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 作者:邱贵平 2003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中宣部、国家邮政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报刊出版单位暂停征订活动的通知》。该通知称,根据中央关于制止报刊摊派工作的总体部署,决定除科技期刊外,其他报纸、期刊的出版单位自即日起至2003年9月底,暂停2004年度一切报刊征订活动。通知发布以来,呼应声一浪高过一浪,说明报业改革 深入人心,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报业拉开了改革的序幕,那么电视业呢?就目前看来,除了中央电视台内部做了一些改革(比如取消收视率不高的栏目),大多电视台依然无动于衷。我这里所说的“大多电视台”,主要是县、市一级电视台。由于一县一市仅此一家,没有竞争对手,完全处于垄断地位,根本就起不到舆论监督作用,不是想报道什么就报道什么,而是不想报道什么就不报道什么,不是会议报道就是领导视察报道。河南省卢氏县原县委书记杜保乾入主卢氏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下令县电视台掐断了中央、省、市的电视频道,一天到晚只能播放卢氏节目,把卢氏变成了独立王国,老百姓怨声载道:“打开电视不用看,里面全是杜二蛋。”像杜保乾这样把“党和群众的喉舌”完全割断,只许传播他一个人的声音的做法虽然只是个别现象,但就市、县级电视台而言,传播领导的形象和声音是电视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和中心工作。某县由于县里两位主管不和,又争着在荧屏上较劲,电视台便形成个不成文的内部规定,两人上镜的时间必须长短一样。曾有好事者掐表,误差果然在数秒之内。县头儿的节目播完,下面接茬各单位的会议,局长、科长鱼贯出台。对此,有人建议:索性专门开辟一个会议频道得了。 除了会议新闻,市县级电视台播得最多的就是软新闻。 我有位文学朋友,失业后应聘到市电视台新闻部,刚开始,他的积极性很高,四处采访拚命写稿,发稿量却总是最低,领导对他说,并非他的稿子不好,而是不好发,因为他拍的都是些比较敏感的题材,比如农村儿童失学,工人失业,救人英雄“流血又流泪”,大楼、公路,桥梁等工程弄成“豆腐渣”的内容。电视台采取的是“按发稿量计酬”的工资发放制度,发稿量老上不去,领导对他有看法,以为他没能耐;老婆对他也有看法,因为发稿量上不去,工资也就上不去。痛定思痛,他决定另辟蹊径,专门弄软新闻。 所谓的软新闻,就是与现实生活不怎么息息相关却叫人感兴趣的轶闻逸事,比如多年不见突如其来的燕群,三条腿的青蛙,长脚的泥鳅以及各种各样的奇花怪树。一次,朋友到老家和老家的深山老林里转了一圈,一下就弄回6条软新闻,什么长在树上的竹子呀,生在屋顶上的树呀,还有什么树包塔塔包树呀……这些稿子都出奇地好用,百发百中,有的还上了省台和兄弟电视台。朋友一跃成为发稿大户,工资直线上升。 市、县级电视台还是一个养闲人的地方,一个小小的县级电视台,每周不过两档新闻,播音员居然有三、四位之多,老是念错字。至于记者,素质更是低下,不读书不看报,革命小酒天天醉,有偿新闻不能搞了,下基层拍新闻(当然是正面新闻),吃餐饭喝顿酒拿点东西,那是天经地义的。 前些年,曾有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议取消市、县级电视台,因为它们“除了孳生腐败,一无是处。”这个议案也热闹了一阵子,很快便不了了之。 同样是孳生腐败,同样是增加群众负担,同样是浪费行政资源,报业开始改革了,电视业却一潭死水。改革不应当“厚此薄彼”,我们期待着电视业的改革。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