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师曾志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博士 副教授
三、网络对传统学术传播模式的变革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网络对传统学术传播模式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出版机构为中心转移为以作者和用户为中心。作者在网络环境下作为实施出版行为主体已成为现实。前苏联生物学教授巴拉舍夫曾说:“按照我们的意见,杂志不应该仅仅是寄到编辑部的文章的定期出版的汇编,而应该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成为科学界思想的组织中心。它的这个作用,首先表现在紧迫的科学工作的选择方面,同样重要的,也表现在对试图被推翻的科学原理找根据和发表没有充分证明的材料的评论中,以及为维护科学活动的诚实性而进行的斗争中。” 他最后又肯定地说:“杂志不仅应该有自己的名称,而且还应该有自己的面目。” 这种构想在传统学术传播体系中是很难实现的,但在网络学术传播系统中,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研究者通过如Bitnet、Internet等就可以把彼此联系在一起,科学共同体凝聚力更多的不是来源于专业组织和协会,而是来源于电子期刊本身;印本期刊的内聚力是期刊本身,它是相当松散的,而电子期刊的内聚力却是来源于文章内容本身,它引起传统学术传播结构体系的改变。
网络印本期刊数据库与各种纯电子期刊、专题讨论小组等链接形成特有的以研究为主的学术交流体系,不仅为用户提供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信息,而且还可以对有关专题问题在网上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也实现作者与用户、作者与作者、用户与用户以及编辑与作者、用户之间的全面互动,真正实现了期刊传播学术信息、促进学术交流的目的。这是因为网络提高了在传统媒体中不可比拟的信息传递、反馈速度,同时也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然而,它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首先电子公告板、电子讨论小组的组织体系完全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参加人的水平参差不齐,讨论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受到很大的局限,目前还没有挖掘其传播学术信息、促进知识增长的真正潜力。
·正式交流渠道与非正式交流渠道界限的模糊。网络学术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层次、多样性发展态势是传统学术传播模式所无法比拟的。从现有网络学术资源来看,除了有研究者个人、学术研究机构、专业团体以及学会组织、图书馆等网址上提供的各种学术信息外,还有电子公告版、学术讨论小组和论坛、电子学术信息时事通讯、电子会议、电子期刊、各种文献数据库等以及相关的链接资源,超文本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学术资源不仅是文字资源的链接,而且还实现了将文字、图画、声音等视觉和听觉信息链接起来的超媒体特征,将印刷时代各种学术资源进行了重新的整合,在利用现代技术的基础上将非正式与正式学术传播渠道进行融合,消除了地域和时间上的阻隔,使学术资源的划分很难再用是否公开、传播速度、传播范围等进行区分。
·现代无形学院范围的扩大。基于电子邮件服务的电子讨论小组、电子会议、电子信息发布栏是网络环境下研究者进行非正式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构成了现代“无形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改变了只有少数人参加的局面,为所有感兴趣的人提供了自由交流思想的平台。在具备上网条件下,从一定意义上讲,能否进入现代无形学院已没有了客观因素的制约,而更多的则是来自研究者自我主观因素的制约。
·网络传播系统各组成要素功能的相互融合以及信息集成商的出现。出版机构也已开始提供类似于图书馆的服务,它与信息中间商、信息服务机构、图书馆等的关系也在改变,形成一种更为激烈的竞争关系。传统学术传播模式中信息中间商代理出版机构的出版物,帮助出版机构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出版物,为出版机构收回更多的版税。但在网络环境下出版机构发现,如果只满足于出版物的生产,他们的利润会不断减少,会被其他机构和部门占据。因此,国外出版机构在与图书馆、信息集成商积极配合的同时,也开始在网上进行提供各种服务。出版机构由于其长期的发展历史所树立起来的社会声誉和所出版期刊的权威性,还会在网络学术传播系统中发挥作用。信息集成商通过对出版物附加值的开发和扩大传播服务范围而大大增加其价值。电子期刊的出现所带来的学术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已对传统图书馆功能、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等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传统出版物没有完全退出学术传播渠道过程中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的功能还将在一定范围内保持下去,但尤其对承担着推进学术交流作用的学术、大学图书馆而言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种挑战来源于:出版机构及其他信息服务部门功能延伸到图书馆领域。
电子期刊论文出版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应该是来自用户对论文信息的反馈;这样使作者将其精力和智慧都用于知识增长方面,而不是为了扩大社会影响。对编辑的冲击,编辑也许不再作为把关人而存在,而是正如R. J. Silverman所指出的作为严厉的“马路警察” 对论文质量进行把关。
电子期刊将大大降低研究者对研究资料获得的零散性和偶然性,因为在印本期刊时代,研究者对研究资料更多地是从专业的角度去查询,而电子期刊提供了让人们从专题去查找的方式,使研究者对其研究的专题打破学科的界限深入研究下去,更重要的是研究者获得的研究信息已不仅仅是个别人的观点,而是会得到更多人对某一问题的反馈意见,这对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精确是相当重要的。这也会导致作者概念在电子期刊上将会变得很含糊,一篇最终论文的作者往往很难确定。所有这些因素又促成研究者研究方式的改变,为了反馈和对别人的反馈意见做出回应,在研究者自己的论文中将更注重说服、推论、辩护、评论和质疑等的技巧和策略。
·学术界与大学、研究机构、专业学会、各种研究促进会和图书馆等机构的通力合作,在网上建立起不同于出版商的非盈利性学术出版模式。这个学术出版模式也应当有自己的组织机构,成员的组成一定是学术界自己以及能提供资金资助的不带有赢利目的的资助者,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学术界能自己做出出版的决策,保持出版只是为了学术传播目的的纯洁性;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不同于印本期刊的电子期刊学术传播渠道,这些渠道的建立也应有一定的学术规范,保证其出版质量和学术界对其的普遍认可和信任;要获得学术界的认同除了质量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外,更重要的是应当进行广泛的宣传,扩大其知名度,这就需要电子期刊的促销工作,使其不被网上众多的资源淹没,易于获得和不易获得应当是网上学术资源的本质区分之一。还应考虑电子期刊的存档和更新问题,即使技术不断更新,也能够保证方便地获得和使用。
·对研究者自主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网络学术传播系统是由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支持的,它推动着系统中研究者研究手段、工作方式、研究方式、学科体系、评价体系及社会职能等方面的现代化。研究手段的现代化可以节约研究者的时间、精力,让人更多地从事创造性思维活动,让人的聪明才智得到极大的发挥;工作方式的现代化“由个人冥思式转变为人—机对话式” ;
总之,网络环境下时间和空间距离的打破,知识信息反馈机制的加强以及智能计算机的应用,研究者会有针对性地迅速找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运用多人智慧基础上解决问题;研究方式的现代化将研究从个体手工业式转变为群体集成式,它将有关问题研究的研究者的个别经验和各个专业的理论知识综合起来,通过无数的校验接近真理,避免了个人的偏好等局限性;学科体系的现代化,打破学科专业界限,能够相互沟通和借鉴,学科专业真正成为开放体系;评价体系的现代化,综合集成技术强调将专家意见和计算机建模技术结合起来,加大定量分析的比重;社会职能的现代化,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增加了研究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在社会中应用的范围和力度有所加强,将理论知识能比较快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四、结论
网络对传统学术传播模式变革研究的意义在于能重新构建网络环境下学术传播模式,为学术的发展创造理论的支持与方法的指导。尽管从表面上看,它与传统学术传播模式一样,是一个涉及到作者、用户、图书馆、出版机构、信息服务机构、学术研究机构、政府有关管理部门等诸多要素的大系统,但它们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传统学术传播系统中由于各要素功能相对独立性,我们解决系统问题更多采取的是还原论方法,即将系统中各要素分割进行研究,以每个要素功能发挥最佳来达到系统整体的最优化。然而,网络学术传播系统中低层次和局部矛盾问题的解决,并不代表着高层次和整体问题可以迎刃而解。事实上,还原论方法存在着很大局限性,由于网络系统复杂性的存在,我们用还原论方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网络学术传播系统中的问题,也无法搞清楚系统中各要素、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这就需要我们不能将网络学术传播系统当成封闭系统进行研究,而是应用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自组织理论等将网络学术传播系统看成是一个动态、非平衡态系统,通过系统中各子系统间互相协同和合作自发产生稳定的有序的自组织结构。总之,在网络对传统学术传播模式造成很大冲击的情况下,网络学术传播模式的构建一定要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涉及到的各方面因素从宏观到微观,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美)黛安娜·克兰著, 刘 等译. 无形学院——知识在科学共同体的扩散.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88
2. (美)伯纳德·巴伯著,顾昕等译.科学与社会秩序.北京:三联书店,1991
3. (苏)A·И·米哈依诺夫等著, 徐新民等译. 科学交流与情报学.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80
4. 顾昕. 科学交流系统:科学共同体的社会结构与科学的成长. 大自然探索, 1987(4):153-159
5. 张晓林等. 网络化数字化基础上的新型学术信息交流体系及其影响. 图书馆, 2000(3):1-4
6. 师曾志. 网络电子学术期刊及其研究. 出版发行研究, 2000(6):62-64
7. 师曾志. 网络环境下出版理念的变迁.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1(2):113-118
8. Harnad, S.. Post-Gutenberg Galaxy: The fourth revolution in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The Public-Access Computer Systems Review, 1991, 2(1): 39~53. Available e-mail: harnad@cogsci.soton.ac.uk
9. Harnad, S., & Hemus, M. (1997). The impact of electronic publishing o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 Available e-mail: harnad@cogsci.soton.ac.uk
10. Hibbitts, B. E-journals, archives and knowledge networks: A commentary on Archie Zariski’s defense of electronic law journals. First Monday.
.
Available e-mail: hibbitts@law.pitt.edu
11. Hibbitts, B. J. Last writes? The law review in the age of cyberspace. Odlyzko, Andrew. On the road to electronic publishing. Euromath Bulletin, 1996, 2(1): 49~60. Available e-mail: amo@research.att.com
12. Odlyzko, A.. The bumpy road of electronic commerce. 1997
.
Available e-mail: amo@research.att.com
13. . Available e-mail: ctenopir@utk.edu ; ennis_la@mercer.edu
14. Zariski, A. “Knowledge networks” or discourse communities?
.
Available e-mail: a.zariski@murdoch.edu.au
15. Zariski, A. “Never ending, still beginning”: A defense of electronic law journa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 law experience.
Available e-mail: a.zariski@murdoch.edu.au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