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短信 | 邮件 | 商城 | 搜索 | 论坛 | 在线 | 企业
滚动 | 国内 | 国际 | 财经 | 科技 | 社会 | 健康 | 约会 | 军事 | 港澳台 | 企业 | ERP | Top100 | Sohu视线 | 专题 | 我来说两句
搜狐首页 > 传媒频道 > 传媒书架 > 《走进美国大报》 > 连载文章
《走进美国大报》:第十三章 底特律报业公司

MEDIA.SOHU.COM  2003年08月20日17:50  搜狐传媒

  两报厮杀底特律

   JOA合作玩双赢

  底特律报业公司,美国报纸合作经营协议的产物,创办于1989年,由美国最大报业集团甘尼特公司和美国发行总量居第二位的报业集团奈特—里德报团共同管理,负责底特律两家最重要报纸《底特律自由报》和《底特律新闻》的经营管理。其中,《底特律自由报》创刊于1831年,20世纪中叶加入美国著名报业集团奈特—里德报团,该报长期是底特律发行量最大的报纸。2001年3月至9月日平均发行量为371,261份,居全国第十八,无周末版。《底特律新闻》创刊于1873年,1920年该报创办世界最早的新闻广播电台,1986年以7.17亿美元被甘尼特公司买下。2001年3月至9月的平日刊发行星期天刊平均发行量为749,113份,居全国第八。两报竞争激烈,后实施JOA合作。

  一、 汽车重镇不欢迎?

  2001年8月15日中午结束了对西北大学媒体管理中心的访问,吃罢午饭,立刻动身前往底特律。著名的《底特律新闻》是我早在大学读书时就听说过的美国报纸。7月份从南方访问归来,我就开始与这家报纸联系,先后和4位有关人员通了信或电话,可是直到我8月10日起程西进,仍无该报确切消息。在芝加哥的几天,我没有一天晚上不在查阅该报音讯。

  回音倒有,是该报行政助理凯伦•阿特金森(Karen Atkinson)女士写来的信,但只说我希望见的总编辑或执行总编辑暂时都不太可能接待我。这一路,我和5家单位都约好了采访时间,底特律是唯一没有搞掂的地方。我不可能因此而放弃其他报社,所以硬着头皮上了路,心想反正还有几天时间,到了芝加哥再说。谁知偏偏没有进展,我急得多次与凯伦通电话,她的态度倒是不错,但就是不松口,也不说为什么。

  汽车从芝加哥出来,走一大段回头路,然后北上,就来到与加拿大接壤的内陆城市底特律。1701年,法国人在此建立底特律市,之后很快发展成美国又一历史悠久的工业重镇,到20世纪更成为世界最著名的汽车工业城之一。当晚,住进市郊美洲大道26000号的希尔顿酒店(Hilton Inn)。这家酒店是2.5星级,但设施豪华,客房里备有《华尔街日报》,室内泳池温馨洁净,每层楼的制冰机可免费随意取冰(这在夏季出游是十分重要的条件)。这个酒店也是通过priceline订到的,比我原来要的1星级高出一级半,价格却不到50美元一天(正常价格在120美元以上)。

  上网检查仍无结果,便决定第二天去福特汽车城看看,同时继续与当地报社联系。

  第二天下着大雨,我开车赶往市郊的福特汽车城。不知是否因为下雨的缘故,还是刚刚来自整洁现代的芝加哥,底特律这个城市似乎弥漫着一种古旧的气息,城市建筑是灰黑色的,很少看到华丽的街道装饰,很多沥青马路布满了裂纹……仿佛一位衰落的贵族,已无力重拾昔日的荣耀。不过,福特汽车城却有一股现代气息扑面而来。

  汽车城其实是一个展览馆,全名是亨利•福特展览馆(Henry ford Museum)。这个展览馆面积很大,展览内容极其丰富,几乎涵盖了人类从16世纪到20世纪的全部机器制造历史。馆中陈列有大量实物,从各种蒸汽机到早期的汽车、火车等,都是硕大的真实物体,特别是从古老到现代的种类繁多的小轿车,让人眼花缭乱,还有披挂着美国国旗的一排福特汽车公司生产的大型林肯轿车,个个都有显赫来历。记得其中一辆林肯轿车的说明是有5位美国总统使用过,他们是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福特和卡特。在他前面一辆装有防弹玻璃的较新型的林肯轿车是1972年的产物,有4位美国总统乘坐过,即尼克松、福特、卡特和里根。在其后面一两较为古老的林肯轿车则有杜鲁门、艾森豪威尔和肯尼迪乘坐过。

  展厅里还有很多供成人和孩子尝试的科普实验器具,如手摇发电机,你花费的力气越大,上面灯柱上的电灯泡亮的就越多;在一个小型塑料压缩机旁,孩子只需投币一美元,机器就会自动压缩出一个塑料恐龙给你作纪念,全部生产过程尽在眼前;还有一个工作台,上面摆满了分类细致的缩微塑料汽车零部件,孩子们可以到里面取出部件按照自己的设想装配一辆小汽车,很多美国中学生在那里“工作”得如痴如醉。

  参观完展览,我赶紧再和报社联系。我在电话里告诉凯伦,我已经在底特律坐等一天一夜,如果明天还不能安排采访,我这个东方来的报纸编辑就可能一辈子与贵报失之交臂了。她很同情我,让我下午2时左右再给她电话。

  下午2时整,我用手机打通了凯伦的电话。对方万分抱歉地告诉我,今天下午和明天的访问都难以安排,问我能否多等几天。我失望地对她说:

  “今天已经是星期四,明天是星期五,如果再等,势必要等到下个星期,而我已经和《波士顿环球报》约好下周四访问,中间还有很远的路程,从这里最近的路线是经加拿大,我还想顺便看看加拿大几个城市。真的一点办法也没有了吗?”

  “那真是太遗憾了,不过,你可以试试与底特律报业公司的头头直接打电话。我这里有公司副总裁鲍勃•萨瑟兰(Bob Sutherland)的电话,他分管发行,是个很和善的先生。试试吧,祝你好运。”

  这番话又燃起我一点希望,我连忙夹着电话,仔细记下萨瑟兰的电话号码和电子邮箱地址。

  和凯伦通电话后不敢耽搁,发邮件显然来不及了,我随即给萨瑟兰先生打电话。他的秘书玛里琳(Marilyn)女士说鲍勃不在。我怕她挂断,急忙连珠炮似的把自己的来历、在美国的访问计划、在《底特律新闻》如何碰壁及希望明天上午访问萨瑟兰副总裁的迫切愿望说给她听。过去和各报联系因为有E-mail开路,电话中是无需罗嗦这么多的,但这次例外,我必须让这位从无信息来往的“听众”明白访问底特律报纸对我的重要意义。

  我相信她从我那不熟练的口语中已经知道我的处境和急切心情,因为她非常耐心地听我讲话,并问了一些问题。然后她表示,会尽快将我访问的请求转达给鲍勃,让我明天上午一早上班时再打这个电话。

  二、 古老城市的两家大报

  2001年8月17日上午8时30分,我打通了鲍勃•萨瑟兰副总裁的电话。秘书玛里琳一听是我,立刻将电话转给他。副总裁在电话里对我来访表示热烈欢迎,说他上午将其他事务暂搁一边,等候我来访,并告诉我汽车行驶路线,祝我一路顺利。

  经过一番折腾,这次我比后来听到《纽约时报》总裁愿意接受采访还要激动。我在电话里大声说:“Many many thanks! I’ll be your office as soon as possible.”(非常非常感谢!我会以最快速度到达您的办公室。)

  细雨霏霏,我开着那辆挂着纽约车牌的红色丰田Camry小轿车疾驶在通往底特律的公路上。进入市区后找到拉斐特大街(Lafayette Boulevard)。这种以法国人的名字命名的街道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大城市并不鲜见,如纽约的曼哈顿和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市,都在市中心繁华地段有此路名。到达拉斐特西615号时正好上午9:30,竟发现底特律报业公司和《底特律新闻》在同一幢大楼办公!玛里琳秘书是位热情的中年妇女,她接到我从车内打给她的电话后,赶下楼来指挥我从另一个街道将车开进公司的室内停车场,又将我送进萨瑟兰先生的办公室,又转身拿了一瓶矿泉水给我。

  萨瑟兰老朋友似的和我亲切握手。他是底特律报业公司(Detroit Newspapers Agency)分管发行的副总裁,但穿着随便——是我在美国访问中所见到的唯一未佩领带而只穿短袖T恤的报业老总。他的面部表情也给人一种幽默感,所以我们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我将自己的情况尽量多地告诉他,并老实承认自己对底特律市及当地新闻界情况知之甚少,底特律报业公司也是头一回听说。

  这样做的效果很好,他耐心地向我讲了底特律报业的发展脉络,并拿出一本新出版的该市建市300周年的纪念材料《底特律300年纪念手册》(The Detroit Almanac—300 years of life in the Motor City)供我参考。这本书是《底特律自由报》编印的。

  底特律和美国其他工业城市一样,报业起步很早,且先后出现过许多报纸。该市的第一份报纸《密歇根文抄》(The Michigan Essay)诞生于1809年,但只出了一期就停刊了。此后先后有《密歇根先驱报》(Michigan Herald, 1825)、《底特律论坛邮报》(Detroit Tribune Post, 1829)、《底特律时报》(The Detroit Times,1842)、《底特律日报》(The Detroit Daily, 1842)、《底特律每日新闻》(Daily News, 1845)、《人民自由报》(People’s Free Press, 1860)等报纸问世,但如今都销声匿迹了,其中《底特律时报》是三起三落,命运多桀。该报创刊没几年就停刊了,1883年复刊,但毁于1885年的一场大火;1900年再度复刊,很快成为底特律的一份重要报纸,到1951年发行量达到顶峰的438757万份,但随后又走下坡路,1960年被《底特律新闻》收购,从此一蹶不振。《底特律新闻》买它的目的似乎就为了灭它。

  目前底特律存在的日报主要有两家,都是诞生于19世纪的老牌报纸,实力相当。两家报纸长期并存,竞争激烈,上演了美国新闻史上极富代表意义的报业厮杀战。

  一家是《底特律自由报》(Detroit free Press),由谢尔顿•麦克奈特(Sheldon McKnight)创刊于1831年5月5日。该报起初是一份4页的周报,1835年改为日报,是美国早期较著名的日报之一。1881年,该报出版伦敦版和英格兰版,在伦敦和英格兰每周的销量达9,000份。该报1895年雇佣著名诗人埃德加•格斯特(Edgar Guest),其大众化诗歌每日发表在该报长达30年之久,全国有300多家报纸转载过他的作品。后来该报几经易手,于1940年被约翰•S•奈特(John S. Knight)领导的报团收购,成为奈特报团的成员。不久,奈特报团与里德报团合并,组成美国历史上最大报团之一的奈特—里德报团。该报团2000年拥有的报纸总发行量在全国排行第二,报业收入排行第三,集团总收入排行第六。1967年,《底特律自由报》第一次获得普利策奖,后来势头很猛,成为底特律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另一家就是笔者前面提到的《底特律新闻》,由詹姆斯•斯克里普斯(James Scripps)创办于1873年8月23日。当时报纸的名称是《底特律晚新闻》(Detroit Evening News),于1905年改为《底特律新闻》,但其晚报的性质未变。第二年斯克里普斯去世,报纸由其女婿继承,并一直控制在这个家族手上,直到上世纪80年代。该报在历史上较为风光的事情之一,是于1920年创办了广播电台。世界上公认最早的商业电台是由美国著名电器发明公司威斯汀豪斯公司(Westinghouse Co.)创办的。该公司于1920年获得第一个全商业性的标准广播执照,其KDKA电台于当年11月2日开始运营,播出了哈丁与考克斯竞选总统的结果,当时有数千人收听了这长达18个小时的节目。但美国新闻界认为KDKA并非第一个播出新闻的电台,有一个电台比它播出新闻的时间还早,那就是《底特律新闻》创办的WWJ-AM广播电台。这座实验电台就设在《底特律新闻》报社大厦,于1920年8月20日开始播音,8月31日就播出了本市所在州密歇根州的选举结果。此后,该电台每天用部分时间播出音乐、访谈和新闻。因此,论世界第一家新闻电台,当推《底特律新闻》的电台。这家电台于1921年10月领取了全商业性营业执照。尽管如此,《底特律新闻》在20世纪上半叶还不是早它42年问世的老大哥《底特律自由报》的竞争对手。《底特律新闻》的崛起是在1960年收购《底特律时报》之后,它在发行、广告等各方面很快逼近《底特律自由报》。1986年,该报被斯克里普斯的曾外孙彼德•B•克拉克(Peter B. Clark)以7.17亿美元的高价卖给了甘尼特公司。从此,底特律两家大报统统落入报团“魔掌”。

  三、 惨烈竞争导致JOA合作

  在听萨瑟兰先生介绍情况时,我暗想:如果当初只和《底特律新闻》联系上并获准访问该报,未必能听到如此客观和全面的介绍,毕竟底特律报业公司是两大报团合作的产物,掌管着底特律两大报纸的经营大权。

  萨瑟兰先生继续说,“自《底特律新闻》1960年收购《底特律时报》后,底特律这两大报纸就进行了长达30年的竞争,这在美国是罕见的。美国除纽约、芝加哥、洛杉矶等特大城市外,绝大部分城市都实现了一城一个主要报纸,即所谓‘一城一报’。其实底特律这两家报纸也有很大互补性,如《底特律自由报》是日报,而《底特律新闻》是晚报;前者没有星期天刊,而后者有星期天刊——你刚才问为何《底特律新闻》星期天刊的发行量是平日刊发行量的3倍,就因为两大日报只有一份星期天刊。

  “但竞争越来越激烈,特别是当两报分别属于全国最大和第二大报业集团后,更加势不两立。应当承认,两报的竞争也给双方带来了活力,有段时间双方的发行量都有较大幅度上升(他的这段话使我想起深圳两大日报《深圳特区报》和《深圳商报》之间的竞争)。1989年两报合作之前,《底特律自由报》与《底特律新闻》平日刊的发行量分别约为64万份和53万份,列美国日报发行量第9和第12位(排名均超过2001年列第10的《纽约邮报》——笔者)。但这一繁荣是以双方加大成本和发行、广告的低价倾销为代价的,过高的发行量已经不能为报纸带来任何额外收益,反倒增加了亏损。由于有两大报团作坚强后盾,任何一方都不甘心认输,竞争态势无法缓解。”

  就在我写这段文字时,我从网上突然发现最近一份发行量统计将这两家报纸合并成一家报纸计算,我以为两报合二为一了。于是,我再次向甘尼特公司报业副总裁福斯特女士核实。她于2002年7月4日美国国庆日发来E-mail证实,“两家报纸为争夺广告和发行量,当时处于不可思议的激烈竞争中。到后来,竞争导致的后果是双方都吃亏,而且当地难以继续支撑两家报纸。后来虽然实行了JOA,但两报并未合并。”

  当时查阅萨瑟兰送给我的《底特律300年纪念手册》,发现上面对两报的竞争也有寥寥数语的描述,称“每次重要的发行大战,均由《底特律新闻》挑起”(But the News continued to lead the all-important circulation war)。这本由《底特律自由报》编印的百科全书类的资料书,在介绍两家报纸时也明显详略不均:《自由报》的篇幅大约是《新闻》篇幅的5倍。

  萨瑟兰接着说:“两大报团意识到问题严重,遂开始协商,共同向联邦法院提出申请,将报纸经营部门合并运作,成立属于两大报团共同资产的报业公司来负责这一运作。这类合作与现行的反垄断法有些冲突,所以必须得到联邦法院的授权。这种合作形式就是所谓JOA(“合作经营协议”的英文缩写,本书在甘尼特公司那一章已经解释过,这里不再赘述——笔者)。这一合作从1989年11月起实施,底特律报业公司也于此前正式挂牌。从此,两报的发行、广告、财务、印刷等一切与经营有关的事务统统交由底特律报业公司统一运作,新闻部门仍各自独立,以保持舆论的多元化。在我们公司内部,我们同时销售两家报纸,但将财务分开计算。经营方面所得利润,由两家报纸,实际是由两家报团平均分配。”

  福斯特女士在信中也回忆说:“司法部当时仔细考虑了底特律两报的实际情况,认为JOA是为底特律社区维持两种‘声音’的最好办法,于是两报同意按JOA方式运作,而回避宪法第一修正案有关条款。这样,在JOA条件下,两家报纸被允许将某些功能合并管理以期重新获得利润,以保持底特律继续有两家言论独立的报纸存在。”

  萨瑟兰又说:“实施JOA合作的报纸在美国还有很多家,如辛辛那提、新墨西哥、西弗吉尼亚、亚里桑那、宾夕法尼亚等州的一些报纸,至少有10对。”

  四、JOA由来

  访问底特律报业公司时,我对JOA的情况还不甚了了,后来访问甘尼特公司时,希望将JOA的来龙去脉彻底弄清,虽然福斯特女士给了不少帮助,但未完全明白。回国前我再次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终于从History of the Media In the United States一书中找到了答案:

  原来,美国早在1970年就通过了一个可豁免于反垄断法的《报纸保护法》(Newspaper Preservation Act)。这条旨在保护同一市场内两家竞争报纸的法律,经过近40年的酝酿,其中最大的障碍是于1890年颁布实施的《谢尔曼反垄断法》(Sherman Antitrust Act)。反垄断法禁止两家公司通过合作而对当地市场的价格、销量产生垄断。但实际上,美国正是在这种反垄断的法律环境中,很多城市的主要报纸逐渐变成一家,形成一城一报局面。一个报纸就意味着一个声音,这又与美国的新闻言论自由相抵触。

  于是,人们呼吁对报纸实行保护,以确保一个市场有两家主要报纸存在。1933年2月14日,美国两大报团在新墨西哥州第一次合作。这一天,斯克里普斯—霍华德(Scripps-Howard)所属的《阿尔伯克基论坛报》(Albuquerque Tribune)和托马斯•佩珀德(Thomas Pepperday)所属的《阿尔伯克基日报》(Albuquerque Journal)签订了“合作经营协议”(Joint Operating Agreements, 简称JOA)。该协议同意成立一个共同的公司“阿尔伯克基出版公司”(Albuquerque Publishing Company)来负责两报的经营和印刷事务。两报编辑部共用《阿尔伯克基论坛报》的办公大楼,但划分在不同楼层工作。而出版公司则使用《阿尔伯克基日报》的办公楼,所有发行、广告、印刷事务也在这里处理。

  这一史无前例的合作形式给美国人开了眼界,报界纷纷效仿,此后签订JOA的城市先后有:德克萨斯州的埃尔帕索(El Paso),1936年;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Nashville),1937年;印第安那州的埃文斯维尔(Evansville),1938年;亚利桑那州的图森(Tucson),1940年;奥克拉荷马州的塔尔萨(Tulasa),1941年;田纳西州的查塔努加(Chattanooga),1942年;阿拉巴马州的伯明翰(Birmingham),1950年;印第安那州的韦恩堡(Fort Wayne),1950年;内布拉斯加州的林肯(Lincoln),1950年;犹他州的盐湖城(Salt Lake City),1952年;路易斯安那州的什里夫波特(Shreveport),1953年;田纳西州的诺克斯维尔(Knoxville),1957年;西弗吉尼亚州的查尔斯顿(Charleston),1958年;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St. Louis),1959年;宾夕法尼亚州的匹茨堡(Pittsburgh),1961年;夏威夷州的檀香山(Honolulu),1962年;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San Francisco),1965年;俄亥俄州的哥伦布(Columbus),1965年;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Miami),1966年;等等。这些城市大多数都是各州的首府或当地主要城市。

  但就在各报争相实施JOA时,不幸大热倒灶,美国司法界出面干涉了。1969年,美国司法部起诉位于亚利桑那州的图森市两家报纸的JOA违反《谢尔曼垄断法》。这两家报纸分别是《公民出版报》(Citizen Publishing)和《合众国报》(United States),于1940年签订JOA。结果司法部的起诉得到联邦最高法院认可,裁决两报违反了垄断法。这一裁决引起美国全国报界的强烈反对,几乎所有报业集团都请求国会制订可以豁免垄断法的报纸保护条例。而此前,已有15名参议员提出制订《濒危报纸法》(Failing Newspaper Act)的立法建议,但此建议在司法部的反对下未予提交通过。

  这时,17个州的参议员坚决反对司法部的做法,再次联名提请国会讨论JOA问题。这17个州都先后实施了JOA,效果良好。最后,在分别进行了3个系列听证会后,国会终于在1970年通过了《报纸保护法》。国会通过的理由是:此项法律“保护了美国各地竞争中的报纸的新闻和评论的独立性,有利于公众利益”。【1】

  这项法律给了报纸有限度的反垄断法豁免。它同意在JOA条件下,两报可以制订统一的价格、统一分配市场以及将利润合并管理等。但该法律要求,各报业公司在采纳该法律时必须得到司法部的批准。一旦批准,JOA的有效期限可以在20年至100年,在此期限内,双方利润的分成比例可以由各50%到10%对90%不等。法律通过后,经司法部批准,又有一些城市出现JOA合作伙伴,它们是:阿拉斯加州的安克雷奇(Anchorage),1974年;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Cincinnati),1979年;华盛顿州的西雅图(Seattle),1982年;密歇根州的底特律(Detroit),1988年;内华达州的拉斯维加斯(Las Vegas),1990年;宾夕法尼亚州的约克(York),1990年。

  这项法律也引起报界一些非议,尤其是那些郊区和社区报纸。这些报纸认为该法律保护了城市里竞争的两大报纸,但侵害了小报的利益,使小报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这也是适用法律时必须由司法部批准的理由之一。

  不过,这项法律并未使各地竞争中的报纸都得到成功的保护。有些JOA中途停止了,更多的是两家报纸中的一家因故停刊。其中寿命最短的是阿拉斯加州的安克雷奇市的两家报纸,只维持5年就宣告终止合作。在其之后,先后终止合约或合作伙伴中一方自动消亡的城市有:俄亥俄州的哥伦布,1985年;宾夕法尼亚州的富兰克林石油城(Franklin-Oil City),1985年;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1986年;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1988年;路易斯安那州的什里夫波特,1991年;田纳西州的诺克斯维尔,1991年;俄克拉荷马州的塔尔萨,1992年;宾夕法尼亚州的匹茨堡,1993年。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双方盈利能力减弱、员工罢工、一方对另一方的收购以及合约期满未再更新。

  该项法律于1987年修订,对JOA覆盖的内容适当放宽,以适应报业在技术更新方面新的需求,同时也对编辑部的合作开了一些口子。例如我此次访问底特律两报,就发现它们已经开始共同编辑星期天刊。

  五、 经历20世纪最后一次报业大罢工

  据萨瑟兰介绍,两家报纸合并经营后,效益大为改观,但发行量有所下降,降幅略高于全国报纸普遍下降的幅度。但有一点萨瑟兰未予透露,就是两报数年前发生了一件惊动全国新闻界的大事。

  我是在后来查阅《纽约时报》时了解到这一情况的,后来我访问甘尼特公司时曾就此情况问及两位报业副总裁,但未获令人满意的回答,只说与JOA无关。这里不妨采用《纽约时报》的说法。

  《纽约时报》2000年7月17日以《在底特律,利润上扬但读者离去》为题的报道大意为:

  7月13日,底特律车流如常,但有很多大卡车在经过底特律报业印刷厂的马路前时,都鸣号致意,还有一些小汽车的司机也加入鸣号队伍。这些司机们采取了一种非常平和的方式来纪念5年前的那场大罢工。这场被称为“20世纪最后一次报业大罢工”的运动,仍阴魂不散,缠绕着两报员工,但未对城市发展造成任何影响。

  1995年7月13日,在当地两报高层不顾工会的反对而统一实施一种新报酬体系一周后,爆发了这场报业工人大罢工,有2000工人卷入,包括印刷工人和记者。工人们烧毁运报卡车,维持秩序的纠察队被汽车撞倒,多人受伤,罢工工人和一些坚持工作的工人发生争吵,一切都是乱哄哄的。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两报只好共用一个报头联合出报(即两报合为一报,这与当初JOA的原则是背离的,但也是无奈之举——笔者)。但到1995年底,两报还是分开印刷,尽管人工的大量减少使印刷非常困难,尽管广告商和读者都竭力回避这两家报纸。罢工持续了19个月,直到工会同意复工。复工后,广告商也开始回流,但工会和报业公司间未签订协议。

  后来参与罢工的人陆续回来上班,截至目前,两报编辑部和印刷厂的回流员工共计1478人,比罢工前少了766人。由甘尼特公司派出的底特律报业公司总裁佛兰克.J.维加(Frank J. Vega)在接受采访时说,当时工人罢工的理由并不充足。现在人虽然少了,但效率提高了,员工组成也更加多元化,少数民族的人比过去多了。

  矛盾的各方面都承认,甘尼特公司和奈特—里德报团在此次罢工中损失了1亿多美元。这两大集团于1989年按JOA方式组建了底特律报业公司。虽然损失很大,但从1996年起,两报的获利状况开始好转。有关财务分析报告表明,底特律报业公司1999年的利润接近7,000万美元,超过1994年的水平。去年(指1999年——笔者)报业公司实现广告收入近3.5亿美元,比1996年多8,000万美元,分析家说。

  然而,两报因罢工事件而导致的发行量大跌情况没有明显好转。1994年,隶属甘尼特公司的《底特律新闻》一篇揭露州政府财务管理混乱的报道获得普利策奖,当年该报的有价发行量为35.9万份,但如今为23.7万份。隶属奈特—里德报团的《底特律自由报》1994年的有价发行量为55.1万份,在全国排名第9, 但如今的发行量只有36.1万份,排名跌至全国第22名。

  在问及今后5年两报是否会继续生存下去时,维加充满信心地表示一定会生存下去。“不过,我们现在需要一个协议,工会也需要一个协议,但仍有一个困难的过程。他们想让时钟倒转,这不可能。”维加说。维加先生上周建议双方举行一次非正式的协商。

  问题是比较复杂的,各种工会考虑的重点各不相同。报业公会反对新分配方案中向管理层倾斜的条款,发行员工则为是否将二级签约者数量列入分配因素而争执不休,卡车司机和一线发行员工则更关注工作能否得到保障。

  员工数量的减少是明显的。1995年,报业公司有365名全日制工人和300名钟点工人,现在这个数字减到165人和80人。1995年,底特律报业公会在两报的成员有600名,他们是记者、摄影记者、文字编辑和门卫。但现在只有235名。

  有人批评当时任《底特律新闻》发行人兼总编辑的罗伯特•贾尔斯(Robert Giles),说《底特律新闻》对罢工事件的报道有歪曲之嫌。但贾尔斯认为该报的报道是公正的,有些事实的遗漏是因为工会的发言人未向记者说明真相。贾尔斯曾收到美国报纸总编辑协会负责人的一封信,对他表示支持,称他是充满活力并有道德感的新闻工作者。

  贾尔斯认为,底特律报业公司有能力实施现代化的报业管理。从今往后,这种管理将成为使两家报纸良好生存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底特律新闻》的郊区记者迈克尔(Michael)则认为罢工是失败的,自己被愚弄了。这位53岁的记者说:“我不知道一切事情是否可以原谅,编辑和记者有时的立场不同,但我们毕竟是专业人员,我们必须互相合作。”【2】

  ……

  上述报道清楚表明,底特律报界发生过的那场大罢工,对两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情况似乎在好转中,据美国ABC(报刊发行量稽核局)最新统计数据,2001年9月至2002年3月《底特律自由报》和《底特律新闻》的平均发行量为▉份和▉份。《底特律新闻》星期天刊的发行量仍高达▉份,居全国▉ 。

  六、“合作”下的两报

  在访问底特律报业公司之前,我从未听说过“JOA”。萨瑟兰这么一介绍,倒引起我很大兴趣,如果这是一个成功的办法,对中国某些竞争异常激烈的报纸不是个很好的参考吗?所以我多问了一些公司具体运作情况,如萨瑟兰分管的发行。

  他说:“报业公司的发行部门有700名员工,负责两报的发行,但有些发行工作我们委托给其他公司做。《底特律自由报》是晨报,《底特律新闻》是晚报,属于不同的市场,但很多读者同时订阅这两份报纸,因为两报的编辑方针不同,内容也有很大区别。这种选择性就是通过JOA让两报共存的好处。如果其中一家关闭,受损失最大的是读者。这两份报纸合作编辑星期天刊,其发行量大于两报平日刊的总和。

  “我们的发行员工分为五大类,他们分别负责和实施住户投递、零售、读者服务、技术支持和市场推广五方面的工作,其中的读者服务部大量聘用钟点员工。就两报而言,《底特律自由报》的零售和住户投递分别占该报总发行的33%和67%,《底特律新闻》的零售和住户投递则分别占45%和55%。在发行中,我们对两报都尽最大努力争取扩大销量,不会厚此薄彼,因为公司的年收入是以两报共同的收入为依据的,任何一方的损失就是公司的损失。在广告方面也是这样。

  “由于两份报纸的出版时间不同,我们的印刷厂可以充分发挥所有机器的作用,以最快速度印刷两报。我们从晚上9点起就开始印刷《自由报》,按先副刊、后新闻的顺序,要求次日凌晨3点钟印完,因此《自由报》的截稿时间为晚上9点整。有时该报出版增刊,印刷时间会稍稍延长。早晨6点前完成住户投递工作。《新闻》的印刷时间从上午11点开始,也是先副刊、后新闻的顺序,以便给新闻版留出抢最后新闻的时间,中午12:30印刷完毕,下午5点以前投递到户。有一点你可能会感到奇怪,两报的零售版都在上午同时上街。也就是说,《新闻》的零售报纸和次日《自由报》的零售报纸一起发行。两报内容上的较大差异,使得这样做不会导致《新闻》的滞销,而投递效率大大提高了,投递成本大大降低了,这是我们长期摸索出的经验。

  “我们的发行局限于密歇根州。从最近的情况看,两报平日刊的发行量在增加,而星期六和星期天刊的发行量在减少,减少的原因在于零售量有所减少。零售减少的根源可能是经济不太景气,导致商店顾客减少。不过,今年住户投递的数量增加很快,目前正处于多年来的强势。但广告额有所下降。”

  萨瑟兰提到他到过中国的北京和内蒙古,学过几句中国话,但现在只会说一句“你好!”

  接着,他陪我参观《底特律新闻》编辑部和报业公司的发行部。

  编辑部在大厦的二楼,也是一大片开放式办公室。办公室的过道上挂着一个巨大的横幅,上面是白底黑字的报纸名称“The Detroit News”几个大字,下面还有一行黑底白字的小字:“Read it. Understand it. Use it.”意思是“读它,理解它,使用它”,但其中每个“it”都用鲜红的大字予以突出。

  萨瑟兰知道我当时的头衔是深圳特区报业集团助理总编辑兼经济部主任,所以特别领我到《底特律新闻》的经济新闻部看了看,见到该部主编唐纳德•W•诺斯(Donald W. Nauss)先生。诺斯听说我是报社经济部主任,很高兴地与我交谈,还问这问那。我向他介绍了中国报社经济部的一些情况及运作方式,并说经济部在中国的日报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以我所在的经济部为例,就是《深圳特区报》编辑部当时最大的部门,工作量也很大,一正两副主任常常忙得不可开交。

  诺斯很有兴趣地听着,并表示理解,他说他领导的经济部也是一个很大的部门。他手下没有副主编,但有2名助理主编。由于底特律是以汽车为主的工业城,所以经济部的汽车工业报道份量很重,人员配备也较充足,如在我下面专门配备1名汽车主编,设有3名汽车记者和1名汽车专栏作家。其他的记者分别有电子商务记者、密歇根经济记者、个人理财记者、零售商记者、体育经济记者(这个头衔我在美国还头一次听说)、航天技术记者、劳务市场记者等,还有1名经济社论助理,职责是为社论部撰写经济类社论时提供帮助。与我所在的经济部不同的是,诺斯的经济部不管科技方面的报道,该报另设一个科学部,将环境科学、自然科学等包括了进去。据诺斯自己介绍,他是经济学硕士出身,在《底特律新闻》已干了近20年。

  我边看边拍一些照片。后来胶卷用完了,我准备回到大厦的地下车库从我汽车上取备用胶卷。但好心的萨瑟兰说不必了,领我下楼找手下人取来了一个富士胶卷。

  参观完《底特律新闻》编辑部,萨瑟兰副总裁领我去看底特律报业公司的发行部。我们来到该部的读者服务部,这里的大约四五十名员工正在各自的电脑前,坐在两侧有扶手的靠背转椅上工作。员工们看上去都是30岁以上的中年妇女。若按萨瑟兰先前介绍,她们中的大多数是Part time,即钟点员工或临时工。一位妇女停下手中的活告诉我,她和在座的其他姐妹的职责是接听读者投诉电话并向有关发行部门反馈,同时通过电话帮助读者订阅报纸,包括《底特律自由报》和《底特律新闻》。我和她谈话时,其他员工都向我报以友善的微笑。在我对着她们拍了几张照片后,有一位员工干脆站起来邀请我坐到她的椅子上,双手置于电脑键盘上,摆出工作的姿态与大家合影留念。

  可惜《底特律自由报》在另一个地方,没有时间再去联系。我对底特律报业知识的缺乏,导致我当初只知道《底特律新闻》而不知道《底特律自由报》,其实后者比前者在美国更有名气,实力也更强。想到这里,我对《底特律新闻》高层对我的态度不禁来气,同时也感激萨瑟兰副总裁给了我这个机会。

  七、迟到的邀请

  离开底特律报业公司回到汽车上,我没有立即开车,而是翻阅了萨瑟兰向我提供的底特律两家报纸前一天的内容,以加深对两报的印象。由于当天的晚报还没出来,所以我要的是16日的《底特律新闻》,为便于对照,同时要了16日的《底特律自由报》。

  《底特律自由报》的头版很花哨,前一天(2001年8月16日)的图片多达8幅,但略显零乱,不像《今日美国》那样有冲击力。当天该报有68页,售价35美分(本地6个市镇以外售价50美分),共7叠:A叠是新闻,共16页,其中第二页为“今日高科技”版;B叠是本地新闻,共8页;C叠是市场版,共10页;D叠是“汽车城”,共10页,其中头版有大半版的大幅汽车修理图片,含大量汽车分类广告;E叠是“生活之路”,包括娱乐、影视、卡通画、天气等内容,共6页;F叠是经济,共8页;G叠是体育,共10页。

  《底特律新闻》的头版与《底特律自由报》有异曲同工之处,有一幅和汽车有关的新闻图片,其他图片也较多且文章分割零碎,在上半版就可看到4幅图片和3篇新闻的标题,新闻的内容较为煽情,头条是《印第安人被踢致死》,其他两条分别为《药店老板稀释药品被起诉》和《17岁少年司机肇祸获3项谋杀指控》。这个内容倒有点像中国的一些晚报,即比较关注当地的社会新闻,与当日《底特律自由报》头版的内容无一相同。

  2001年8月16日的《底特律新闻》售价也是35美分(本地6市镇以外地区50美分),当天共64页,分6叠:A叠是新闻,共14页;B叠是经济,共8页;C叠是分类广告,共10页;D叠是“都市”,包括本市、本州新闻及娱乐活动,共14页;E叠是副刊,共8页;F叠是体育,共10页。

  《底特律自由报》每周仅出5天,周末与《底特律新闻》合编。两报合编的星期六刊为76页,星期天刊(2001年8月12日)为144页,售价1.50美元(住户投递2.00美元),共有14叠。有趣的是,星期天刊虽然由两家合作出版,但在版面上仍分别显示各自承担的内容。例如,A、B、C、D分别是新闻、都市、经济、体育,报眉上标明《底特律新闻》字样,表明是《新闻》运作,而后面的大多数板块则标明《底特律自由报》,以示区别。其中E叠头版是大幅图片引导下的重头文章:《用美元制成的唇膏》,文中称美国妇女每年花费34亿美元用来追求合适的唇色。其他板块还包括旅游、娱乐、房地产、生活之路等副刊。这种两家报纸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的现象,为我在美国所仅见。

  浏览一遍3份报纸,一看时间不早了,当晚得赶到加拿大多伦多市与尼亚拉加市中间的哈密尔顿市入住,还有几百公里的路要跑。经过连续一周的紧张工作,我想歇一阵,所以关了手机,到旅馆也不再上网,暂时与外界隔绝。

  谁知几天后上网查看信箱,竟有2封来自《底特律新闻》凯伦女士的邮件,上面给了我电话,希望我立刻与某某联系,该报老总已同意接受我采访。两封信都是同一内容,口气一封比一封急。再看手机,也记录曾有来电。而我此刻已经到达加拿大美丽的蒙特利尔市,欣赏着这充满法国情调的名城风光。

  我当然不可能再返回去,前面的《波士顿环球报》还等着我呢。但我回了一封感谢信,表示希望今后有机会再去访问。

  

转自搜狐

我来说两句发短信息
相关连接




新闻自写短信
赶快把这条新闻浓缩成一条短信,发给你想发的人吧!
短信内容:
对方手机: [最多2个] (半角逗号分隔;0.20元/条)
署  名:
手  机: 密  码:

  

请发表您的看法
用  户: 匿名发出: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留  言: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新闻搜索
关键字:


搜狐短信推荐
· 美少女帅哥哥激情互动
· 体验新时代的绝对摇滚
· 迪士尼卡通炫暴你手机
· 桃花岛烛光红酒惹人醉

分类广告
·4万元入读多伦多大学
·留学英国特快
· 澳洲留学成功再收费
·荷兰西班牙留学热招
·出国留学新方向泰国
·◆留学移民信息库◆
·专业加拿大投资移民
·热点推荐免费上学
·英国留学精品首选
·热点留学天堂加拿大
·颈总动脉注射治癫痫
·治愈牛皮癣白癜风
·征服人间顽疾糖尿病

搜狐商城
·央视热播大染坊
·韩剧美丽的日子
·83版<射雕>3折




-- 给编辑写信

ChinaRen - 繁体版 - 搜狐招聘 - 网站登录 - 帮助中心 - 设置首页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搜狐新闻中心24小时值班电话:010-65102160 转6288;客户服务热线:87710088
Copyright © 2003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