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不禁质疑,这种行为与那些违纪分子在考场上舞弊、找“枪手”、欺骗校方又有何区别?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被滥用、扭曲的“市场化”正有蔓延之势。 市场化是一种趋势,在现实生活中也确实为我们解决了不少问题。但是,近日笔者在某高校一研究生楼前看到的一则广告却无形中抖出了两个尴尬的“文化黑市”,让人惟恐“市场化”在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丧失理性,被人们无限制地泛用、滥用。广告说:“本人有一题为某某的论文被某期刊选用,但因版面费用问题,现面向全体研究生同人诚征第一作者,价格面议”,再看其下挂着的数串电话号码,还果真被撕走了不少。 显而易见,这里面发人深思的是两笔不太寻常的交易:其一,是出版界“卖版面”给真实作者发文章,且要价不菲;其二,是真实作者“卖文章”给“第一作者”抢风头,而“第一作者”显然是假冒。这两笔交易成与不成尚且不论,交易各方的需求作为其市场形成的直接原因却不容忽视。首先,面对越来越多的投稿者和有限的报刊容量,学术版面因供不应求而标价出卖,标志着出版界和创作者之间的关系已逐渐变化:一方面出版界在把好稿件质量关的同时以“经济利益”为第二原则,试图为个人和刊物共同发展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一方面创作者迫于种种学术压力,不得不量体裁衣,购买版面,用物质投资换学术成果和精神成就,并就此形成了“卖版面”市嘲和谐”的供需两方。其次,部分真实作者面对高额版面费力不从心,少数有钱阶层又正想出钱买文、坐享其成,两者一拍即合、取长补短、各取所需,使“买文章”市场应运而生。 诚然,需求决定市尝供需关系决定价格。这种看似“双赢”的交易动机正是这两个“黑市”之所以形成的直接原因。但是,本着对自己、对学术、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我们是否能够如此宽容地对待这种现象呢?答案应当是否定的。毕竟,各大报刊至今仍希望在人们心中保留相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收版面费总不是件光彩的事。且换个角度,将这种付费论文与国家法律明令禁止的“有偿新闻”类比,不知能不能称它作“有偿论文”,又不知该如何定位其“合法性”。同时,学术作品有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故无论如何也不该简单地与一般商品相提并论,随便被甩入任人叫卖的尴尬境地。更何况学术作品对一些特殊群体还有些功利价值:研究生靠它毕业、拿学位,高校教师靠它评职称、拿奖金,文章不论大小,负荷都是极其深重,哪能当街叫卖。如前所述,那些急欲应征的研究生“第一作者”们便很可能是在打算利用这种“投资”以取得学术成果,并间接为获取学位打基矗于是,笔者不禁质疑,这种行为与那些违纪分子在考场上舞弊、找“枪手”、欺骗校方又有何区别? 如此看来,“诚征第一作者”便是最大的不“诚”了。“卖版面”的个别刊物唯利是图,失掉了自身的公信力和版面权威;“卖文章”的物质贫困生出让成果,降格了自己的治学态度,失掉了自身的学术尊严;“买文章”的知识贫困生不劳而获、借孔方兄将别人的学术成果和荣誉安在自己头上,更是输掉了自身宝贵的诚信。大而化之,除了当事人在自欺之外,广大读者、神圣的学术考评制度和其他不卖版面的刊物、不卖文章、不买文章的真实作者也都同时受了骗。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被滥用、扭曲的“市场化”正有蔓延之势,并不断“欺骗”着我们的学术诚信。它使得我们中的一部分人将自身信用无情地抛到了商业利益和功利价值之后,还进而威胁到整个社会的信用价值,这无疑是大家都不愿看到的。 因此,面对无处不在的市场化浪潮,笔者由衷希望,学术交往还是单纯一些好。(作者:解丹琪)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