对面》这个有深度的对话节目,王志并不喜欢准备问题,而是喜欢一种随机状态。
提问无法设计
常常听一些主持人说自己在采访时要预先作好大量的案头准备工作,并策划出一些问题,而对此,王志表示,自己采访前要熟悉和了解采访对象,但问题就不必准备了。在王志看来,提问无法设计,设计出来的提问肯定效果不好,不自然,忘记事先所设计的问题自己才能做出好的节目。
王志举例说:“非典时期,我接到采访代市长王岐山的任务时已经是晚上11点多,当时台里只告诉我有一个面见王岐山的机会,尽量长说,我刚从广州回来,北京情况我不知道,心里有点慌。我就以一个北京市民的心态去考虑问题,把我想到的信息列了一个单子,上网查信息,与朋友联络询问他们想从王岐山那儿知道什么?在采访时,代市长王岐山的讲话令我很感兴趣,我忽略了自己事先的一些设想,根据他的回答想我的问题。”
王志表示,谈话最重要的内容是有“交流感”,没有“交流感”不能称之为采访。而设计不一定成功,效果也不一定好。
对于有长期采访经验的王志来说,提问并不是一件难事。他说,提问实际上是一个技巧,就像你骑自行车一样,不熟你就会摇摇晃晃,熟了就会很容易了。
王志透露自己的经验说:“当你面对一位采访对象,肯定是因为你对他感兴趣,在现场首先要学会用心听,听对方讲,我喜欢站在被采访者的对立面提问,顺着人情说好话,那样做出来的节目就会不好看。当对方讲大话时,我就不爱听,就要向他发问,与他对立,提问就会脱口而出了。”
尖锐并不意味着刻薄
别看王志看似温和,脸上还有一个酒窝作掩护,实际上王志的质疑态度是出了名的。王志说:“质疑是谈话类节目能达到的终极目标,我有我的底线,就是你别生气走了。”
王志感觉自己憨厚的外表掩盖了尖锐,但自己很喜欢尖锐一些,因为尖锐的下面并不意味着刻薄,背后还是一种尊敬。王志说,有人问我,你不怕采访对象不高兴吗?我说我怕观众不高兴。
对于质疑,王志表示,质疑实际上是给对方提供了一个平台,用平等的心态,用一种方法去刺激对方,有意制造一点冲突,跟对方“拧着来”。要有采访者的意识,要有心理活动,尤其是采访正面人物,更要有冲突感才有意思。
王志同时表示,在质疑时的提问应该聪明一些。比如问:“你说4:30来,为什么5:00才来?”这并不是一个聪明的问法,如果问:“你曾经说过你4:30来。”这更能让对方感觉到一种“压迫”。
要“平视”采访对象
王志说,采访之前的心理准备很重要,你要怎样做到平视采访对象?这么多年我都在想这个问题,平视不应该是记者的眼光,应该是观众的眼光。当你面对强者的时候,你要给他压下去,当你面对弱者的时候要给他扶一下。
其次,思维的训练是第二重要的,要能抓住谈话中稍纵即逝的内容,并且提炼出你的问题层次。
王志说,采访时你自己要有“定力”,站在第三者的立场,有的采访对象很生动,你要保持他的生动,但要引诱他按你的路子走,不能光听故事,还要有一个落点。
还原真实很重要
这些年来,王志在做节目时所追求的,就是把最真实的东西在节目中还原。
王志说:“在摄影机架起来之后,指示灯亮起来之后,没有几个人能很真实地表现自己,我们这些专业人员都要有长时间的适应过程。在现场我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还原真实,让他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让他把自己的真实意思表达出来,把我真实的想法体现出来。”
在五一节期间播出的对“抗非”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及专家的系列采访中,王志几度落下“男儿泪”,让观众为之动容。王志说:“我哭的那段采访,当时还讨论是否要剪掉,我当时就说还原于真实,真实性很重要,记者在现场反映出的心态很重要。我们有时做节目太干净,太精致了,反而失掉了一些真实,失掉了生动。”(萧扬)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