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中秋,重温到那种浓厚的民族人文气息。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唤回民俗节日大有必要。中国80%的人群都在农村,扩大消费,特别是扩大农村消费,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目标。而节日就是消费。若重现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逢节日的高涨民气,经济促进作用是可以想见的。民俗节日拉动了社会消费,有力地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循环速度,其经济意义早已被经济学家所肯定。我国如能再增加些全国性民俗节日休假,给地方一点可以根据本土民族特点制定假日的权利,“节日经济”也会迅速发展起来。
让民俗节日重返家园,这和时代特征并不相悖。因为时代赋予了农耕文明更广阔的内涵,使之符合城镇人的生活。例如傣族及泰国、缅甸、老挝等国最盛大的泼水节,伊斯兰的古尔邦节,西方的狂欢节、啤酒节,日本的父亲节、母亲节、男孩节、女孩节,都是农人、渔人的节日,进了城就变成了市民的节日。20世纪后半叶,发达国家的节日不仅没有因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而减少,相反,他们在发掘本国传统节日的同时,还自发地引进了外民族的节日。日本全国和各地方的节日每年约上百个。
恢复民俗节日的现实意义十分深远,我们要慎以政治节日取代民俗节日,而应对各民族共同的或特有的节日文化作深入的挖掘和研究,让这些珍贵的文化财富回归千家万户,与百姓生活融为一体。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耶克在《致命的自负》一书中说:“生命的目的就是变得繁荣、富足、多样、快乐。”“人的生命的发展是与知识、技术和物质创造的发展齐头并进的,凡是这些得到最顺利的发展的社会,就是最好的社会。”繁荣民俗节日不失为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和安宁的积极步骤。(北京于霰夫)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