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 目:《新闻调查》
制片人:张洁
时 间:2004年2月18日10:00
主持人:欧阳国忠
揭露真相和掩盖真相实际上是一种较量
主持人:美国的《60分钟》有一个报道,为了揭穿一个保险公司内部的欺诈行为,记者在保险公司卧底三年,最后把这个事情揭露出来。作为《新闻调查》有过卧底的经历吗?
张洁:我们在前年还是大前年做过一个传销的节目,我们记者曾经卧底到一个传销组织内部,过程比较短,也就一个星期。投入三年时间做一个深度报道,主要还是跟成本有关,我们试图做这样的节目,通过长时间的追踪调查来获取一些最有利的证据,但是因为涉及到成本投入问题,我们还没有做到这一步。另外我们有播出压力,播出是第一位的,每周得有一个节目来播出。对于长线选题的调查,我们有所考虑,但是时间是一年两年还是三年,得看具体情况。
主持人:《新闻调查》的记者肯定也在采访当中历过险,有过这样的经历,能给我们说说吗?
张洁:我们摄制组出去一般都是五个人,所谓的兵强马壮,要说风险方面,我们没法跟《焦点访谈》的记者比,他们的风险大。他们出去就是一个编导一个摄像,而且经常是孤军深入,加上暗访的形式。而我们一般是阵容比较大,再者我们仅仅靠隐性采访是成就不了一期节目,即使是做舆论监督也必须跟对方面对面交锋,这是我们栏目的特色。这种面对面的接触也使我们的行为不像他们有那么大的风险,但是被威胁甚至被利诱或者经历过跟踪等等,这些也都是家常便饭。
主持人:你曾经经历过这些被威胁的事件?
张洁:早年做节目的时候有过,但是由于那时候做舆论监督的力度没有现在大,我们那个时候遇到的风险比现在要小得多。96年做农村村干部贪污粮食的一个案子,涉及到县乡村的一些黑幕,在拍摄期间经常受到阻挠跟踪。
主持人:《新闻调查》有点像侦探,揭露真相和掩盖真相实际上是一种较量,怎么样才能够把这些对方想掩盖的真相揭露出来。《新闻调查》这些年来积累了哪些技巧?
张洁:做舆论监督肯定是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去和公众利益的角度去监督曝光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我们做这类报道的时候,对方的反弹是比较大的。这个过程可以说是斗智斗勇的过程,我们以前说过,如果把我们当成一个深度节目的话,深度意味着现场的抵达,深度意味着追问的深入,深度意味着证据的确立。这种证据的确立对调查性报道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你能不能通过记者的调查,通过你的取证,这个取证可能包括语言上的证据和实物上的证据,拿到证据来证明他的确是在侵犯公众利益,干些违反法律和法规的事情。在采访上和取证上,我们的确是积累了一些经验。
真正的调查性报道是《新闻调查》的核心竞争力
主持人:你们是最早引入新闻策划这个职位的栏目,策划在《新闻调查》当中到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张洁:《新闻调查》在借鉴思想成就节目这方面我们在央视做得比较靠前,当初创办栏目的时候,我们就借助一些媒介和理论界的精英参与节目的策划。策划在《新闻调查》有三种功能,第一个是选题策划,我们根据某个信息,这个信息也许是平面媒体也许是网络,也许是观众来信来电,根据这个信息看看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调查,把选题的意义以及它的大概脉络走向做一个梳理,成为一个选题,这是选题策划。第二,节目策划,我们曾经搞过策划负责制,比如赛纳比如刘春,他们根据选题带着编导到现场对选题进行初步论证,看看从制作上怎么设置结构,从采访上怎么定位一些问题,调查点、切入点、最后节目的出口是什么。策划负责拿出一个方案提供给编导,编导按照这个方案把节目的精髓反映出来。这样的策划不仅需要你有思想,同时还要求你有较高的电视业务水平,能够把握电视摄录画面包括采访方面整体的构架功能,这样的策划我们称之为节目策划。第三层策划,栏目策划。比如我的工作其实很大一部分就是栏目策划,既包括栏目的定位、理念的调整、大型项目的长远规划,也包括员工的培训、节目和出镜记者的包装推广等等,这是栏目的策划。比如去年我们对《新闻调查》进行了比较大的改革,第一是选题方向,我们提出加强舆论监督,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把调查性报道作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第二是对节目的运作机制进行调整,实施了出镜记者中心制和绩效评估体系。之所以进行这场改革,是因为2003年我们的媒介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深刻变化有两个标志,一个是媒介的市场化,导致了央视对收视率的高度重视,提出了末位淘汰制度,逼着所有的栏目为了生存必须重视收视率。另外最近几年媒介发展非常快,像新闻频道的出现,相关的深度栏目如雨后春笋,媒介市场的竞争空前残酷,甚至在一个部内部都对手如林。我们以前做过主题性调查、事件性调查、纪录性调查、历史揭密调查、一对一的专访调查等等,到了今天你回过头再看,很多当初是你的特色和要件的东西,相关的栏目都有。以前我们可能会为一个政策性的阐述和观点性的东西,做一期节目,现在有了《央视论坛》,而且她又是一个日播节目,这些选题我们无法和她竞争。而新闻性事件性选题包括人物,除《焦点访谈》、《东方时空》之外,现在又增加了《面对面》、《新闻会客厅》、《社会纪录》、《新闻周刊》等等,我说的这些都是在我们评论部一个部门增加的竞争对手。在已经变化的新闻格局面前,哪些选题是我们《新闻调查》最擅长不能被取代的我们称之为核心竞争力的东西,我们通过对七年多创作的梳理,认为真正的调查性报道,记者到现场通过自己的调查去印证事实的真伪,这种调查是其它栏目无法替代的,它应该成为我们《新闻调查》的核心竞争力。
另外我们从专业上、摄录上包括记者提问上,这点我很骄傲,《新闻调查》的提问在新闻节目当中是最好的。这种东西我认为都是我们的优势,我们要把这些优势发挥到极致,在调查节目里面我们这个优势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从去年我们开始提出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根据中央的要求、台里的要求和中心部的要求,强化舆论监督,这个要求和做调查性报道是一致的。去年我们进行了选题的大调整,以前我们做宏观政策分析,去年这些题目我们基本很少做了,我们做的大量来自现场的一线内幕调查,对侵害公众利益行为的调查。应该说这种选题的调整既符合栏目的品质也符合我们对调查记者的要求,凸现新闻的正义和良知。而且这种节目也应该有好的收视率。另外我们去年把人力资源管理引进到栏目当中来,我们搞了一个绩效评估体系,强化多劳多得和优劳优得,质量高的、难度大的我们给高的分值,记者做挑战性越大的节目,只要做成了给他的报酬远远超过常规的选题,从机制上保证舆论监督性节目的生产运作。另外我们还搞了出镜记者中心制,以前是编导负责制,在电视节目操作上西方国家比我们早走了很多年,这也是借鉴美国《60分》的经验。一个记者只要发挥得好,那么这期节目就好,我们走到这一步保证记者的主导作用在节目当中能够发挥得更彻底。这样的话节目也就会更有魅力。
以客观冷静平衡的态度保证新闻的公正
网友:最近一期关于法院院长案子的节目让人气愤难平。
张洁:这期节目是星期一晚上播出的,发生在云南地区一个法院的副院长对一个幼女实施了侵害,逍遥法外将近50天,最近才被拘留。证据确凿,而且公安取证基本明确,而施害者在被抓的当天晚上就被放了,因为他的背景。我们节目调查的就是在这么一个证据非常确凿的事实面前,法院的副院长为什么没有受到及时的法律追究。
主持人:当时接受线索的时候有过疑虑吗?阻力会大吗?
张洁:有过,凡是类似的报道都有一些阻力。但是我想我们采访曝光一个事件,首先我们不是为了炒作一个新闻,这也是《新闻调查》和其它节目有所不同的地方,我们在进行某一项监督或者揭露某个问题的时候,更多是从建设性的角度,我们希望这个问题能够得到解决,而不是从炒作的角度入手。这样我们的记者到了现场以后,我们在取证的时候过程非常严谨,非常细致,做到客观冷静平衡。去年我们做了一个《天灾人祸》的节目,讲当地一个镇在洪灾到来之前有行政过失的行为,预警方面做得不到位,但是这个东西被遮掩了。记者到当地还原当时的情况,他们来到特别偏远的乡村,搭了帐篷自己做饭,拒绝了当地政府的接待,也不去打扰老百姓,在村里面住了八天八夜,就是为了把当初的事实一点一点还原,这样我们拿到的东西就会比较扎实,我们的这种态度即使是被监督者也会有所认同,他们知道我们不会去刻意的歪曲或者放大。这样即使是一些高难度的选题,我们的工作态度也使对方更容易接受我们的采访。
网友:你们栏目进行一些改革,记者的报酬跟报道的难度有关。一般一个节目成本是多少?记者平均能拿多少钱?
张洁:节目成本不一样,我在北京做一个节目成本非常低,有的节目要跨好几个省操作一个节目,这个成本就非常大。一般操作节目的成本在10万以内。收入涉及到隐私,我就不细说了,不太高也不太低。
主持人:有人说你们的节目策划一个月,拍摄一个月,制作一个月。
张洁:我们一般是两个月做一个节目。做一个节目要求前期的论证工作相当深入,对选题的分析、判断、印证到开机拍摄到后期制作,后期一般是半个月,这样能保证节目的质量。对于突发性的事件,我们有另外一套机制,能够在十天或者一个星期做出来,遇到突发性事件,我们也有快速反应的机制。
网友:没有一个新闻制度保障,记者很难有所作为,你们怎么做的?
张洁:在新闻法没有出来之前,我们还是有很多保障的。舆论监督,从中央来说高度重视,特别今年对舆论监督的要求进一步强化,从《焦点访谈》到我们栏目,包括到新闻中心的其它栏目。中央的这种要求和态度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就是我们的保障。另外,舆论监督节目对净化社会环境、为改革发展营造一个比较好的法制环境的能发挥重要作用,但我们在进行舆论监督的时候,还必须有我们自身的一些职业约束,比如说现在我们听说有一些媒体的记者利用舆论监督的名义进行敲诈勒索或者有偿新闻,这样的话就使舆论监督变成不受约束的媒介权力滥用,这是应该警惕的。比如山西繁峙矿难的报道,有的记者由于受贿不报道,而我们节目的播出引发了记者受贿的事实,公布于天下,这样一种自律对我们做舆论监督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另外一个标准,客观、公正、理智、平衡,我们对待一个事件是比较严肃的态度,而不是炒作的态度。这种东西都是我们在做舆论监督的保障,你持这种态度这么一种观念在做舆论监督过程中你才可能处在获胜的位置。
主持人:你们是怎么自律的?有什么规定吗?
张洁:有。在《新闻调查》员工手册里面,我们对各个工种有很多要求,杜绝有偿新闻,不能以权谋私,这些都不用说了,而且中央电视台也公布了对有偿新闻举报的电话。在行业规范里面,对待偷拍我们也是非常慎重的。大家知道现在做舆论监督越来越难,对方越来越会保护自己,比如我们的兄弟栏目《焦点访谈》,现在如果不用隐形采访几乎很难成就一期节目。对于这样的偷拍《新闻调查》做不做?为什么你们的节目里面不太多?我们对偷拍的态度是可用,但是必须慎用。因为偷拍毕竟是隐秘性的行为,我们强调有几个前提,比如说偷拍的主体是正在实施侵害公众利益的行为。第二这种行为通过正常的途径无法拍摄到。第三,偷拍必须经过我们一级领导的认可。对于偷拍,坚决杜绝也不合实际,揭露黑幕拿到证据,往往只有在隐蔽的状态下才能拿到,比如在《探秘传销大本营》这期节目中我们就用了很多偷拍的画面。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