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短信 | 邮件 | 商城 | 搜索 | 论坛 | 在线 | 企业
滚动 | 国内 | 国际 | 财经 | 科技 | 社会 | 健康 | 约会 | 军事 | 港澳台 | 企业 | ERP | Top100 | Sohu视线 | 专题 | 我来说两句
搜狐首页 > 传媒频道 > 美丽的新世界 > 书中文章
好好学习

MEDIA.SOHU.COM  2003年12月22日10:46  

 

  吴与时

  我最好的朋友就是同学,我最难忘的美好时光就是上学……最痛恨的是教育制度的迂腐。

  我出生在农村,虽然在几十公里之外就是那两座在中国鼎鼎大名的城市,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还是不知道城市和农村究竟有什么不同,所以小时候经常问从城里来的表妹一些滑稽的问题:“你们村有我们村大吗?”我想造成这种事的原因除了我小时侯蠢之外,可能还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当时城市也就那么回事,没有现在的高楼和立交桥;另一个原因就是当年的农村更落后。所以我也就不知道此时此刻那些在城里长大的孩子是怎样的上学感受,只能讲讲我自己了。

  农村的孩子根本不需要托儿所和幼儿园,几个小伙伴在土里、草里一混就长到了上学的年龄。上了半年的学前班(我们当时还在沿用“育红班”的称呼),同班的还是那群调皮捣蛋的孩子,以至于老师没能让我学会几个拼音字母,就把我们按时交给了一年级的班主任。即便如此,它却从此完成了我生命里一个重大的转折,那就是:这个世界上还有“老师”,他会用时间来约束着我坐在那里——即使你没有听她讲的东西。(事实上这种以“钟点”作为行为规范的生活,在我父亲的一生中只有几年的时间,而我可能要忍受几十年。)

  第二年,我终于进入了村子中间那所让我一直倍感神秘的小学,这好象才是我真正上学的开始——作为教育改革实验品的一代。

  班主任告诉我们从今儿以后小学改为六年制,也就是说我得在她手下学习六年。事实上,我在这个学校只呆了四年,1987年,农村的小学改革成了今天的“中心校”制度,我必须离开了家门口这所还曾经有过中学的学校,转到了村子西口的那所中心小学继续完成五、六年级。

  九年义务教育的好处就是升初中的考试形同虚设,没给我带来任何压力,又因为我们那里也没有择校问题,所有人都可以平等的进一所初中,所以我们当时把升初中叫:“大帮哄”。1990年北京成功的举办了第11界亚运会,当时全国人民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就在这个热闹的夏天,我升入了初中,用的是崭新的实验教材。

  而我能上高中说来就离奇了。那时“农转非”还是大多数农村孩子 “翻身” 的奋斗目标,通过中考上个中专是一件有着伟大成就的事。所以就分数线而言,中专要远远高出高中,因为对于这些农村孩子来讲,大学毕竟“远水不解近渴”。我说过,那时我的头脑中还没有什么城乡概念,所以初中便能过的相对轻松,再加上时间充分,就可以整天沉浸在自己好奇的世界里。那时,家里已经有了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在没有书和报纸时,打开电视总能让我大开眼界、其乐无穷。所以我最喜欢的专业地理、历史、物理,在考试中总是班里的长胜将军。这样一来,每到期末,总分一加,我竟然能排在班上第一、二名,第二年开学便能得到学校的一份奖励——一打校办工厂印制的作业本。但中考可是没有地理、历史,我后来能上高中绝对依仗那时的国情。

  初三那年,廊坊一中第一次提前招收保送生,符合条件的学生只要通过一中自己进行的录取考试就可以直接进入这所在廊坊最“重点”的中学。那年我们学校一共有14个符合资格的同学——我应该就是那第14个。因为我前面讲过的原因,在名单下来之后,紧张的思想斗争就在这14个同学中开始了,其实我也觉得不去考中专是件“对不起”父母的事。可母亲的“随便”和姑姑的强烈支持终究使我选择了“先走一步在说。”事实上和我一同下此决定的只剩下4个同学——我想市区里的情况肯定不是这样,而其他乡镇又肯定如此。报考人数的缺乏使我顺利的进入了高中。

  短短几年之后,在全民素质整体提高的背景下,这种局面也就完全改变了。回头看看那个七窍的选择,不知改变了多少人的一生,历史对我是幸运的,但对更多的农村孩子却是多么的残酷。

  初中的幸运不会在高中重演,虽然教育依旧在改革,但高考的革命我是赶不上了。

  相对于后来的高考填报志愿,文理分班就已经是高考制度的残酷表现,我们的同学多半是凭借对自己的高考实力的浅薄估计来选择那两个不同的世界,而理想与潜力在这个制度下被无情的抹杀。

  考大学是对我们的考验,但考上大学了,则是对父母的考验。我们这代人的父母是很不走运的一代,他们有很多就是被称为老三届的那批人。除了当时下岗的威胁外,我们的高额的学费等于是对他们的落井下石。我上大学那年叫并轨,据说并轨之前,有钱就能上学;并轨之后有钱没钱都要交很多钱,在我看来都很不合理。拿我们商学院来说,95年考上的学生,一年学费只有400元,就差一年,等我上大学时一年的学费就涨到2300元了。

  当然,收了钱学校才能放开手的招生,所以我上大学的那几年,各地的大学不是合并就是扩招。

  1999年,我国开始实行高校扩招政策,同年9月,全国高校共计招生159万,比上一年增幅47.7%。此后,扩招数量逐年增加,2000年招生为220万,2001年招生为260万。到了2003年,中国高校在校生总规模更是达到了1000万人以上。

  伴随着扩招的是学校的升格。中专一合并,转脸就成了“学院”,学院多几个专业就成了“大学”,大学和大学再合并,各个都说自己要成为中国的哈佛。我上了四年的商学院,年年有人谣传不是并给北大就是清华,最后还是与旁边的一所理科学院合并成了“大学”,名字各取一个字叫“工商大学”。我同学一个老乡在北京读了一年办民办大学,最后还是花上300块钱买了个人大的毕业证:“我回家就说母校已经并给了人大,谁能查的出?”

  学校可劲的扩招,但校园毕竟就那么点儿,所以2000年,在离北京几十公里外的我的老家,竟然崛起了一座占地几千亩,足以容下15万师生的“东方大学城”。第一批迁入的就有我们“工商大学”。可惜那时我已经大四,如果晚上几年,真可以在家门口就上大学了。

  再后来大学城竟然和开发区一样成了中国各个城市流行的圈地运动,一时间,拥有大学数量多的大型城市在建,拥有大学数量少的城市也在建;有知名大学的城市在建,没有知名大学的城市也在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在建的大学城已有50多个,而且争先恐后在“大规模”上做文章。据称,陕西的西部大学城占地400公顷;山东菏泽大学文化城占地466.67公顷;辽宁大学城占地543.4公顷;浙江的5个大学城规划用地面积为2240公顷;重庆市正在打造的重庆市大学城和江南大学城占地总规模将超过5万亩;南京更是宣布投入50亿元巨资,打造全国最大的仙林大学城,其规划面积达70平方公里,相当于26个北京大学的面积。 在高等教育产业化改革的背景下,各地兴建大学城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然而,大学城的建设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开发区,既不是房地产开发,也不是可以流水作业的工厂车间,而是有其自身形成、发展和繁荣的规律。风起云涌大学城热的背后,不但埋下了违规圈地等隐患,而且也偏离了高等院校自身建设发展的规律。

  大学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大学生就已经不是稀罕物了。我上大学时,社会上一边呼唤知识经济,一边是接连几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反正就业已经没那么容易了。所以面临毕业,原本不爱读书的我们突然发现自己是多么的珍惜读书这种生活;原本无比痛恨考试的我们,竟开始主动的参加一切能拿到“证”考试,英语四级、六级、TOFE、GRE、商务英语,计算机北京B级、国家2级,保险代理人,会计师,报关员,一切以应用为本。要么在毕业时那些优秀的毕业生凭什么把简历作的如此生动。不过社会上还就有人吃你那一套,要么在中关村卖假文凭的行业怎么如此兴旺?

  校园就象一座用知识和幻想搭建的世界,多少年我们都平静的生活在这里,习惯了同学之间平等的相处,习惯了第二天醒来去接受新的知识、编织新的梦想。古人说:“万官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渐渐的才发现自己已经爱上了这种生活,已经禁受不起时间给我们带来的迁徙。虽然在漫长的课堂生活中,我们也曾厌倦,盼望着有朝一日在社会的进步中大展拳脚,但当真正站在社会的入口时,我们显的如此脆弱。 记得大学班上一个女生关于毕业曾经给我们留下了两句语惊四座的“名言”:一句在1999年的下半年的课间:“我从来没想过我还要工作!”;另一句在2000年下半年的校友录上:“真是难以想象我再也不是学生了!”

  无比的怀念我们的学生生涯吧!

  在2000年,走出校园的那一刻,除了对未来依旧的乐观心态外,我的脑子里空空一片,只是那句对付自己的话:20世纪我上学,21世纪我工作。

  但在毕业之后,我开始感到我从前的想法错了,除了依旧怀念上学的美好时光外,现代社会知识的飞速更新,已经让刚刚走出校园的我害怕自己被这个世界淘汰。所以,我能感受到教育制度即将面临的一场变革,这种场变革不仅仅在国内,而且将在整个世界挑战奉行了几百年大学教育制度。事实上,传统的教育体制一直是建立在科学发展相对缓慢的社会基础上的,作学生的老老实实在教室里接受前人总结的知识,毕业后利用这些知识为社会效劳。所以在传统的大学教育中存在两种分离:一是专业的分离,每个人接受教育的时间和经历有限,所以只能在学校选择某个或几个专业;另一个是上学与工作的分离,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泡在学校里,一朝走出去就再也回不来了。而现代社会,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在学校里积累的很容易变的陈旧,每一个社会成员迫切的需要不断地进行终身式教育,并且需要国家为公民提供终身学习的时间和机制。

  同时,作为老师的来源也更应多样化,现在大学里的老师大多是毕业于专业院校的终身教师,他们从毕业后就一直耕耘与教师的岗位,很少有走出校园的机会,只能把自己在学校里学校里学习的前人的知识转述给自己的学生。这样让学校里的学生很难接触到最优秀的实践者的声音。其实那些在各个领域作出基础成绩的人完全可以在退休后走入大学,把自己积累的宝贵经验留给后人,这同样是作为社会成员的重要义务。比如克林顿就很有资格成为很好的政治学教授,张瑞敏很可能成为优秀的管理学教授——虽然他从前并没有上过大学。

  

转自搜狐

我来说两句发短信息
相关连接




新闻自写短信
赶快把这条新闻浓缩成一条短信,发给你想发的人吧!
短信内容:
对方手机: [最多2个] (半角逗号分隔;0.20元/条)
署  名:
手  机: 密  码:

  

请发表您的看法
用  户: 匿名发出: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留  言: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新闻搜索
关键字:

搜狐短信推荐
· 美少女帅哥哥激情互动
· 体验新时代的绝对摇滚
· 迪士尼卡通炫暴你手机
· 桃花岛烛光红酒惹人醉



分类广告
·4万元入读多伦多大学
·留学英国特快
· 澳洲留学成功再收费
·荷兰西班牙留学热招
·出国留学新方向泰国
·◆留学移民信息库◆
·专业加拿大投资移民
·热点推荐免费上学
·英国留学精品首选
·热点留学天堂加拿大
·颈总动脉注射治癫痫
·治愈牛皮癣白癜风
·征服人间顽疾糖尿病

搜狐商城
·央视热播大染坊
·韩剧美丽的日子
·83版<射雕>3折


-- 给编辑写信

ChinaRen - 繁体版 - 搜狐招聘 - 网站登录 - 帮助中心 - 设置首页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搜狐新闻中心24小时值班电话:010-65102160 转6288;客户服务热线:87710088
Copyright © 2003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