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线特刊:《21世纪经济报道》周
时间:11月14日
地点:搜狐直播间
嘉宾:
何华峰:《21世纪经济报道》香港新闻中心负责人
主持人:
康建中:传媒研究学者、《品质》杂志主笔、《期刊中国》作者
困难也让工作过程变得特别刺激
网友:《21世纪经济报道》周一版跟周四版在内容定位上有没有区别?
何华峰说:周一版跟周四版的内容定位是没有区别的。对我来说有时写周一版,有时写周四版,有时两个版都写。版面设置有一些板块像管理版、商业版还是一周一期的。有的是在周一那期报纸出,有的在周四报纸出。但是对财经、IT、金融都是一周出两期的,只是板块上有一点点去比。但是整个报纸的内容我想是没有区别的。
主持人说:其实我经常看到您写的文章,作为一名优秀的财经记者,何先生总是冲在第一线抓新闻的,这种精神也让人很敬佩。我想问的是您在第一线的采访过程当中是否经常遇到一些困难?比如前一段做周正毅事件的时候,何先生是怎么得到第一手资料?有没有困难?是如何克服的?
何华峰说:其实在采访当中遇到困难是太正常了,有时困难也让工作过程变得特别刺激。我说的困难主要是由于你经常会发现没有任何线索,也没有任何人愿意接受你的采访,但是其实坚持是很重要的。
主持人说:这种情况下你怎么打破这种僵局呢?
何华峰说:那就是不断地尝试了,有时我只能记住一句话,就坐尽人事而听天命,尽可能列出有可能知道这个真相的人,然后不停地跟他们联系。当然不停地收到挫折、收到拒绝,还是不停地联系,往往会在最后一刻出现转机的,我也很奇怪,但是确实是这样的。所以这就让整个过程变得经常有一些意外的惊喜。
像我这个礼拜写的题目突然有一个意想不到的人接受了我的采访,我就觉得很开心。我想即使这个工作经常会遇到挑战,但是也会经常给你带来惊喜,我想这也是许多人喜欢做记者的原因吧。
关于周正毅事件的报道,其实很惭愧,发生的时候我正好在新加坡。主要是我们现在的编委郑小伶做的报道,他的报道确实在全国是非常领先的,因为事情一发生以后他就马上进行采访,而且郑小玲的采访能力特别强,我也不知道他怎么老是能够拿到第一手资料。我身边的同事很多人都有各种各样的特长,有时能够跟他们学一学,也是很开心的事情。
主持人说:您的特长是在哪里呢?
何华峰说:作为记者主要是采访能力、写作能力,可能我这个人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跟别人沟通,而且自己也比较努力,能够坚持不懈追求事实的真相,而且努力保持客观、公正,可能这是我的特点吧。
主持人说:《21世纪经济报道》是一份报纸,我们知道报纸的运转周期是比较快的,但是有时候你的采访调查可能时间非常短,就显得不是很充分,有时难免会有遗漏或者是与事实不符的情况,您怎么看待本身采访时间和内容全面深入两难的选择?
何华峰说:首先这个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时间如果充裕调查就会更充分,如果时间比较短调查有时就会有欠缺,而且容易出错。这其实也是涉及到我们报纸在变成一周两刊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我发现这个问题我们报社正在很好地解决。
大概从几个月以前,我们就鼓励写短消息,因为加快报道的频率就要加强时效性,一般有事情发生我们就写一千到一千五的短消息,所以我就想如果调查不够充分就可以以比较短的篇幅来写文章。有的时候确实会出现一种情况有时觉得题目蛮重要的,但是有时会发现你的采访不是很到位,这时我就会告诉自己说,就按照掌握的情况来写,能写多少就写多少。
写完了以后有可能在下一段时期再做跟踪保证,这反而变成我们的优势了,可以连续操作来写问题,我想可能也更符合国际惯例吧。
主持人说:我想也是让新闻更有延展性。
主持人说:您怎么看《21世纪经济报道》由一周一刊改为一周二刊之后,内容质量有所下降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应当怎么解决?
何华峰说:我自己感觉我们已经找到很好的解决方法。以前存在问题是这样的,因为我们文章的篇幅都比较长,把一张报纸变成两张,如果要维持同样篇幅的话,我想里面就可能会有水分,我们也听到了很多批评。有了水分以后读者只要看到有几次水分就觉得报纸的质量下降了。
主持人说:可能跟进新人有关系,要有一段适应的过程。
何华峰说:是有的,我想这个问题基本上已经解决了。我看最近的报纸,一方面新人都已经顶上来了。最近我都刚才新同事能力很强,时时感觉受到威胁,这是一个方面。我想我们现在文章的篇幅比以前要灵活得多,这样让水分减少,而且可以让新闻内容更为多样、更有时效性。我想现在是处在思维惯性的恢复期。
有人觉得我们有水分,没有改过来,我想再过几个月以后我想这种评价就会改变了。
何华峰说:网友:上期成都那边一个记者写的,是关于安利公司的营销模式的调查,你们是不是还要做后续深入的调查?
何华峰说:不好意思,这个问题我还不太清楚,可能要问问成都的记者,或者也可以请他给我来信或者是发E?mail,把他的电话留下,我问了以后告诉你,或者是请成都的记者告诉你也行。因为平时我主要是关于金融这一块。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