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认定因特网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以来,许多人都认为这一新兴媒体必然取代传统媒体,并且举证说:
——1997年5月28日,美国审理俄克拉荷马市爆炸案,最先披露这一消息的,不是报刊、广播、电视,而是微软公司与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合资建立的MSNBC网上站点。
——1998年9月12日,关于克林顿总统绯闻的调查报告率先通过因特网发布,两天内约有2000万人观看。
——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发动空袭。差不多就在第一颗炸弹落地的同时,因特网上已有关于空袭的确切消息……
尽管这样,笔者对上述观点还是不敢苟同,而认为“第四媒体”与传统媒体将共生共存。可以说,因特网集中了传统的三种媒体之长,克服了传统媒体之短。它以强势媒体的姿态出现,在大众传播领域引发了“媒体革命”。这一革命主要表现为新旧媒体相互冲撞又彼此依存:
一是全新的“第四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形成规模,对传统媒体构成了威胁。例如,1995年11月,美国人在网上创办综合性文艺周刊《沙龙》(Salon),并实行互动式传播,使网民们能够在“没有把关人的论坛”上成为著作人、出版商,结果大受追捧。在我国,搜狐、新浪、网易等新兴媒体的影响与日俱增,已使一部分传统媒体产生了危机感。
二是传统媒体掀起上网热潮,主动向“第四媒体”进军,着力延伸、扩展固有功能。目前,国内外较有影响的传统媒体均在因特网上开设了站点,通过发布网络新闻扩大影响并吸引“主顾”。1994年初,美国《时代》周刊在网上创办《时代日报》(Time Daily)。1995年夏,CNN(美国有线新闻网)在因特网上推出新闻广播业务,仅仅两天,访问者就突破100万人次。我国的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以及解放军报社、光明日报社、中国青年报社等著名的传统媒体也纷纷在网上开辟“第二战场”。截止2000年4月,全国已有273家报纸上网(约占总数的1/7),其中在网上有独立域名的达116种,无独立域名但在各网站设置主页的有157种。
三是各种媒体开始在网上结盟,共享新闻资源,力图优势互补,共生共荣。造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在于任何一家媒体都难以在浩瀚的因特网世界里单打独斗。2000年1月21日,美国广播公司与纽约时报集团宣布组成策略联盟,通过因特网制作发布政治新闻并分享其它新闻资源。仅隔10天,美联社和提供科技信息的网络媒体公司CNET新闻网又达成新闻共享协议。网上结盟活动在我国也有发展。2000年3月,北京日报社、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晚报社、北京青年报社、北京晨报社等9家传统媒体联合建构千龙网,共同在千龙网上发布新闻信息,形成协作优势。上海解放日报社、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上海电视台、东方电视台、上海电台、东方电台、上海有线电视台、青年报社、劳动报社、上海教育电视台等十余家传统媒体不甘落后,联合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市信息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组建东方网,并于2000年5月28日正式开通运行。这十余家媒体均以“第一时间”向东方网传送新闻信息资源,并派编辑和记者到该网站工作。据悉,东方网还与全国各地300多家信源单位达成了有关信源互动协议。
当然,这方面影响最大的还是美国在线公司和时代华纳集团的合并:2000年1月10日,全球最大的“第四媒体”消融最大的传统媒体,从而诞生了“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消息刚一传出,世界为之震惊。美国舆论称:“这是网络时代的里程碑”,“可能是因特网世界发展至今最为重大的事件。”业内人士认为,美国在线公司和时代华纳集团“联姻”,开启了“第四媒体”消融传统媒体的先河,也代表了大众传媒的发展方向——各种媒体通过“合纵连横”,达到了取长补短、共同繁荣的目的。
总之,“媒体革命”的蓬勃发展,既证明了“第四媒体比传统媒体更有优势,也预示着“第四媒体”并不足以取代传统媒体的固有地位。这是因为:
其一,传统媒体拥有强大的采编力量,发布的新闻质量较好,可信度高,而且广告市场较为成熟,多数单位处于盈利状态。传统媒体通过上网,可以争夺发布新闻的“第一时间”;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扩大影响;可以提供开放空间,实现互动交流;可以扩展信息容量,提高新闻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改变自身在同“第四媒体”较量中的不利处境。传统媒体还可以通过挖潜创新,办出特色,制造“亮点”,拓展生存空间;可以通过集团化运作,实现资源重组,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从而在竞争中谋取有利地位。
其二,“第四媒体”在发布新闻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调查,84%的公众上网的首要目标是获取“各类新闻”。但由于缺乏新闻专业人才,大多数网站并不具备直接发布新闻的条件,目前张贴上网的“新闻”多是对传统媒体新闻的“集纳”和“归类”,而且缺点突出——内容上大同小异,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往往有失偏颇;方法上偏重炒作,处理新闻一味追求轰动效应,而不重视运作、合作。于是,一些网民惊呼“天下网站一大抄”,并且把ICP(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即因特网内容提供者)戏称为Internet Copy Paste(意即因特网摘贴)。
即便是传统媒体的网络版,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主流版本的“克隆”产品,缺乏新鲜的东西。这种用新瓶装旧酒的现象,在传统媒体的网络版上都有表现,只不过数量的多寡有所不同。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可能是《今日美国》(USA Today)的网络版。据报道,该报网络版与印刷版的差异高达80%,所以其网络版的读者有63%愿意再花钱订阅《今日美国》印刷版。
毋庸置疑,网络新闻的发展,最终要靠“原创”(指记者亲自采写而非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新闻)。但由于目前的网站大多属于“赔钱网站”,还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原创新闻的采写中,这就意味着减少网络新闻的摘转现象尚需假以时日。
由是观之,尚不完善的“第四媒体”和不甘示弱的传统媒体将长期并存,“各种媒体共生现象”并非空穴来风。就任何一种大众传媒而言,摆在自身面前的路都只有一条:告别“盲卖”阶段,以个性化的“特卖”服务争取受众,进而在重组、整合的过程中赢得立身之地,否则就可能被挤出市场。对此,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四川电视台新闻中心 孟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