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短信 | 邮件 | 商城 | 搜索 | 论坛 | 在线 | 企业
滚动 | 国内 | 国际 | 财经 | 科技 | 社会 | 健康 | 约会 | 军事 | 港澳台 | 企业 | ERP | Top100 | Sohu视线 | 专题 | 我来说两句
搜狐首页 > 传媒频道 > 美丽的新世界 > 书中文章
物欲的升级

MEDIA.SOHU.COM  2003年12月22日11:52  

 

  在改革开放的25年,中国完成了国外几百年才完成的物质增长,而且这种增长最终演化为一种质的变化,波澜壮阔……而人类对物欲的过度追求终究会被后人不屑。

  “小康”

  自从过了2000年,好像已经很少有人再提“三步走”的口号,“小康”作为大部分中国人的奋斗目标也成了历史似的——虽然严重的贫富差别让许多人至今仍未实现这个梦想。

  和那些90年代出生的小孩相比,我赶上了全国人民一起“勤劳致富”的日子。小时侯我妈妈说我是吃白面长大的,因为我断奶时大人们还在以玉米面作为主食。我看到过妈妈攒下的粮票,和爸爸一起排队买过盐,每次过年也盼望着能大吃一顿……。现在想想,其实那时所谓的物欲一直维持在很低的水平里,毕竟刚刚实现温饱。那时人们向往好日子,但对政府提出的“小康”的理解也就是吃的更好、穿得更好而已。也许当时自己还小,无法体会物质匮乏给父母一代带来的苦恼。更多的感觉是:在那段时间里,人们好像每天都活在希望里,总喜欢拿今年的日子和去年比,而不是象现在的人更喜欢拿自己的日子和别人比,人们对物质生活改善的理想也更多的寄托在国家的进步里。

  至于我的“小康”生活,勉强说是从大学毕业后才开始的。高考时,我爸妈反对我考南方的学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我周围的人都认为南方(甚至包括安徽、湖南这些内陆省份)太发达,物价太高,咱们受不了。等到了北京才知道,在90年代末的中国,几乎没有哪个内地城市的物价比首都更高了。幸好赶上亚洲经济危机,虽说家里收入没增加多少,但至少物价没有涨。一个月300块钱,不多,但还算过得游刃有余。更主要的是我正生长在校园中,社会中已经蔓延的对物质的欲望和压力离我还很遥远——虽然我知道这几年农民的收入几乎没有增长、城市里大片的工人下岗,而另一些人则一夜暴富。

  等真正轮到到我毕业时,一个月的收入就够我在大学里花一年的了,我用从前书本里的标准一算,小康了!而我的父母也长出了一口气。

  物欲的赛跑

  当然我也经常感觉生活在自己曾经理想的生活水平里也不那么容易。虽然吃穿不再发愁,但周围的人都又有了更高级的生活理想,我需要和别人一样要有自己的房子,自己的汽车。人活在社会中,就无法摆脱物质的束缚。物质在进步,理想也要进步。

  可以说正是对物质的不断需求推动了几千年人类社会的进步,就象马克思所说:物质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物质生产力的状况是所有一切思想和各种不同趋向的根源。

  人类对物质的追求究像一场场永无止境的赛跑,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和地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人与人之间都是参赛的实体,贫富差距就在比赛里不断拉开。

  据世界银行发表的《2002年世界发展报告》提供的数字,2000年,世界人口达到60.54亿,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313368.93亿美元,其中低收入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40.6%,这些国家的GDP仅占世界GDP的3.44%;高收入国家的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14.9%,而这些国家的GDP却占世界GDP的79.05%。最近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出了2002年497名净财产超过10亿美元的富翁,他们的总财产达15400亿美元,接近中国和印度2000年23.77亿人口的GDP(15593.58亿美元);世界最富有的前十大富翁的财产达2664亿美元,超过俄罗斯1.46亿人口的GDP(2510.92亿美元);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净财产达530亿美元,超过孟加拉国1.3亿人的GDP(478.64亿美元)。美国《国际事务》杂志撰文指出,世界上20%富人与20%穷人的人均收入差距在1900年为9比1,1960年达到30比1,1997年为70比1,2000年升至80比1。富国人均GDP达3.5万美元,穷国人均GDP仅200美元。现在世界人口中有1/4以上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之下。

  在世界银行发布的一份《共享不断提高的收入》报告中指出,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经从80年代初的0.28发展到了90年代末的0.46。这一数据除了比撒哈拉非洲国家、拉丁美洲稍好外,贫富悬殊比发达国家、东亚其他国家地区以及俄罗斯、东欧国家都大。

  贫富差别在物质享受不平等的社会里,人们需要得到平等的待遇,喜欢得到“比别人过的好”的满足,害怕被社会遗弃。生活在大城市里更能时时感到这种压力。

  一点点与其说有了事业心,不如说更喜欢上了挣钱。于是我一毕业就开始跳槽,跳槽为了什么?为了前途;前途是什么?前途就是更多的钱。渐渐的我开始讨厌那些满嘴排斥金钱的人,达尔文的学说早已经证明了自然界适者生存的大道理,我们生活在社会里,逃避就意味着弱者,弱者同样意味着被淘汰。我的一个同学说的很对:“人有好坏,但钱一定是好东西”

  为什么贪污和腐败已经成了这个社会人所唾弃却屡禁不止的事?因为官员也是这个社会的一员,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同样是他们的追求。如果法律是一个牢笼的话,他们就象一只永远吃不饱饭的的狮子,只要笼子有足够钻出的空隙,他肯定会出来吃人。

  物质给人带来了生活的享受,但有时也给我们带来苦恼,因为为了钱,我们会不可避免的失去许多同样需要东西,就想吃饭,如果放纵自己只吃喜欢的食物就会造成营养不良。想一想为了更多的金钱我们要付出多少代价呀!更要命的是挣钱正在成为一种生活的坏习惯,这种坏习惯和赌博、吸毒几乎没有区别。我们的快感来自于别人有的我也有,别人没有的我也有。奢侈的物质消费常常忽略了物质实用的精神。

  我常常想,虽然现在我奋斗的结果是得到了别人的尊重,但我有一种预感,这种关于物质的价值观将未必得到后人认可的。就像我瞧不起父母一代的“革命精神”一样,现代人对物质的执著,也许同样会被后人蔑视。

  永远得的相对稀缺

  肖伯纳说过:经济学是一门使你幸福的学问,我在商学院,所以大学的课程里必然少不了经济学,有幸获得了一些“幸福”。《西方经济学》老师说,经济的产生是稀缺性的存在,何谓稀缺性?就是社会资源永远满足不了人类无止境的欲望,比如你想买奔驰,可口袋里的钱只够买辆夏利,这是金钱的稀缺性;我想到西藏旅行,但即是放“五一”“十一”的大假也只够去趟华山,这就是时间的稀缺性……”

  等毕业后,也就是像前面说的实现“小康”了,但还觉得不满足时,我又悟出了一些经济学:首先人的欲望到目前为止是无止境的;其次,正因为这种欲望的无止境性,物质的稀缺性也是无止境的,但可以分为绝对稀缺和相对稀缺。

  绝对稀缺就是相对于人的生存欲望存在的。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食物都是一种最稀缺的资源,绝大多数人和自然界里的动物一样都是在为吃饭穿衣而奋斗。特别在中国,一直到我出生时,许多人还处在绝对稀缺的物欲里。当然古代也有许多人排除在绝对稀缺的人群之外,至少皇帝肯定是,所以他才有精力治理国家、娶许多女人、吟诗作赋……

  而人类生产力最大的进步就是使整个社会的物质水平从绝对稀缺状态进入到了相对稀缺状态。“现代社会”的一个前提就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实现了吃饱、穿(住)暖。

  相对稀缺是人类伟大于动物的的精神力量的结果。比如衣服和住房都拥有后,别墅,名牌时装这些原本可以理解为“无所谓”的东西就成了新的稀缺资源,它们在现在的社会成了许多人奋斗的目标。与切说这是一种物质需求倒不如说这是一种关于物质的精神需求。2003年,中国人均的GDP超过了1000美元。这标志着中国经济增长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消费结构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汽车加速进入家庭,由此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也就是说,在我长大后的今天,这场对相对希缺资源的追求在中国已经开始了,而且是非玩不可的。

  从绝对稀缺进入相对稀缺是人类一次质的进步,但如果的不到好的引导,它也会束缚人类继续进步的脚步,造成了巨大的生产力浪费,这种对生产的制约或浪费是人类本性(虚荣)的弱点造成的,突破这一弱点,人类将实现再一次更伟大的飞跃。

  近年来,国内有许多地方大搞吉尼斯纪录,据说有一年云南一口气就申报了二十几个,什么世界上最大的蛋糕,最长的对联,在钢丝上生活时间最长等等,但我对于这些再也没有十几年前那种饱读《吉尼斯纪录》的兴趣了,因为,当物质生产已经“不可限量”时,那种物质堆砌的游戏就显得如此腐朽和陈旧了。照他们的做法,我吴彦鹏坎下一棵树就能做成世界上最大的牙签;如果老板放我一年假,我女朋友再愿意给我送饭的话,我就能成为在树上连续生活时间最长的人。

  消费最大化

  由此,再让我们看看维系现在物质社会的市场经济体系。

  其实在人类复杂的经济生活中,精简下来,无非就是两个环节:生产和消费。至于一个生产者拥有消费权利的多少,那是个分配问题。

  现代社会建立了完善的市场机制,即通过市场的调节,生产资料得到最大程度的分配和利用,从而实现了生产最大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在全体社会成员温饱的问题得到解决后,就像我前面所说的进入相对稀缺的物质社会后,社会生产的原动力就会从生产环节转移到消费为环节,原有的实现生产最大化制度在解决消费最大化的问题上就难免显得手足无措了。

  虽然资本主义生产也强调需求引导市场,但市场需求是否就代表了社会的真实需求呢?我举个例子:一个中产阶级,一年收入是30万元,用20万为自己买了一辆汽车,其实在公交发达的大城市,它给这个中产阶级带来的更多只是精神的享受。但在贫困山区,同样这20万能帮助10个学生完成义务教育。即便我们认为中产阶级享受那辆20万的汽车与那10个贫困学生接受教育的社会效益是相等的,但贫富差距的继续存在,更多的中产阶级买上了汽车,而许多的贫困学生不能接受义务教育。对于社会而言,许多的财富的消费并没有去创造尽可能大的社会效益。

  消费的问题的根源出在分配体制,资本主义推行按资分配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是一件听起来很公平,其实很不道德的事。这种分配体制对促进生产的发展很有帮助,但在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经济中心转移到消费的今天,弊端越来越大。它造成社会成员中巨大的贫富差距,大量的财富在消费过程浪费。反过来,这种消费的低效率,又造成生产的“过剩化”,造成资源枯竭,环境恶化。

  我在上初中的时候“和平演变”这个词曾经使用的非常密集,那时苏联刚刚解体,老师常常警告我们说:“按照美国总统的预言,“演变”中国的希望就在我们这代人身上。”10年过去了,“和平演变”已经很少被人提及了,但在在幻想这个美丽的新世纪时,我又想起了这个词,我相信更应该“演变”的是现有的经济体系。冷战结束,资本主义进入最辉煌的发展阶段。但辉煌的背后依然潜伏着许多问题:同样生活在这个星球上,贫困的人口越来越多、越来越穷,发达国家经济波动放缓,生活那里的人们社会压力越来越大……。既然这些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我们就没有理由相信,这是人类最美好的境界。

  马克思曾经描绘共产主义是“物质极大丰富”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伟人的理想。

  

转自搜狐

我来说两句发短信息
相关连接




新闻自写短信
赶快把这条新闻浓缩成一条短信,发给你想发的人吧!
短信内容:
对方手机: [最多2个] (半角逗号分隔;0.20元/条)
署  名:
手  机: 密  码:

  

请发表您的看法
用  户: 匿名发出: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留  言: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新闻搜索
关键字:

搜狐短信推荐
· 美少女帅哥哥激情互动
· 体验新时代的绝对摇滚
· 迪士尼卡通炫暴你手机
· 桃花岛烛光红酒惹人醉



分类广告
·4万元入读多伦多大学
·留学英国特快
· 澳洲留学成功再收费
·荷兰西班牙留学热招
·出国留学新方向泰国
·◆留学移民信息库◆
·专业加拿大投资移民
·热点推荐免费上学
·英国留学精品首选
·热点留学天堂加拿大
·颈总动脉注射治癫痫
·治愈牛皮癣白癜风
·征服人间顽疾糖尿病

搜狐商城
·央视热播大染坊
·韩剧美丽的日子
·83版<射雕>3折


-- 给编辑写信

ChinaRen - 繁体版 - 搜狐招聘 - 网站登录 - 帮助中心 - 设置首页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搜狐新闻中心24小时值班电话:010-65102160 转6288;客户服务热线:87710088
Copyright © 2003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