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SARS危机、美伊战争、城市形象建构、健康与灾害传播……
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传播学会(CAC)和国际中华传播学会(CCA)共同主办的“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1月5日-6日在上海天鹅宾馆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据悉。这是中国传播学论坛第三届年会,同时也是中国传播学会(CAC)和国际中华传播学会(CCA)首次合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因而被视为中国传播学研究走向国际化的一个新起点。
因受“非典”影响,原定2003年6月召开的本届论坛,延至2004年1月举行,从而成为“新年第一会”。论坛共收到海内外学者300多篇论文,由来自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100多所高校、科研单位和传媒机构的教师、研究人员及研究生提交。经专家匿名评审后,最终有近百篇论文在论坛正式发表。
这是一次盛大的学术庆典。整个论坛分成21个讨论专场,包括:传播与社会发展、政治与公共传播、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广告与文化传播、娱乐传播、跨文化传播、健康与灾害传播、媒介经营与管理、新闻传播教育等,广泛涵盖了传播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议题。研究者们从传播学的独特视角出发,对当前中国乃至国际社会的诸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例如:去年上半年肆虐华夏大地的SARS危机、日趋严重的“爱滋病”问题、国际化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形象”建构、中国“中西部开发”和“三农”问题、以及去年国际最热点事件——“美伊战争”等2003年度中国媒体和公众的高频率用语和话题,都被纳入了学者们的视野中,几乎是一个传播学版的“2003大盘点”,显示了传播学者们对于现实问题的强烈关注。他们中的许多人走出书斋,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河南农村、黑龙江农村、上海青浦、珠海等地,采用科学方法收集第一手资料,为传媒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长短得失、走势对策,积极而慎重地提出了许多富有洞见的观点与建议。
本届论坛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华传播研究者提供了展示成果、交流思想的平台,以及汇聚能量、联手创新的契机。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李良荣、张骏德副主任分别主持开幕式、闭幕式,复旦大学党委燕爽副书记、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何梓华会长、日本大众传播学会鹤木真会长到会祝贺,中国传播学会张国良会长、国际中华传播学会祝建华会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黄芝晓院长等200多位嘉宾学者出席了论坛。海外华人传播学界的30多位知名专家与会,为中国的传播学界带来了诸多的前沿信息和先进理念。尤其令人感动的是,来自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的梁子微博士候选人,身残志坚,坐着轮椅专程赴会。
中国传播学论坛是中国高校传播学界唯一的全国性、综合性、连续性的学术研讨会。该论坛按照国际一流学术会议的规则运作,实行严格的论文匿名评审制,由此树立起良好的学术声誉。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