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报系发行人沈灏访谈 在9月份召开的21世纪报系全国发行商大会上,21世纪报系发行人沈灏宣布,“《21世纪经济报道》明年还会继续保持一周两期。” 记者(以下简称“记”):从目前的情况来看,《21世纪经济报道》的扩期是不是一种成功?如果是,用哪些数据可以证明? 应该是一种成功。 沈灏(以下简称“沈”):两方面来看:第一,战略上奠定了它财经报纸领导者地位,在目前的财经媒体竞争中,这是最关键的;因为真正的竞争不是当下的竞争,当下的市场总量还很小,真正的竞争应该出现在至少三年后,三年后才能看出谁是真正的老大;所以,要避免以个人利益或小团体利益为重的短期机会主义倾向(这种倾向左右了市场上的绝大部分媒体),真正把握历史机遇,办一张好报纸。 第二,这种成功以最表面化的数据支持应该很简单。发行量基本持平,两期的上下波动幅度在预料的范围内,无论是在影响力指数、发行量指数、广告指数上都是占有最大的份额。 总的来说,报纸表现良好,财务情况也良好。但这只能说明现在,或者说预示了一个比较良好的未来。未来在哪儿呢?未来在路上。 记:您是否认为《21世纪经济报道》的成功是一种巧合,因为它在品质上一度出现了问题?并且,广告量的提升也许是一种惯性的结果。 沈:你说的巧合是不是指“上天的安排”?如果真是上天的安排,虽然宿命了点,却是一种荣耀。 其实品质控制问题是迟早要出现的,在对一周两期新闻怎么做上,我们有过比较多的讨论,也有过比较多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有些问题也挺正常。其中有一种讨论,就是,如果周二只是我们的一个过程,那是否要花费足够的时间与成本来研究这种新闻模式?因为也许不久以后我们就跳到另一个模式里了,谁来继承这些东西?是否造成浪费?结论是,实践出真知。 这又推翻了刚才说的“天授”概念。 至于广告量的提升,一是因为在新闻控制上,即使有波动,也是在市场水准之上的;二是有赖于经营部门同事的努力,三是因为市场总量在上升。 记:今年初进行扩期准备主要基于怎样一种判断,特别是发现《中国经营报》收缩阵线之后,《21世纪经济报道》是如何引以为鉴并取得成功的? 沈:中经的收缩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也是一种战略考虑,而且取得了成功。无论是在办报上还是经营上,从短期来说,这是一个好办法;从中期来说,只能说这是一个不坏的办法;从远期来说,也许这是一个坏办法。当然,这只是猜测,因为不知道别人的真正计划。但它的这种短期成功给了别人很大的启示,值得我们好好研究,我们也确实从中领悟到了不少的东西。 记:从目前的运做来看,《21世纪经济报道》主要取得了哪些经验和教训?您是否认为,《21世纪》已经初步建立了中国财经报纸市场化运做的标准?如果是,这套标准的框架是什么? 沈:经验是一步一脚印。教训也是一步一脚步。总的说来,要戒骄戒躁。 至于标准,我们觉得报纸的标准就是扑面而来的新闻,新闻的标准就是扣心自问的真实。我们一直在试图靠近它。 至于财经报纸市场化运作的标准,那得由市场决定,除了当下的市场,还有未来的市场。 记:从扩期之初,到现在,《21世纪》在内容上有过起伏,您认为我们现在这种情况会否对明年的销售造成影响?这种状况已经得到改善了吗? 沈:应该说我们在不停地改善我们的内容,有起伏是因为我们永不满意、永不满足。这种突破的勇气是挺可贵的,总比简单地学别人的模式,然后拿到市场上拼命叫卖要好、要实在。 现在市场上有一现象,明明是一滴水,混进了奶瓶,然后到处叫嚷着自己是天生的好奶。我们要和它们划清界限。 水就是水,奶就是奶,只是品质好,都有好前途。 记:在今年初扩期的时候,您曾经说过这是“中国报业的一小步,21世纪报系的一大步”,结果扩期成功,载人飞船也上了天。展望明年,您还有怎样的预言? 沈:希望能够一年一小变。要自省,要突破。 记:您曾经说过,“《21世纪经济报道》明年还继续保持一周两期。”这意味着既不前进也不退缩,做出这种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沈:市场容量。一个是读者节奏与需求,一个是广告总量。两方面都在长,也只是正在长。所以,要学会控制成长的速度,和它们一起长。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