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毅 图书形式上的革命并不等于简单的“图文并举”。经典作品的图说化容易导致一个民族文化消化和咀嚼能力的弱化和退化 常逛书店的人或许已渐渐感觉到书正在“变形”:开本已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大小32开,封面越来越色彩缤纷且多样化,护封、腰封乃至书签成为越来越多的图书的“附件”,版式已不再是字体字号的简单结构,原先满是文字的正文现如今已呈现出图文并举的趋向,整个页面的空间布局不断地给人以“别出心裁”的感觉……刘震云的长篇小说《故乡面和花朵》(华艺版)的护封上开了一个椭圆形的“天窗”,封面上的书名“犹抱琵琶半遮面”地露出“窗”外;重版的森上春树小说《挪威的森林》(漓江版),其封面的上方被“剪”去了一个小小的三角;《智慧书》(海南版)每页文字不足半版,似乎给读者留有相当大的“非阅读空间”;《学习的革命》(上海三联版)竟以一半的篇幅来做“提要”;戴逸如绘图《现代文豪金言集丛》(河北教育版)以线装本的形式面世;《上海的风花雪月》(作家版)融入了杂志与画册的版式,已不再是简单的“图说”;《巴金随想录手稿本》(上海文化版)一改手迹影印本的传统做法,以深浅不匀的淡黄色艺术纸印制,仿佛经年以后的手稿已有些“泛黄”……不论你对这些新颖的“包装”持何种态度,图书已悄悄地开始了形式上的革命。装帧设计已不再是单纯的封面制作,它已融入图书的整个策划、编辑程序中。这种形式的革命旨在倡导图书的完整形态,重视图书的骨骼品相,并希望藉此给读者以视觉的冲击力。但这种革命目前毕竟还处于尝试阶段,因此也不免有故弄玄虚的,有盲目追求图文并举的——近年图书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图说作品”,故有人提出了“读图时代”的概念。 图书形式上的革命并不等于简单的“图文并举”。上海出版界一位资深人士对目前市场上比较热闹的“图说作品”的一席批评,或许可以作为这场启动不久、还在不断探索尝试的革命的一个注脚: “要注意区分形式革命与图说作品的界限,形式革命是倡导与文本相得益彰、互相补充的图像、版式设计,并不是一切作品都可‘图说’,经典作品的图说化容易导致一个民族文化消化和咀嚼能力的弱化和退化,这是应该警惕的现象。” 《文汇报》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