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搜狐网头条报道了《中国国耻日,数百日本人珠海买春》后,网民纷纷表示"震怒",广东高层高度重视,公安厅长亲自率队,抓获部分涉案人员。日前,就"珠海日本人嫖娼事件",外交部也作出了"严肃处理"的表态。整个事件的发展,从《南方都市报》首先作出新闻披露,到人民网、搜狐等国内知名网站及时跟进的专题报道,我们可以看到,多媒体交叉的新闻传播方式,在这次新闻事件中起到了很强的推动作用。
"珠海事件":来自网络的愤怒与呐喊
9月26日,在深圳一家写字楼上班的王少平趁工作的间隙,在搜狐网站浏览新闻。有关"珠海事件"的新闻刚开始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新闻条,但是"日本人买春"的的字眼刺激了他,这段时间与日本人相关的负面新闻太多,比如日政府官员参拜靖国神社、毒气弹事件、京沪新干线、中俄石油管道方案等等,在阅读这些新闻时,有关民族情感方面的东西压抑得让人难受,于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网上评论的方式来表达自已。
王少平也不例外。当他登陆到网民评论页面,发现此时关于此事的评论已达五千多条。在很多报纸还来不及转载这条新闻时,搜狐的网民评论,已成了此次新闻事件的第一回声。新闻与读者评论之间的互动,对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来说,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与网络--"第四媒体"比较,很显然,它们的那种互动是一种小范围、浅层次、影响力和传播范围非常有限的互动,缺乏群体代表性。
互动,让第四媒体在目前尚无新闻采编权的情况下,抢占了新闻舆论战线的滩头。搜狐网站在"珠海事件"的新闻事件贴出来的短短几个小时内,就累计了五千多条评论,但这并不是特例,在早前的"孙志刚事件"、"刘涌案判决"、"毒气弹事件"等新闻中,网民评论对这些新闻事件也有很强的关注热度。
新闻,传统的观念是事件传播,舆论只是事件的延伸,并且这种延伸不再受媒体的控制,这也就是新闻概念中常用的"引导"作用。但是,自从"第四媒体"通过网络,在传播事件的同时,能及时收集读者反馈,情形就发生了变化。新闻,除了传播,开始也收集回声,在网络新闻后面的网民评论栏目,人们能越来越多地看到除新闻本身以外的东西,而这些评论,也不再局限于新闻事件的延伸,新的新闻线索通过不同的事件目击者提供,不同的新闻当事人会通过网络评论发表不同角度的新闻看法,读者对新闻事件不同的思考,反映读者态度的赞美或批评,等等,这些读者的"回声"已不再局限于传播媒体的编读往来概念,而是成为新闻的推动力,对新闻事件向纵新剖析作出了有力的推动。
众人拾柴:舆论的推动力
网民评论,是公众舆论的汇集。根据网络的传播特性来理解,毫无疑问,这样的公众舆论虽然有所局限,比如局限于有使用网络条件的读者,但是,随着今年来网络发展的速度加快,网络使用者群众的不断扩大,网民评论的公众代表性越来越宽泛,基本覆盖了大部分的人群。网络使用群体的广泛性,决定了参与网络评论的读者更能代表公众舆论。当网络评论把一则新闻从只具备"五W"要素的小消息,变成了一个有影响的专题事件时,公众舆论在其中就起了很强的推动作用。
以"珠海嫖娼事件"为例,整个事件的影响力呈一种当量式的爆发,与网络评论的火爆有着深刻的关系,仅搜狐一家,就收集网民评论达六万多条,这个数字已超过了很多报纸的发行量。而在前不久,中日有关方面就京沪线建设的问题会晤时,中方在外交辞令中提到"民意"一词,据有关方面透露,这是受到网上十几万条网民反对使用新干线的评论的影响。
也是那些代表"民意"的呐喊,推动着整个新闻事件往纵深发展,打开搜狐新闻的网民评论的页面,我们可以从刚开始到最后,一层层地看到这些舆论的回声:先是惊讶--惊讶于国耻日的珠海买春事件,再是愤怒--对耻辱事件无法忍受,然后是质问--追究当事人与有关方面的责任,最后是发自内心的呐喊--关于日本人的丑陋和中国人的丑陋。与舆论相呼应,珠海日本人"嫖娼事件"从查封酒店,到追究责任,到逮捕涉案人员,一直到最后外交部发展严正声明,公众舆论就这样推动新闻事件向更深层次发展,新闻已不再单纯地只是局限于对事件的描述了,而是参与。
颠覆:新闻与舆论的互动
"第四媒体"新闻与舆论的互动,已经颠覆了传统的新闻思路。及时、直接、最广泛、多角度的网民评论在一些网站,已成为考核新闻质量和从业人员业绩的重要指标之一。
及时性,把新闻与舆论的互动,提升到第一时间位。一件新闻的价值,以前的评估方式主要来自于小范围的反馈信息收集,带有很大的地域性和局限性。而对第四媒体来说,及时的新闻及其网民评论,往往在最快的时间里,就能获得对某个新闻事件的价值分析。同时,最新的消息也会通过这个途径反馈回来。在"珠海事件"中,某报新闻中有关于涉案酒店已关门停业整顿的消息,但网民评论则否定了该消息,涉身处地,把该酒店仍在营业的真实情况迅速反馈过来,推动了整个新闻事件的向前发展。
同时,在直接性、广泛性方面,网民评论一般直接来自于网民阅读新闻后的感想,这种感想呈一种原生态的方式表达出来,最接近读者要对新闻事件作出的评论,最直接的往往就是代表最本质的。网络的迅猛发展,带给"第四媒体"的直接效果,就是阅读人群的增加。阅读人群的不断扩张,使整个阅读人群更具有广泛的意义。这也使网民评论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第四媒体"的编读之间,已经没有桥梁,更没有鸿沟,有的只是面对面的交流。这不是一种新闻行为的颠覆,而是一种新闻模式的颠覆。
期待采编权:定位与思考
"第四媒体"虽然占领了舆论的强势地位,但是,在新闻采编权的缺失,又使第四媒体位处一个尴尬的境地,象一个新闻的二传手。
就时效性而言,传统媒体几乎无法和第四媒体相比。即时传送的网络信息,不受印刷、运输、发行等因素的限制,以最迅即的方式全球共享。从传播信息的广泛性来说,"第四媒体"直面的是全球网民,而传统媒体却受到诸如发行量、收听率、收视率的限制。在美国总统克林顿绯闻报告(斯塔尔报告)上网的第一天,全球2470万人便从互联网上阅读了这份报告。而从播手段的多样性来说,第四媒体又是传统媒体的集大成者,有报纸媒体的文字、图片,也有广播媒体的声音,还有电视媒体的图像。
但是,在新闻媒体最根本的采编权上的缺失,使网络媒体在新闻信息的原创性,无所作为,只能作为信息传播的二传手,而对新闻媒体来说,没有原创的新闻信息,新闻就失去了权威性、公正性,这也是新闻媒体的立身之本,近年来,关于假新闻的泛滥,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原创信息来源,没有相应的新闻采编权力和采编队伍,靠"剪贴"过日子的"第四媒体"就无法实时实地地去辨别事件真伪。
但是,展望"第四媒体"的发展,呈现数字化、网络化、多元化、全球化、多媒体化、实时性、交互性、广容性、易检性等特点的"第四媒体"最终会成为媒体的主流,这也是符合当今媒体业快速发展的新趋势。(公孙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