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打一个比喻,新闻发言人制度只是公民开启政府信息大门众多路径中的一条,绝不能出现只打开这条路径而封闭其它路径的情况。 职业新闻发言人,一个在国外已经存在数十年的制度,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近了。 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在北京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开班仪式上表示:新闻办决定对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的发言人进行培训。使政府发言人能更好地履行政府与媒体间的沟通职能。 这也可以视作中国政府信息公开走向制度化的又一个信号:高素质的、掌握政府部门有关业务、熟悉媒介运作规律,能够最有效地通过媒介把信息发布出去的新闻发言人,将带给我们更多、更深入也更完善的政府信息。 当新闻发言人制度朝着职业化的道路前行时,我们更关注的是新闻发言人现象的背后,我们希望新闻发言人制度成为政府信息公开建设的良好开端,能够让中国民众更加通畅地与政府平等交流和共享公共资源。因此,我们要提这样两个建议:一、保障新闻发言人发布的信息的权威性;二、在新闻发言人之外,政府还需要为民众提供更多的信息公开渠道。 新闻发言人所掌握的各类政府信息,其实都是事关民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务资源。如果新闻发言人发表的公开言论能被不断的事实证明,那么新闻发言人就能树立起自身的权威性,也便于未来工作的继续开展,否则这种“发言”就失去了权威性,让老百姓缺乏信任感,这种制度也就成了聋子的耳朵,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一场新闻发布会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参与人数也是有限的,即使新闻发言人的“发言”做到了真实性、透明性和全面性,其间透露出来的信息依旧是“不完整的”,民众还需要通过其它渠道去了解和掌握更加完善、详尽和客观的信息。新闻发言人制度只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一个起点,而不是信息公开的全部。如果打一个比喻,新闻发言人制度只是公民开启政府信息大门众多路径中的一条,绝不能出现只打开这条路径而封闭其它路径的情况。 信息公开实际上应该达到三个目标:确保公众对政府公共信息的获取;不断扩大公众对政府公共信息的获取途径;尽可能保证公民从政府获取到的信息的真实可靠性。这仅仅依靠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无法完成的,所以,职业新闻发言人建设只是政府信息公开的第一步;我们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能够方便快捷、不受干扰地获取一切应当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制度保障。这才是信息公开的真正涵义。 毕舸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