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线特刊:《21世纪经济报道》周
时间:11月11日
地点:搜狐直播间
嘉宾:
王云帆: 《21世纪经济报道》上海新闻中心副主任、资深记者
主持人:
康建中:特约主持人
从新闻专业到财经记者的角色转换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
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有请的嘉宾是《21世纪经济报道》上海新闻中心副主任王云帆先生,首先请王先生跟网友打一声招呼。
王云帆:各位网友大家好,非常荣幸,一个是借助《21》这样的平台,另外是借助搜狐传媒频道的平台,跟大家做一个零距离的接触,谈一些个人的主观看法。
主持人:您可不可以对《21世纪经济报道》和上海新闻中心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呢?
王云帆:我看你们网站介绍很详细了,包括跟北京,总部跟新闻中心整个的架构都是差不多的,看我们报纸的板块就可以了,基本上是四个版是一个板块。然后我们《21》是一个报系,有一个编委会,北京和上海是中心,有两个编委负责。然后下面按照板块的分割分成三个大部分,我负责新闻一部,负责政经、产经和IT三个板块。
主持人:如何做一个称职的财经记者?您学新闻专业的,一开始做新闻的,但新闻到财经新闻有一个门槛,但您做的非常不错,角色转换完成的非常好,能不能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王云帆:我个人是学新闻的,是苏州大学新闻系的第一届学生,苏州大学在中文方面比较强,但新闻是刚刚起步。但这反倒创造了一个很宽松的环境,没有让我们陷入比较传统的新闻教育框架,而是轻松的环境当中,得到了一些操作性比较强的锻炼。学校给我们创造了很好的环境,比如系报。当时正是南方周末的鼎盛时期,我们几乎是照办了这种办报精神,当时给我们有两个评价,一个是苏州大学的南方周末,另外就是苏大精神的界碑。我们当时甚至去卖血筹款办报。这些是当时其实也很盲目,但今天再看,对我影响非常大,就是让我比较早的触摸到新闻的核心,那就是最真实、最客观记录事实。
当时做了那个报纸之后,有一帮人志同道合,就在外面租了一个民居,大家关起门到图书馆找,找一个策划,然后到处跑,去上海、北京、南京去跑,找报社的领导谈我们的想法。而且像我们毕业那一年,一个是互联网兴起,一个是投资兴起,当时比较幸运的时候我们受到很多前辈的指点。当时杭州有一家报纸在《南方周末》和《中国青年报》这两份我们最推崇的报纸上打了一个广告,比较有煽动力。然后我们连夜赶到了杭州,他们领导也对我们非常好,一下给我们很大的平台,他当场就拍板给我们四个版独立运做,开始积累对报纸的初步认识。正式毕业之后,我就到这家报纸工作了,这时反倒是从头开始,扎扎实实学做一个记者,从最最基础的开始。工作了一年。
主持人:您当时负责做什么新闻?
王云帆:一开始后来到了青年报,我们之前的策划是想筹办一个全国性大学生的报纸,我们认为这里面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到浙江青年报后到,他给我们四个版是做大学校园新闻,是以硬新闻为主,没有一般高校版的风花雪月,这四个版叫新大学,让我们部分实现之前的理想。内容主要是针对高校的现实问题,讨论得相对比较深入一些。我觉得比较幸运,一开始就有比较好的平台,一般人家毕业都是从实习记者然后专业记者,我有比较好的经历,先学战略性的东西,然后毕业之后从战术上锻炼自己,怎么去采访、写稿件等等,踏踏实实学这些东西。这对今后判断和把握一个报纸的风格非常有帮助,特别是后来到《21世纪经济报道》,我就能对它的风格比较容易掌握。
正式毕业后在杭州做了一年,主要是做特稿,当时我的老师也非常优秀,灌输给我很多的工作。而且浙江青年报算是中国最早尝试完全市场化运作的报纸。在里面不仅在业务上,我觉得观念和思路上都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所以日后能够比较适应《21世纪经济报道》节奏非常快、压力非常大的工作。
主持人:后来刚到《21》实际是做什么工作呢?
王云帆:我在杭州做的深度报道主要是社会类和法制类,对财经类接触不是很多。但看到01年1月1号创办的《21世纪经济报道》的确是非常震撼。我觉得《21世纪经济报道》真正的价值在于什么地方?我觉得是它可以启蒙一代人。
为什么依然绝然就投奔南方集团呢?我特别佩服南方集团战略性的眼光。前十年南方周末承担了一个法制民主思想启蒙的功能,随着社会的进步,有新的空白需要填补。《21》教人从经济的思维角度深入分析问题,同样是起了一个启蒙者的作用。
《21世纪经济报道》每年都做一个调查,一开始发现读者中大学生比例比较高,有人感觉大学生比例太高,说明《21》还不是非常的主流,不在上层,但我觉得我认可他的价值就在这儿。它引导你整个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我非常认同张维迎教授的看法,经济不仅是一门学科,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思考的方式。我觉得在《21世纪经济报道》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到了这一点,经济是思考方式。
主持人:当时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王云帆:肯定有, 但生在这个时代总体还是比较幸运的。为什么《21世纪经济报道》能够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因为中国处在极大的转型期,有非常大的开拓空间,作为一个记者你可描述、记录的东西太多了。它正好处于历史的转机,又是WTO,又是整个政府社会的转型期,它在内容上提供了一个非常立体丰富的东西供你记录。另外就是手段的问题,比如这是一个互联网兴起的时代,互联网成就了现在一批比较年轻的财经记者。像21上海站的记者平均年龄就是27、8岁,只有一位年龄比较大的好记者,他一拿名牌都是很厚一摞,他资源的积累的确非常深厚的,但他是依靠几十年积累起来了。如果没有互联网,我们也必须经历这样一个漫长的资源积累的过程,比如我去做报道,我对它历史的脉络根本没有了解了话,就很难写出有深度有历史感的东西。光是搜集信息就有很大的障碍,有了互联网之后,这种技术瓶颈一下就打破了。
主持人:《21世纪经济报道》是非常年轻的报纸,而你们也是非常年轻的记者,21世纪给年轻人提供了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您能不能介绍一下21世纪在人才方面的选拔模式?以及上海怎么选拔人才?
王云帆:这种思路是南方集团一以贯之的,包括我们报社的老总、南方都市报等老总都是非常年轻,都是70年代,刚刚过30岁。他们也秉承了南方报业的观点,所谓选拔人才很简单就是两个,首先是以业绩说话。任何记者都有严格的要求,比如见习记者达到什么能够转正等等。从来没有领导塞一个人说转正吧,我们自上而下都是自觉地去维护这个严谨的体系,这也是21能吸引很多年轻人的优势。而且我们整个团队都非常的好,我5月份来上海,上海站10来个人不到,那种工作状态让你非常有感触。当时是夏天,大家平时就是到处去采访,每个周四晚上是集体写稿交稿的时候。我们租是解放日报的大楼,一到晚上冷气就停掉了,我们在21楼,很高,窗一打开,非常大的风就涌进来了,然后一大排20多岁的男孩子赤着膊打稿子,稿子都是这样熬出来的。你一进去马上就会被这样的氛围感染。
主持人:更主要是把新闻看成事业,对不对?
王云帆:对。另外就是给年轻人机会。21会优先给年轻人的机会,这是我们老总说的一句话,而实际上也是这么操作的。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