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瑞祥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学系新闻专业主任 副教授
内容提要:传播社会学作为交叉性边缘学科,在西方已有30余年的历史。传播学与社会学具有天然的理论可通约性,一方面,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构成了社会学考察社会变迁深层原因的基本要素;另一方面,社会学作为传播学形成的重要基础,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分析传播机制的理论背景。两者的融合既拓展了传播学研究的理论空间,也为社会学注入了新的内容。中国传播社会学发展既是理论创新的结果,也是理论创新的需要。本文通过梳理中外传播社会学发展轨迹,提出其基本研究框架以及在中国的现实意义,以期引起学界的深入探讨。
关键词:传播社会学 发展轨迹 理论创新
传播社会学是以人类的传播现象为研究对象,以人类传播行为与社会建构、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研究范围,采用社会学与传播学的理论、观点与方法,探讨人类传播产生与发展规律及社会作用的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传播社会学作为新兴学科,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西方社会,它是传播学理论创新的结果,也是传播实践提出的现实需要。面对21世纪出现的众多传播难题与困惑,传播社会学有责任也有可能予以积极的理论回应。传播社会学在中国刚刚起步,具有广阔的理论与实践空间,它的发展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研究意义深远。
一、传播社会学的理论奠基
传播社会学创立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具有深厚的理论积淀和实践基础。在传播社会学理论推进的过程中,至少有三方面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是早期社会学家丰富的传播社会学思想;二是新闻社会学教育与研究提供的知识储备;三是发展传播学取得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1,早期社会学家的传播社会学思想
传播社会学研究范式的理论奠基者,是西方特别是美国的一些知名的社会学家。早在19世纪晚期,随着报业在西方的发展,一些学者敏感地意识到大众传媒对社会变革具有重大意义。传播问题开始被纳入社会学家的视野,“每人都将他所发现的这种含义置于他的更博大的社会学说的中心。” 在众多的奠基者中,社会学家杜威、库利和帕克三位学者做出了特别的理论贡献。
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约翰·杜威对传播现象予以了特别关注,他的一个重要思想便是“大众传播是社会变迁的工具”。 1915年他在《民主与教育》一书中写道:“社会不仅是由于传递、传播而得以持续存在,而且还应该说是在传递、传播之中存在着。……人们因共有的事物而生活于一个社会中,传播就是人们达到共同占有事物的手段。”1925年他又在《经验与本质》中提出:“所有事物中,传播是最了不起的……传播的成果应当被共享和参与。”
如果说杜威的传播社会学思想是一种哲理性思辨,那么帕克对传播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则既深刻又具体,他所关注的传播问题主要是:人际网络如何与大众媒体结合?报纸影响民意的程度如何?报纸如何为民意所控制?媒体如何能促进社会变迁? 1925年帕克发表《城市:对开展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建议》一文,把城市研究与传播问题联在了一起,表现出他的传播社会学研究的理论倾向。他提出的一些命题包括:真实的报道对社会局势的影响、谣言的社会后果、报纸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操纵公众的感情、又在多大程度上为公众情感所操纵等。
深受其老师杜威思想影响的库利,最初是研究街道、铁路等物理交通的社会学意义,后转向精神传播研究,逐步形成了他的社会学传播观。他在博士论文《交通的理论》和另一篇《社会变革的进程》中,都深入探讨了传播的意义,认为社会变革的进程主要由社会环境的演化决定,“而现存的传播系统决定着环境的范围……社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互发生影响,因为这种影响正是由传播形成的,所以传播的历史是所有历史的基础。”在库利后期的研究中,他又把传播视为“人类关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手段──即头脑中的所有信号,以及穿越空间传送它们和在时间中保存它们的手段。” 在库利看来,人际互动有如一面镜子,帮助个人自我概念的形成,传播就是“镜中我”形成过程中“唯一”的关键要素,它提供社会化的一种方法,有如结合社会的齿轮。 对传播的关注和研究几乎占据了库利的思想中心,人们认为他是传播研究史上为解释传媒如何改变社会文化和人的行为做出成功尝试的第一人,是传播社会学理论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渊源。
有学者评论到,这些社会学家以他们对社会进步的关怀,把新闻与传播置于人类行为的实证分析层面,客观上打开了新闻学和传播学反思社会的新视角,并把它引向了社会科学研究轨道。从此,西方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理论表述不再仅仅是新闻传播的编史工作和经验化研究,而是延伸到了广阔的社会领域。 显然,上述社会学家都把传播视为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加以研究。他们作为传播社会学的理论奠基者,较早地注意到传播对社会变迁、社会秩序的影响,他们对传播社会效果和社会功能的研究成果,在传播社会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2,新闻社会学教育与研究的知识储备
在传播学确立以前,新闻社会学研究思路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在今天,新闻学与传播学分属两个学科,因传播学的外延比新闻学宽泛,它既涉及非新闻传播也涉及新闻传播,所以,新闻社会学与传播社会学既可以是并置关系,也可以是包容关系。不过从历史上看,新闻社会学应被视为传播社会学的一个逻辑起点。
新闻社会学作为新闻学的一种研究取向,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德国。1895年,德国社会学家科赫在海德堡创办了世界上最早的新闻研究所,社会舆论研究从一开始就是他们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1909年德国社会学会成立,在转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社会学大会上,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就提出:“社会有必要进行最纯粹的科学研究的第一个课题,就是新闻的社会学”。 这是一个很有前瞻性的认识,可以作为新闻社会学诞生的最初标志。它的意义在于作为社会学家的韦伯,最先倡导从社会学视角对新闻传播现象予以理论阐释。
20世纪初期,对新闻社会学的关注在美国有了初步进展,这主要表现在新闻教育方面。被誉为美国新闻教育之父的布莱耶,在推进早期新闻教育发展上做出了突出贡献。1909年,他在设计新闻学四年制本科教育核心课程时,就把新闻社会学列在了其中。该课程大体是讲授新闻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如新闻自由与法律保障、新闻人员行为准则对社会的影响、新闻传媒的所有制形式与经济背景等。 布莱耶的新闻社会学教育思想建构在这样一种理念之上:“没有哪一样职业像新闻那样与社会的平稳发展和民主政治的成功有着更密切的相关性。” 不独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的日本,新闻社会学也已列为大学新闻系的课程。1951年,东京大学新闻研究所研究员小山荣三还出版了《新闻社会学》一书。应该说,早期新闻社会学研究没有更深的理论推进,但这一研究范式的产生,为视野更为广阔的传播社会学的创立提供了知识储备。
3,发展传播学研究的历史贡献
传播学在二战后有了快速发展,其分支领域发展传播学研究也方兴未艾,它的兴起进一步廓清了传播社会学的研究思路。虽然传播与发展都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实践问题,但在20世纪中叶之前,在关于发展的理论视域中,传播因素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1958年,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勒纳出版了《传统社会的消逝——中东的现代化》一书,首次尝试建构传播与现代化理论。虽然该书没有明确提出传播社会学概念,但因它揭示了传播与社会变迁的因果关系,明确指出了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成为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勒纳理论的核心,是以城镇化、教育普及、大众传播发展和人的社会参与四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解释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他特别强调了传播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传播对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性。他指出,现代大众传媒已成为人们开阔眼界的强大工具,通过传播信息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人们会产生追求某种目标的愿望而投入现代化的浪潮。他把转变人的想象力的角色归于大众传媒,将传媒形象地称为国家发展中的奇妙的放大器。
另一位美国学者埃弗里特·M·罗杰斯是发展传播研究的重要开创者,他1962年出版的《创新与发明的推广》一书,到1997年已再版4次。他提出,新思想、新事物的普及、推广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形态,社会变化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创新、发明被推广采纳的过程。他提出的传播与发展模式,强调了大众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社会变化可以从两个层次来分析,一个是个人层次的现代化,即社会成员抛弃传统生活方式而采纳先进的现代生活方式,另一个是社会系统层次的现代化,即国家的发展,指整个社会采纳新发明,使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革社会组织以达到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这两个层次上的现代化,都离不开传播要素,离不开创新、发明的推广普及。罗杰斯把接触大众传媒喻为一种神奇的转换器。
早在1958年,联合国就号召制定一项具体行动计划,以帮助发展中国家逐步建立大众传媒系统,以加速其现代化进程。为此,教科文组织召开了三次会议,分别就亚洲、拉美和非洲地区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1962年底,该组织委托美国斯坦福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施拉姆,对这三次区域性会议的材料进行分析,以揭示大众传媒在促进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作为研究成果,施拉姆于1964年出版了《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一书,全面提出了关于第三世界国家利用大众传播事业促进社会发展的系统理论、发展战略和政策意见。第一次具体而全面地阐述了传播与发展的各项现实问题.把发展传播学研究推进到更富有实践性的新阶段。他认为,有效的信息传播可以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可以加速社会变革的进程,也可以减缓变革中的苦难。传播事业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守望、决策和教育的基本功能,在农业新技术推广、普及卫生知识、扫除文盲和实施正规教育方面可以发挥直接的作用。
发展传播学研究主要针对的是战后不发达国家与大众传播相关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是发达国家为第三世界国家社会发展开出的一剂药方,到后期这一理论没有更大的进展。尽管如此,发展传播学研究和现代化理论还是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它为传播社会学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财富与科学的研究方法,它已被纳入传播社会学的研究框架之中。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