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龙 王志军
上期,我们介绍了味高由于营销策略得当,一举成名;本期,我们将剖析盛名之下的味高是如何迅速走向衰亡的。
下 篇
质量冰山,味高沉船
谁也没想到,火红了不到一年——用新式营销方法武装起来的调味品新秀—味高,就迅速地走向了失败,此后两年再也未能扭转局面,最后项目终结。
直接导致味高迅速败亡的是质量问题。就在味高雄心勃勃地进行全国拓展时,全国各地传来一个很不好的消息:陆续有经销商将货退回来,原因是质量太差,老抽烧出的菜发黑,生抽则太咸。质量是产品的生存之本,味高却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这个看似简单的质量原因,深刻地反映出味高在经营上忽视基础营销工作的深层问题。
一、挑战强企,产品定位失当
对于调味品企业来说,有两类市场可供选择:
1.家庭厨房消费市场。这类消费者倾向于习惯性购买,一般是区域大厂或全国名牌的忠实用户。改变他们的购买习惯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通常需要大量的广告投入、醒目的产品陈列、持续的促销推动等。做这些基础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也承担着巨大的风险,所以通常是大企业在做,而中小企业则在区域市场维持着老客户。
2.餐饮专业消费市场。其消费特征是:用户关心产品的质量和价格,且把产品的质量始终放在第一位,越是高档的餐饮场所越如此,他们对质量的判断也相当专业。此市场绝大部分被广东的调味品厂家占据。
味高选择了后者作为自己的突破口,把自己定位在与海天、致美斋同一级别上。该层次的专业消费使他们对酱油的品质很敏感,一旦质量达不到要求,就要退货,这刺激了经销商赶紧向厂家退货以求自保。
在销售终端不断出现退货后,味高才开始真正考虑产品的问题。调查发现,味高和其他厂家的酱油焦糖味道太浓,炒出来的菜在数秒之内便出现氧化,颜色暗淡无光泽;而海天的主打产品老抽酱香浓郁,最重要的是炒出来的菜色泽红润、鲜亮,其质量在消费者中已经成为衡量酱油质量的标准—这正是海天的核心竞争力。味高直接针对行业领袖的核心优势领域去竞争,且没有充分准备,这无异于以卵击石。味高同海天的竞争,真可谓是武艺高不如武器好。中小企业要在市场上立足,产品质量一定要过硬,如果质量赶不上竞品的水平,那就应该选择打侧翼战,避免与竞品发生正面竞争和冲突。
相反,如果味高定位在较低一点的层次上,中小餐饮线那里,也许还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应付一下,广东中山、番禺的一些酱油小厂,如东古、八味庄、全美等就是这样出牌的,在全国市场也占有一席之地。营销思维发达的味高,不应有理由迅速败下阵来。
二、同挤独木桥,没有特色产品
小企业最重要的是先生存,后发展,所以在自己力量还不够大时,就应该避开强势品牌的锋芒,走特色产品的道路。
经销海天产品的经销商,已经从传统经销商中凸显出来,对自己的商业信誉看得较重了。
一个产品哪怕是再赚钱,如果老是被退回来,他也只能选择放弃,否则餐厅对自己失去了信任,其他货品也不会要的。
味高曾计划3年内做到1亿元的销售额,在局部市场的份额领先海天。味高把海天当做主要竞争对手,却没有对其产品、目标消费群深入调查,且没有自己的特色产品,而是模仿海天、致美斋生产同类的产品,硬让人从质量上去比较,而价格并无太大优势,结果是自己受伤,而且还是致命伤。味高应暗中积聚实力,等各方面力量都接近强企时,再挑战也不迟。
味高把自己放在与业内第一阵营品牌同一层次上竞争,那么,质量上一定要能和海天、致美斋旗鼓相当;既然无法达到同一层次,就应该从差异化入手。在这方面,开平味事达公司就做得很好,它较早开发的“味极鲜”产品,使其在“味极鲜”这一特色酱油里成为领导品牌,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利润。后来它的和海天冲突的产品却少有作为,因为在那个领域,海天是专家。
李锦记在酱油销售上较为薄弱,但它的“蒸鱼豉油”却卖得很好,特别是它在香港的市场操作,成为经典营销个案。并且它的价格也是比较高的,为企业带来了高额的利润。海天也有“蒸鱼酱油”,但销量平平,因为消费者觉得真正好的“蒸鱼酱油”应该是李锦记生产的,这个实例很值得中小调味品企业借鉴。
调味品和餐饮业息息相关,食客的口味是时时更新的,只要产品有新意,就有做大的可能,如前几年卖得红红火火的“阿香婆”牛肉酱、近来市场上十分走俏的“陶华碧”老干妈辣椒酱,都是因为首先在全国推广那种口味的调味品。所以,中小企业要想在调味品市场有所作为,走特色产品之路不失为一条好办法。
三、重商不重客,埋下失败祸根
味高的营销思路过度依赖经销商推广,忽视了最终用户的需求拉动。那时,调味品市场已经过了短缺时代,已成形的酱油产品也有2000多种,消费者有了更多的比较和选择,而不再盲从。过度依赖经销商,使得厂家把过多精力用于经销商,而对终端客户关注不够,不能真正满足终端用户,其结果只能是产品聚集在渠道的各个环节中,厂家促销力度越大,滞留在渠道中的产品就越多,最终成为退货。
味高在华东地区促销力度最大,退货也最多。那里是海天非常成熟的重点市场,最容易出现质量比较。当时味高只是认为市场推广不够,结果以更大力度促销,导致“存货——更大力度促销——再退货”的恶性循环。
正是由于味高把过多的精力用在处理与经销商的关系上,而忽视了对最终消费者需求的研究,对竞争对手的战略、市场反应没有做出及时的调整,从而出现了以上的怪现象。
四、产品没有独特的卖点
PET瓶是味高在调味品业内最早提出,并想成为一个独特的卖点。但大多数消费者将PET包装等同于普通塑料包装,认为对身体有害,有的则担心放在滚烫的灶台上,这种瓶子会融化。由于很少有厂家做这方面的宣传,所以在产品的推广过程中,消费者疑虑重重。
另外,由于PET包装重量轻,瓶壁薄,相同的容量,PET包装要比玻璃瓶包装看上去小很多,拿起来分量轻很多,二批商在进货的时候很容易担心不好卖,同样在商场超市的陈列中,不容易被人注意。
调味品业内的USP,最重要的就是产品本身,由于受气候条件、技术壁垒、口味差异影响,这个行业的同质化是很难达到的,湖南的加加酱油,就很好地宣传了它的独特卖点“一瓶能当两瓶用”,其实很多广东酱油都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是加加酱油先提出来了,它获得了竞争优势,成为华中地区响当当的酱油品牌。还有红翻天强调自己是手工剁辣椒,一举在众多的湖南辣椒酱中脱颖而出,在市场上卖得非常好。
而味高的USP是什么呢?PET能承载吗?大厂经理人背景能承载吗?都不能,消费者最后认的还是产品品质。
五、市场反应不快,产品研发能力不强
在快速消费品行业里,开发或引进新的产品,对于小厂来讲,才是成功之道。味高虽有从大厂请来的技术专家,但是他们却不会开发新品,也不了解市场需求。当时,鸡精是个成长很快的产品,广东的很多小厂都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随着每年50%的行业成长率迅速发展起来。而味高却没有充分发挥小厂的灵活性,对这么大成长率的产品没有把握好。
六、没有形成战略根据地
山东是味高做得较好的一个市场,有稳定及较大的市场容量,经销商大力推广,二三级批发影响力较大,丰厚的利润使各方面积极性也较高,这个市场完全可以成为味高的根据地,可惜,味高也没能把握好。
味高在开发北方市场之时,便把目标瞄准了全国市场。这和味高的销售经理有关,他们对全国的网络了如指掌。这本该是味高的优势,但是在不清楚味高的产品在消费者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时,就贸然进入全国市场,这显然要承担相当大的风险,因为产品在一个市场出现问题,仍有机会调整产品结构、销售策略或者重新制定企业战略,这样还有机会在其他市场上生存和发展。但是,在全国市场都遇到同一问题时,再去做调整,对市场的二次开发是何其困难!
味高作为新进入者,到全国各地走一遭,看看机会在哪里,是必要的,不过一定要迅速明确自己的根据地所在,并集中各方面力量建设好,再把成功经验向其他市场复制,这样,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得多了。如果味高首先在局部市场站稳脚,就算在该市场的份额对海天、致美斋有很大的冲击,海天、致美斋也会顾虑到窜货及价格体系打乱而慎用降价及促销。
在目标市场开发上,味高没有足够的耐心精雕细琢地去做市场,而显出浮躁的心态,采取的是粗放式的大流通销售策略。在设立新项目时,市场调研浅尝辄止,而把工作重心放在招商上,以求获得更多的分销商,更好的销售网络,争取更多的回款。这完全是一种急功近利心态所致。
七、反击不力,没能坚持
失败并不可怕,对于小企业来讲,产品推广失败,这也是常事,检讨过后好好调整就是了。味高在全国市场遭遇大面积退货之后,就知道是产品质量出了问题,但它没有采取措施改进产品质量。如果此时技术力量一时难以跟上,可以再采取OEM的办法来救市,先稳住脚跟,给经销商打打强心针,一边花大力气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虽然成本升高了一点,但比彻底失败要好得多。或者改变策略,主攻中档酱油市场,同时收缩战线,在局部市场一步步重新再来,暂做一个小品牌。或者转换品牌重头再来,也不失为一条救市的办法。实际上,味高的产品质量差,是同大厂相比的,相比一些小牌子,其质量还是过得去的,直到最后,还有一些经销商追随味高,产品一直在区域市场有销售。可惜,此时,味高已经没有反击之心,一任市场败亡。
味高大起大落,可谓是众多中小企业发展过程的一个缩影。它的失败,值得我们警醒。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