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第一所民办高校树人大学办学纪实
本报记者 叶辉
编者按 办教育是需要钱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市场呼唤资本介入,民办学校应运而生,但资本有追逐利润的本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不管逐利的轮子怎样飞转,都不应该遮掩教育强烈的公益色彩。公益与盈利,这似乎是一对永远无法调和的矛盾。浙江的民办高校树人大学,不设投资主体、学校董事会由教育精英组成且董事不出资、坚持“唯才不唯财”的公益性,靠低收费办出了高质量的民办大学,较好地解决了公益与盈利的矛盾。他们19年的有益探索给了我们两个启示:首先,一个出类拔萃的民办高校,必须要有一整套适应市场要求的制度设计,靠制度遏制资本本能的膨胀,让教育的公益功能尽量发挥;其次,政府要在民校公平竞争的前提下扶优扶强,撬动投资和政策的杠杆,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快速发展,但决不能改变学校民办的性质。
一所特殊的民办大学
今年9月1日,《民办教育促进法》将正式实施。随着民办教育事业的不断规范,必将有部分民办高校被淘汰,这越发刺激了民办高校生存与竞争的强烈欲望。高考录取尚未开始,浙江省的民办高校就开始铺天盖地地为招生造势。
但是,浙江省第一所民办高校树人大学却很坦然。记者在对该校深入调查后发现,这是一所有别于其他民办高校的大学:
该校没有出资者,校董事会成员都不是出资人,可这个白手起家的民校办学19年来已拥有资产6亿元,年收入1.2亿元;
绝大多数民办高校盈利性强而公益性弱,而该校却倡导“唯才不唯财”,坚持公益性,收费一直比其他高校低;
民办高校最大的问题是生源不足,该校招生却连年爆满,2001、2002年各招生3000人,报第一志愿的超过5000人,今年招生3500人……
经教育部批准,该校今年升格为本科院校,这是浙江省第一所民办本科大学。
特例之一:投资主体缺失
几乎所有的民办学校都有投资主体,树人大学却没有。
上世纪70年代,“文革”结束,高考恢复,从“读书无用论”噩梦中醒来的人们,来不及抚平身心的创伤就奔向“黑色七月”,许多学子从高考的独木桥上“栽”下……
时为浙江省政协主席的王家扬为这一现状担忧。能否调动社会力量创办民办大学?在他和几位政协领导的倡议下,浙江省第一所民办大学树人学院于1984年诞生。
学校初创,校舍是租的,经费是捐的,教师是兼的。为了募集资金,王家扬赴港澳游说。当时国门乍开,港澳台胞郁积多年的爱国热情通过捐资助学喷发出来:港商查济民捐资建了6700平方米的教学办公用房;港商王宽诚捐资设立了教育基金;台商王强华、澳商贺田的捐款被用来建设教学楼和图书馆。王家扬更是身体力行,倾其毕生积蓄用于教育。
总不能全靠捐助。该校率先实行按教育成本收费。
树人大学没有固定的投资者,该校的权力机构是董事会,但没有一个董事是出资者;董事会成员全由在杭高校的退位校长、专家担任;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原浙江大学校长、留美博士周春晖教授,此后历任校长都是教育家、科学家。
发达国家的不少高校由社会捐资创办,投资主体缺失,但这类高校由于有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办得非常好。而这样的高校在中国罕见,树大是个特例。
特例之二:财政支持民办高校
所谓民办,顾名思义就是不由政府出钱。可是树大却得到政府财政的长期支持。
7月下旬,记者采访了树大现任校长朱玉教授。谈及此,朱玉非常感慨:“没有省政府的支持,就没有树大的今天。”
政府财政支持民办高校会否改变民办的性质?朱玉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说,树大从创办起,省政府就一直给予财政补助,如1993年该校总收入196万元,其中政府补贴20万元。此后省政府对该校的补助逐年增加,1999年,该校总收入1124万元,政府补贴120万元。
2000年,省政府作出一个重大决策,将船舶学校等4所中专并入树大,原来给4校的投入不变。树大因此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校园面积从100多亩增至500多亩;2002年经费收入猛增到11831万元,其中政府投入达2233万元;学生数从2000人一跃跨过万人大关。
特例之三:以社会效益为主
民办学校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盈利性,《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过程中争论最激烈的也是能否盈利问题,最后公之于众的这部法律也承认可以适当盈利。
但学校又是个公益性很强的机构,企业的盈利性和教育的公益性难以统一。这是民办学校遇到的最大最普遍的问题。
树大却一贯坚持公益性,一切以社会效益为主,这在众多民办高校中又是个特例。
树大为何能坚持公益性?关键是该校董事会成员都不是校产产权的拥有者,不从学校办学收益中获得任何红利,这就保证了学校的全部资金能够用于发展和建设,校领导在人、财、物等办学资源的调配上拥有自主权。
民办学校普遍存在着董事长和校长间的矛盾,董事长要盈利,校长要办学质量,这对矛盾往往无法调和。树大没有投资主体这一特殊性避免了这一矛盾。
该校领导没有追求利润的压力,可以放开手脚追求教育质量。该校把“树人”放在第一位,着力培养当地需要的人才。该校在浙江高校中率先开设国际贸易、工商管理、旅游管理、装潢艺术设计、家政学等专业,这些专业的人才已遍布浙江各地。1988年,浙江向全国招聘外贸人员,该校34人报名,录取26人;1992年,浙江省外办招考外商在杭代理人,考试成绩前5名中,树大毕业生占4名。浙江省外贸企业的骨干中该校毕业生占了很大一部分。
虽然是按教育成本收费,但该校在收费上很能体现公益性,历年收费都比其他民校低。低廉的收费是该校生源不断的主要原因,其公益性使众多学子受益无穷。
民办高校呼唤政府支持
近年来,民办高校后劲不足的弊端日益显现:投入不足,师资力量弱,设施差。据悉,1996年陕西省共有民办高校200余所,到了1999年还剩下62所;浙江原有40所民办专修学院,现只剩31所……
此间专家认为,树大的成功昭示,社会力量捐助,按教育成本收费,政府财政扶持,这是我国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的方向。民办高校要想可持续发展,光靠私人投资不行,私人实力有限;光靠社会捐助不行,中国没有这么多的民间财团;没有政府支持也不行,政府的支持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为此,朱玉呼吁:国家应设立民办高校专项补助经费,给予财政上的资助;建立民办高校奖励基金,对办得好的民办高校给予奖励;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如融资、用地、税收等给予优惠;对支持民办高校的社会捐助实行免税。总之,民办大学是国家给广大考生和青年人指明的一条成才之路,需要政府扶上马送一程。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