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线特刊:《21世纪经济报道》周
时间:11月11日
地点:搜狐直播间
嘉宾:
王云帆: 《21世纪经济报道》上海新闻中心副主任、资深记者
主持人:
康建中:特约主持人
正面报道、黑幕报道都要做到 客观报道
主持人:上海新闻中心是怎么管理的?
王云帆:广州总部就是一个编辑的平台,前面是操作和执行的中心,特别是随着我们一周两版之后,需要新闻中心做一个过渡的平台,一个是秉承总部的风格,因为总部有很多刚性的指标,我们要把管理人性化一些,但最主要的任务是去协调,要求快速的反应。我们要保持深度报道又要快速反应,对资源调动要求是非常之高的。一你要快,而且快的前提是快速找到资源,而且进行深度采访,这对记者积累要求非常高,而且我们也有大量的年轻人进来,一下不可能达到这样的层次,所以我们会为大家搭建这么一个平台。如果一旦有重大突发新闻,我们会调动4、5个人各有专攻的记者同时去摸线索,摸回来之后然后进行团队的合作。
主持人:最后协调怎么协调?会不会出现重复?
王云帆:应该不会。比如操作一个稿件,跟总部的编辑沟通,也要跟我们新闻中心的负责人沟通,基本上还是比较高效的运作。
主持人:21世纪一直延续这样的风格,做一些资本市场所谓黑幕的问题,比如你写周正毅的案子也好等等,这些东西都是一脉相承下来的,你当时有没有碰到困难?怎么采访的呢?
王云帆:外界可能有这样的感觉,所谓黑幕报道怎么样,但我们内部没有这样的感觉,就是客观报道。新闻的几个要素是相通的,一个就是你必须要在现场。前面我也讲怎样转型做财经新闻的问题,其实我觉得新闻都是相通的,只有在现场,也只要在现场,你必然就能够拿到最一手的东西。你经常会发现你到现场之后,拿到一手的信息和你之前得到的消息是大相径庭的。那我们做的工作就是还原真实的面貌。所以我们意识当中不存在黑幕报道,只有做到客观报道。其实做一个正面的报道和负面的报道难度是没有差别的,而且有时候做负面报道没有碰到什么大的阻力,而有时候做正面会碰到很大的困难。
网友:周正毅您当时做的时候,据说有人专门给您提供了专门的内部和数据,是这样吗?
王云帆:不可能一开始就有人主动给你提供,只有你21品牌做起来,公信力建立起来以后才行。比如周正毅事发比较突然,我们这组报道的反应算是比较迅速的,是反应《21世纪经济报道》一周两刊感觉的重拳报道。我当时正好是出了一个小事故,小腿肌肉撕裂,没办法走路,但总部通知这样一个重大事件后,作为记者就有一军令如山倒的意识,所以马上投入工作。当时先跟香港合作做了一个稿件。后来又做了一个东八块问题。我们这边有一个朋友给我介绍,说有一位律师朋友对这方面的信息了解比较全,当时已经下午3、4点钟得到这个消息,我当时脚不好,拿着拐杖然后跟他去,到上海的一个棚户区,一开始还走错路了,想搭车都根本搭不到,只能雇了个黄鱼车窜小巷,最后到他家跟他聊了很长时间,那到了大量的一手的确凿证据,最后赶通宵把稿子拿出来。
主持人:如果遇到采访对象不合作您怎么办?
王云帆:这是做记者经常碰到的问题。像我做政经跟政府打交道比较多,就尤其如此。但这与你付出的努力通常是相辅相成的,而且跟你报纸的品牌和报道的质量是成正比的,你报纸做的越来越大,名声越来越大,那么你采访时就会稍微容易一些,得到更多的认同。作为记者首先就是要敬业,这是最基本的,无论你做政治新闻还是财经新闻,只要你能做到这一点,你一定可以成为一个称职的记者。每次只要下去你都会又意想不到的效果,刚开始做财经新闻没有概念的时候,经常就是这样一种状态:遇到一个题材后,我会搜集这个事件所有的信息,搜集出来厚厚一叠东西,然后打印出来,拿着就上火车或长途汽车,到采访当地后,基本上都是晚上拿出来看,不看心理会很慌,但3、4小时看完了之后,我就会成竹在胸。然后第二天一早起来去采访。我觉得只要把这个基础工作做好,采访就不会有太大的障碍。采访最终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第一次见面都是职务之间的接触,如果建立信任之后,成为朋友那么以后采访就会容易一些。
主持人:您大多数关注的领域是制度变迁和产业改革,这个领域相对比财经、产经和资本都是更厚重的领域,也就是说这个领域比其他领域要投入更多的耐心和关怀,您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为什么选择这样的领域?
王云帆:我本身是从学新闻转型过来,客观的条件是我一开始对资本市场或者真正的财经、金融的知识确实非常的陌生,深入到那些板块相对困难一些,所以 就从最基础的开始接触,去接触那些活生生的例子。比如我们政经版面前面做自上而下推动的力量,而后面是自下而上的推动力量。我们现在叫它体制变迁,其实是一种事后的提升,在最开始我并没有这样的概念,什么叫制度变迁报道,只是非常认真地去做田野调查,去触摸来自民间的最鲜活的蓬勃向上的力量。这种东西做几次你会有非常大的感触,没有受过正统的财经教育的话,有利有弊,利就是没有框框,让我可以沿着最质朴的逻辑去深入地了解事实的原生状态,毫无主观性地去表现、记录,客观地呈现出来。
我们报叫《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两个字是非常值得寻味的,我们只是报道,并不是专家的口吻评述什么东西,我们只是平台。当然,做深度报道,记者除了客观的记录、采集素材之外,还要去总结归纳零散事实背后的必然逻辑,体现逻辑之美,会使你的报道报道更加深入有穿透力。
网友:您对中国的股票市场当前以及今后的走势怎么看?
王云帆:话题问的比较大了,从我个人来讲,我对证券市场的认识不是很全面。我回答不会有什么新意,整个开放,我们一线的采访能够亲身感受到方方面面,无论政府也好,市场主体也好,都在进步,这个进步有时候是非常迅速,有时候非常缓慢,但总体的态势是向上的态势。所以长期来看还是比较有信心的,从短期来看变数太大,不好估计,但肯定是越来越好。
主持人:刚才我们也谈到《21世纪经济报道》的特色,它是以报道为主,相关比较客观。网友也会关心非常相近的一家报纸,另一家就是《经济观察报》,它更多强调是理性和建设性,您怎么比较《21世纪经济报道》和《经济观察报》的区别,或者你们的优势在哪里?
王云帆:个人的观点,顾名思义。我们核心竞争力就在于调查式的报道,我们叫“硬新闻为王”,这是我们给报纸的定位。我觉得报纸的定位本身无所谓高低好坏,市场会催生各种形式的报纸,最终判断是来自市场的,不管现在从经营还是发行,21世纪思路还是得到了市场的认可。《经济观察报》它的报名就是观察报,它更多体现评述或者评论,更多是资料脉络的梳理,给你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我觉得两份报纸都是殊途同归,目的都是给大家一些观点的提升,无非就是操作方式不一样。另外有一家《国际金融报》,它的创刊口号是“资讯创造财富”,而我们是“新闻创造价值”。我们新闻就是做深入的报道,价值内涵比较丰富,我们《21世纪经济报道》的价值不光是给投资者提供商业的资讯,这些东西同时会给你很大的思想空间,它的价值就体现在这些地方。而《国际金融报》的口号是“资讯创造财富”,它只是给资本市场提供资讯,而创造的所谓财富,也跟价值不一样,更多还是体现货币的概念。各家报纸的办报思路都是比较清楚,各有取舍的。而21选择了硬新闻这样一个思路,而且也已经被证明是得到市场认可的思路。
主持人:就是我们原创新闻多一些?
王云帆: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