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纽约的地铁车厢中,你可以随时看到乘客在翻阅报纸,但如果你认为他们都在浏览《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那就大错特错了。作为全美民族文化大熔炉的心脏,纽约至少有300多份非英语类报纸,而近年来华人移民的日益增多,也让纽约华文报业的竞争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目前纽约每天出版的华文日报主要有4家,分别是《世界日报》、《星岛日报》、《明报》和《侨报》,其他一些华文周报以及不定期出版的华文报纸也不下10多种。有消息称,由于华文媒体市场前景美好,香港的《东方日报》也正在考虑加入战局,到纽约出版“美东版”的《东方日报》。 在现有的4家华文日报中,《世界日报》是由台湾联合报系的王惕吾先生于1976年在纽约创办的。如今,《世界日报》在纽约、旧金山和其他9个城市同步发行,号称是北美最大的华文报纸,在纽约地区拥有25名记者和12名翻译人员。该报负责人称,他们的目标是把《世界日报》办成海外华人心目中的《纽约时报》。据该报自己宣称,《世界日报》目前在纽约地区的发行量有9万份,而全美发行量则突破了36万份。 《星岛日报》是目前最有可能向《世界日报》霸主地位发起挑战的华文日报,该报源自香港同名报纸,据称发行量突破了5万份,而且根据该报负责人的说法,《星岛日报》在曼哈顿的中国城和布鲁克林地区的发行量已经超过了《世界日报》。但对于同样来自香港的《东方日报》即将光临纽约的消息,该报显然感到了巨大压力。另外,《侨报》是一份主要面向中国大陆新移民的报纸,发行量保持在4.5万份左右。6年前才从香港来到纽约寻找商机的《明报》,发行量则在两万份以上。 面对数十万合法华人,这4份雄心勃勃的华文报纸正为争夺市场份额而展开白热化的竞争。这其中,新闻质量是各家报纸竞争的重点。由于人手有限,几乎所有报纸都给记者规定了每天2000字以上的工作量,按照报纸篇幅的要求,这就意味着每个记者每天至少要发两篇以上的报道。《侨报》还规定记者每天要交3张新闻照片。该报负责人承认,尽管有些新闻照片的质量不算高,但这至少证明记者曾亲临现场采访。 在前不久美东地区大停电时,《明报》为了第二天按时出报,总编辑决定将办公室临时搬到附近的假日酒店(有柴油发电机供电)。该报负责人自豪地表示,《明报》次日上午10点左右就到了读者手中,是所有华文报纸中出报最早的。而在两年前的“9·11”恐怖袭击之后,纽约交通陷入瘫痪,《世界日报》也曾号召全体职员推着小车将报纸按时送到各个报摊。更令人惊叹的是,宋美龄于10月23日晚间去世,所有的华文报纸在第二天一早出版的报纸中就详尽报道了这一消息,比美国主流媒体早了一天。为了适应中国大陆新移民的阅读习惯,《世界日报》去年开始将原先的直排改成了现在的横排,并且大幅度增加了大陆新闻的比例。《星岛日报》为了吸引越来越多的温州新移民的注意力,还特别开辟了“温州专版”。 在纽约,华文报纸的售价都只有50美分,按照美国的生活水平,这当然算是十分低廉。要光靠卖报纸赚钱显然不太现实,但要想增加广告客户,就只有依靠发行量来吸引商家。在20世纪80年代,纽约地区曾有过10家华文日报,后来有许多报纸就是因为入不敷出而不得不宣布倒闭。因此,现有的这4家日报都深知刺激发行量的重要性。《世界日报》、《星岛日报》等目前都扩大了送报到家的区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突破以往华文报纸主要依靠报摊零售的模式。与此同时,几家华文报纸近来也都举办了读者抽奖活动,最高奖励为500美元。应该说,各种激励措施让纽约地区华文报纸的销量已经达到了近年来的最高点,但所有竞争者都信心十足地表示,纽约华文报纸市场还远未饱和。(朱国秋)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