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hinese editor asks for visiting your paper”(一位中国编辑希望访问贵报)。当含有上述主题词的电子邮件寄至美国某著名报社时,我并不知道对方会有何反应。无非是“泥牛入海无消息”罢了,我想。
果然,当我以此次访美计划中最小的报纸为对象小试牛刀时,立刻碰壁。当时我三箭齐发,分别致信《斯塔藤岛前进报》的总编辑、公关部主任、发行部经理,并将自己的电话、手机、电子邮箱和住址统统附录于后,一个月竟无任何回音。
面对美国大公司老总“先预约然后见面”的铁律,程门立雪或贸然闯入均无济于事,只好埋头做“home work”(家庭作业)。我将自己的意图和对方的情况整理成简洁的文字,使之烂熟于心、呼之欲出,然后一遍遍地“call”。后来,我又利用该报发行部经理寄来的一封例行公事的促销信,通过信上附的电话致电给他。于是通过他的秘书再和他联系,又通过他帮忙介绍给总编辑的秘书。也记不清有过多少来往,终于有一天,电话那头传来总编辑秘书艾琳小姐亲切的声音:“那么,您希望何时到访?”
2001年我对美国20多家著名报纸及报业集团的访问,便由身边这家有着116年历史的地方报纸打开了缺口……
对美国报纸的好奇由来已久,但这好奇与《美国梦寻》中所表达的对个人成功的向往无关,而纯粹来自一种职业上的比较欲望。
世界近代化、现代化的报纸缘起欧美。英国作为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表,报业发展曾盛极一时,其《每日电讯报》曾多年傲居世界报纸发行量之首。可惜好景不长,该国最负盛名的两份报纸《泰唔士报》和《每日电讯报》,一个被“澳大利亚小子”默多克据为己有,一个被“加拿大狂人”布莱克捏入掌心,连发行量最大的《太阳报》也落入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如同在经济上的鼎盛时期已经过去一样,英国报界称大的日子似乎也一去不返。在世界报业史中后来居上者,恰是本土幸免于两次世界战祸的那个新大陆——美国。
美国自1783年诞生全国第一家日报以后,即不断在报纸生产领域创造世界第一:1845年发明用于传递新闻的电码电报;1866年发明木浆造纸法;1867年发明双面轮转印刷机,使大批量快速印刷报纸成为可能;1886年发明可大大提高报纸排版效率的成行铸排机(6年后又改进成自动铸排机); 1951年发明整体字模自动照排机;1962年发射世界第一颗传播电视节目的通信卫星;同年研制成功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新闻图片处理系统……。美国的日报早在20世纪初即达到2433家,居世界第一。到2000年,美国的日报加周报的总数比过去稍有减少,但仍有9169家之多,报纸广告收入则增至486.7亿美元,继续领先世界。强大的报业经济实力和庞大的报纸数量,奠定了美国的世界报业帝国地位。
12年前,已干了7年报纸编辑的我正是出于了解美国同行的强烈愿望,仔细阅读了美国原版新书《Newspaper Leadership》并将其翻译出版的(中文版书名为《报业管理艺术》)。但说实话,读完那本书,我对美国报纸的运作仍不甚了了,只不过勾起了我更浓厚的兴趣。1995年12月,我终于随一个新闻代表团首次涉足这一西方大国,但短短十来天的走马观花太不解渴,如对《洛杉矶时报》的访问只是公关经理5分钟的介绍加10分钟的参观,满脑子问题仍得不到解答。
2001年,真正的机会姗姗而来。这年2月,我通过一系列的考试,受深圳市政府委派,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进修一年,直到2002年2月归国。其间除了在纽约市立大学斯塔藤岛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生院进修两学期外,我将最饱满的热情和最充沛的精力用在了对美国重要报纸和报业集团的访问上。
一辆1991年产的红色丰田加美小汽车、一部IBM手提电脑、一只山水牌数码录音机以及一大摞地图和联系人电话,是我此次访问的基本工具。没有单位安排介绍,也几乎不依靠任何团体或个人引荐,全凭难以计数的电话、e-mail和信件来往,加上对美国新闻界以诚相待的信赖。
寒假暑假,冬来夏往。我驾车两万余公里,历经周折而终于成功访问了《斯塔藤岛前进报》、《奥兰多前哨报》、《圣彼得堡时报》、《芝加哥太阳—时报》、《芝加哥论坛报》、《底特律新闻》、《波士顿环球报》、《巴尔的摩太阳报》、《华盛顿邮报》、《费城问讯报》、纽约《每日新闻》、《今日美国》、《纽约时报》、《纽约邮报》、《侨报》、《华尔街日报》、长岛《新闻日报》、《洛杉矶时报》共18家报社,其中9家报纸位居全国十大报纸行列。另访问了全国首屈一指的报业集团甘尼特公司、目前综合实力排第二的论坛报公司、综合实力位居第五的道.琼斯公司共3家大型报业集团以及两大报业集团合作的产物——底特律报业公司。
上述绝大多数报纸或报团,既是当今美国报界百里挑一的赫赫代表,也是历史上名闻遐迩的业内先驱。很多报纸的名字过去仅从新闻教科书中见过,如今我却到达他们内部,与总编辑、总裁或发行人们促膝交谈……掐指算来,此次在美国共采访了近40位报界专家,其中近30位是各报或报团的老总,包括12位总编辑、1位发行人。
这一年,又恰逢新世纪开年,而美国报业遭遇经济衰退和9.11事件的双重打击,还有始终缠绕报界而阴魂不散的炭疽恶魔……种种事件、灾难和不测,使新闻界本身充满了新闻,也为我此次访问增添了某种戏剧性效果。
在如此独特的大背景下与美国报界老总对话和深入大报内部窥察体验,较大程度地满足了我的求知欲望。回国后于复又繁忙起来的工作之余,忆及在美所观所感,不忍自专,遂有这部文字……
版权所有,未经作者书面同意,不得转载。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