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当时这个杂志本身懂照片的人基本没有,有时候跟老总有激烈的争吵,几乎每期都要争。但是《财经》这样做运作,《财经》每期把所有文字记者都派出去,没有封面文章固定下来,比较说先回来一批记者,他从里面选一个封面文章就通知我了,第二批记者回来的时候又通知我了,换了一篇,等第三批回来的时候没准又换第一个去,差不多在《财经》签字复印的前一天晚上,之前所有的情况都不知道。当然先前有一些采访,采访就是人物比较多一些,按我们的话说就是门脸比较多一些,就是拍百货大楼这样的图片比较多,再好的派摄影师总是拍这些东西很痛苦。我们尽量杜绝打手势,就是尽量拍有人物细节的照片,有内容的照片。从门脸上来说尽量找角度,尽量发现更新的视觉,这本身对摄影师来说要求比较高。封面到现在还没有做的特别满意的。
我后来编过图片类的杂志,也包括现在我也帮助《中国新闻周刊》在做美术总监都发现了这个问题,这也是我在想的问题,就是照片到底是什么?是给你看的还是给人读的,我现在自己也在想这个问题。从开始拍照片的时候,从满脑子的视觉,就是一定要拍出角度,拍出所谓的精彩照片。现在什么叫精彩?从编照片的角度来说我更喜欢简单的,有内容的照片,哪怕拍的不好,只要有内容,让大家在照片上停留的时间更多,这是我特别想要的效果。我去美国《时代周刊》学习的时候了解到,《时代周刊》对照片的概念跟我们不太一样,照片对他来说是排在第二位,他更多是非常注重图表的运用,就是图表和图片的结合,如果它做一篇文章是先做图表,不是经济类那样的图表,当然美国的运作也不太一样,比如写巴以冲突问题,先由美术总监先设计出来,比如设计了四到五页,把所有的图片排列出来空多少地再加文字,这跟我们的程序是倒过来。他做图片非常有意思,我记得我去的时候,正做一个“刺杀某某总统事件”的报道,《时代周刊》没有选这样的相关照片他找了一个带瞄准器的枪做了头版了,标注了这个武器的各个机关的运用情况,我当时问为什么这样做?他说有一条,这个东西虽然跟这个文章不是特别相关,但是可以吸引读者来看这篇文章。这可能和大家一起借鉴。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