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16年前,我在报考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时,负责考试的老师问我这样一个问题:徐滔,你是怎么看待记者这份工作的?当时怎么回答的,我现在记不清了,但在以后的12年记者生涯中,我却用自己的行动重复着同一个答案:这是我最喜爱的工作,这是我最想从事的职业!正是这份对新闻工作的热爱,使我克服了许多当初难以想像的困难;正是这份热爱,使我不断地从工作中获得意想不到的学习机会,能够不断提升自己、超越自己。 2001年5月12日凌晨,一个犯罪嫌疑人手持炸弹和尖刀,在北京西站候车室劫持了一名女售货员,情况万分紧急。警方希望与犯罪嫌疑人对话,但犯罪嫌疑人提出只想见记者。在场的民警齐刷刷地将目光转向了我,因为当时犯罪嫌疑人的情绪非常狂躁,人质的性命危在旦夕。在民警的注视下,我迅速调整情绪走进了现场,随后,在警察的枪口和犯罪嫌疑人的炸弹之间,出现了我的身影,并且开始了长达9个小时的艰苦谈判。在这9个小时中,我不仅稳定了犯罪嫌疑人的情绪,同时悄悄用小型摄像机近距离拍下了他手中的爆炸物,为警方制定抓捕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争取了宝贵时间。当解救人质行动进行到第5个小时时,犯罪嫌疑人提出要我来当人质,他可以把现在的人质放了,我当即答应了下来,只不过狡猾的犯罪嫌疑人又觉得我比起他劫持的人质来更机智、更难对付,才放弃了这个想法。当解救人质行动进行到第9个小时的时候,我又巧妙地利用犯罪嫌疑人的多疑和偏执,故意劝说他千万不要往屋外走,结果他果然中计,偏偏挟持人质走出死角,随后就被埋伏的特警生擒。当犯罪嫌疑人被押上警车后,许多民警都拍着我的肩膀说:“徐滔,你真是好样的。” 艰苦的采访磨砺了我,艰苦的采访也造就了我。正是有了这种超值的付出,我才得到了超值的回报。现在在京城各区县公安局里,上至局长、下至一线民警,到处都有我推心置腹的好朋友,随之而来的则是源源不断的独家报道。而每当我把一条又一条生动感人的报道奉献给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时,我都会更加深刻地理解老新闻工作者的一句教诲:脚板底下出新闻。 这么多年来,为了努力当一名好记者我也付出了很多。自从开办《法治进行时》节目以来,日日夜夜连轴转更成了我的家常便饭,以至于同事们都玩笑地给我起外号叫“台之家”,说一天从早到晚都能看到我在电视台上班。每当听到这句称谓的时候,我总是会心地一笑。因为我觉得既然选择了新闻,就选择了一种人生——一种必须耐得住寂寞的人生。尽管长期的过度劳累,让许多男同事都替我感到心疼,但他们哪里知道我是累在其中乐在其中;尽管为了工作,我常常忙得忘记了窗外的春秋流转,但春天却没有忘记我。观众朋友给了我热情的支持,党和人民也给予了我巨大的荣誉:我曾经连续四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1997年,我又当选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百佳新闻工作者。2002年,我又荣获了第五届范长江新闻奖。所以每当我疲惫不堪,甚至伤心落泪的时候,我都会问自己:假如重新回到18岁,你还会干新闻吗?我的回答是会的,如果有来生,我还干新闻。最后,我愿以一句话总结自己并与每一位同行共勉:新闻是值得付出一生的事业。新闻之中妙不可言。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