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上一辆卡车发生侧翻,十几个装满液氯的钢瓶滑入道旁的沟中。南京多家媒体赶赴现场,在一个以第一时间著称的栏目为时一分钟的直播报道中,现场记者一共说出八个“不知道”:我不知道钢瓶的强度能否承担得住,我不知道氯气会不会泄漏,我不知道消防官兵为何不佩戴防毒面具……在记者提出一连串问题的同时,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出现在镜头前的记者居然没有任何防护措施。有一次为了向观众展示钢瓶上的撞痕,他甚至下到沟底来到钢瓶前。根据记者先前的疑问,观众有理由做出判断,这种行为是多么危险呀!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一面批评事故处理没有安全措施,另一方面现场记者自己对于可以预见的危险同样没有任何准备。 电视新闻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速度与质量的赛跑上: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发回最全面最准确的报道。竞争催生了一大批“第一现场”式的记者,他们随时做好准备,冲向一场火灾抑或两个流氓的斗殴。 然而,在这种显性的速度竞争的背后,八个不知道至少暴露出现场记者潜性素质上的缺陷,从而使报道的质量无以保障。 首先,现场记者相关专业知识的缺乏,使得他提出的疑问显得软弱无力。装着液氯的钢瓶是否安全,运输中是否有特殊的规定,作为非专业人员,我们不可能奢望记者能够一清二楚。但是,现场记者完全有其他的途径,比如采访现场处理的专业人员,或者请教相关方面的专家,为电视机前的观众提供一个确切的答案;而不是简单地根据一两条撞痕,就连珠套炮地提出疑问。如果记者的疑问是确切而及时的,可能排除一条安全隐患;但是一旦事故处理是正确的,现场记者的倾向性意见,通过电视媒介传播,可能广泛地引起周边群众的恐慌,引起不必要的社会负担。其次是记者采访中相关器材的缺乏,使得他们在“可以预见的危险”面前束手无措,大大地增加了受到伤害的可能。 第一现场的节目宗旨决定了现场记者必须要面对更多危险的可能,从新闻发生到现场报道,留给现场记者准备的时间越来越短,但是这不是记者仓促上阵的理由。应变素质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力的质疑建立在丰厚的知识积累和充足的现场证据收集上,保护自我必须要有事先的努力和足够的物资准备。理性和批判意识是一个记者成名的前提;但是我相信,提出一系列“我不知道”给观众回答的记者很难成为一名好记者。(王曰国)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