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恩明
1998年,“读图时代”这个概念因几本从台湾引进的漫画书被提出,如果把当时的出版物中的大量精美插图的运用称为一种尝试的话,那么看看今天的出版物,你会发现“大量精美图片+文字”似乎是今天的出版物的一种主流面孔。今天的出版物中,插图不再是艺术类或者漫画类书籍的专利,各方力量都在积极靠拢并形成今日出版格局中的一片插图声浪。
插图声浪
从照相技术到摄影再到电影电视的出现,发生在20世纪的这些伟大的发明带动了视觉文化的发展。随之,视觉文化延伸到了阅读中,图片与文字相得益彰的阅读新体验很快为阅读者所接受,既而有了所谓“读图时代”的到来。
1998年出版的《红风车经典漫画丛书》全套6本,包括《国际互联网》、《后现代主义》、《凯恩斯》、《女性主义》、《史蒂芬·霍金》、《遗传学》————这些从台湾引进的原版图书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当时的流行思潮和风云人物,为了推广这套书,策划人钟洁玲提出了“读图时代”的概念。
如果说上面的这些书和概念并没有给大家留下多少印象的话,那么后来风行的《老照片》、《黑镜头》完全演绎并引导了新的几乎以风暴的形式出现的“读图时代”的到来。在很短的时间内,衍生出大量以图片为主题的出版物,各种“镜头”、“老照片”一时间几乎泛滥成灾,“读图”成为短时期内出版行业一个兴奋点,由“读图”不仅引起了“怀旧风”,同时也多少引起了出版业的一时的畸形发展,正如《新华书目报》的一篇文章所言:“目前在中国泛滥成灾的照片,尤其是‘老照片’。不能不说这是一种畸形的发展,也可以称作对‘读图’含义的摧毁性消解。”
在最近半年以来,插图书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各地排行榜上。与上次热潮不同的是,这次读图的热潮在一定程度上摒弃了复制与野蛮模仿的弊端,图片与文字如何结合,从什么角度结合成为体现策划思路的一个很重要的载体,于是有了大量的关于建筑、绘画、艺术、游历、电影、摄影的插图书籍,新的设计理念和印装手段花样翻新地运用于这场新的读图浪潮中,一系列新的图文结合的出版物成为书界的亮点。如三联书店出版的《中国古建筑二十讲》、《带一本书去巴黎》、新疆人民出版社的《画室里的风景》、中国青年出版社的《藏地牛皮书》、作家出版社的《蔷薇岛屿》、中信出版社的《你今天心情不好吗?》及其系列、湖北美术出版社《到鼓浪屿看老别墅》及其系列、河北教育出版社的《石桥村》及其系列以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艺术广场系列”都是这次“插图”声浪中的经典尝试,在开拓了所谓读图的领域的同时,让图的诠释能力、个性化风格得到了体现,另外在纸张和图片质量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可以说,今天的插图书的形象基本上已经代表了中国书业最时尚、最前卫的面孔。
伪图时代?
关于插图书在今天的风靡的成因,很多人认为是快餐文化的一种衍生,是出版迎合人们快节奏的生活的一种结果。如果说几年前各种“插图本”、“彩插本”、“插图精装本”的书籍是在一个“马粪纸书”的背景之下、出于阅读者的需要的一种革命性尝试性的产物的话,今天插图书的繁荣状态在某种程度上是受到“读图时代”控制下的一种出版行为,已经成为出版界把“小书”做成“大书”的一条捷径和定型的思路,相应的问题也在一派繁荣中慢慢体现出来。
在“读图时代”一片繁荣的时候提出“伪图时代”的说法感觉有点像揭穿了皇帝的新衣,这种可能有些偏激的说法是想纠正现在盲目的读图热潮。的确,大量质量不高的图文混排的书籍的确让人感到了“文不够,图来凑”的虚张声势。正如作家出版社编辑杨葵所言:出版人迎合市场趣味,推出一批图文混排的书大多是失败之作,因为“图”和“文”没有真正“混”起来,所谓图,不过插图而已。
所有的书都可以读图?
最近有好事的出版社为泰戈尔的诗做了插图本,充斥着卡通人物的《飞鸟集》令人哭笑不得,不像是对大师诗歌的诠释,倒像是后现代对传统经典的全新结构,很有一些“无厘头”的味道。笔者认为不是所有的书都适合图片参与阅读,我们期望出版物的形式更加活泼,但是同样惧怕统一思路下盲目学步后产生的“四不像”。笔者希望《辞海》要出“插图珍藏本”的消息只是失实的“捕风捉影”。
更有观点认为,如果不是出于普及教育青少年的目的,出版业不要再做这种出力不讨好的改写名著并费尽心机出版插图本的尝试了。应该相信今天孩子对文字的理解能力,我们童年没有读图的概念,但是我们心中白雪公主和灰姑娘的形象依然是具体而形象的,给孩子一些想象的空间和机会,我想对于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是大有裨益的。
来源:《南方日报》 2002年11月22日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