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余恨 对于知识分子或者准知识分子来说,南方周末对他们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这个曾被称为中国最有良心的媒体,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尽管清华的李希光教授曾针对他的报道面多涉及外地戏称其为“北方周末”,尽管他有这样那样的局限和问题,但南周所追求的理性、启蒙、公平等价值诉求,使其天然地获得了国人的普遍好感。作为一名曾经忠实的读者,我也不例外。 我曾经写过好几篇关于南方周末的评论,其中有我最为动情的<感谢南方周末>和相对比较理性的<南方周末的政治经济学>,前者是因2002年年末特刊而作,后者是针对南周的转型而为,只到今天,我还认为这两篇小文章是我最好的网文。 我曾经乐观地估计,南周已经具备了体内再造的功能,即不管是谁当领导 ,都不可能改变南周的办报方向,因为那么毋令死:对于竞争激烈的中国媒体来说,可能会有更多的新税的文化、娱乐、经济类媒体,但似乎还同有出现第二个南方周末。如此转型,一方面弃长取短(尽管在文化、娱乐、经济等方面南周并不短),另一方面,更容易遇到反感的情绪,这,更危险。因此,换领导人只能是换屁股不换脑袋。但是,现在看来,这确实太乐观了。有迹像表明,这是一份即将走向衰败甚至是刻意使其走向平庸的媒体了。从数次的整顿,到几度换将。从珠海会议的哗变,到翟明品的辞职信,再到林楚方抗议新总编张东林的公开信。 对于南方周末来说,其内部的人事变更以及的普通意义上的恩怨情仇,尽管我们也感兴趣,但绝不想过分关注。但是,南方周末已经成为一个公共产品,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一个单个的媒体,他的追求、他的影响、他的启蒙甚至他的精英意识,已经对我们产生了作用,甚至成为我们生活习惯的一个部分,因此,我们不能忽视他的这种可悲而危险的走向。甚至可以说,对于南方周末来说,我们不是局外人。我们是读者,我们是媒体同行,我们是同一片兰天下的国人,对于这样的一个旗帜性或者符号性的东西,在我们目力所及的视域中被残忍地肢解、凌迟、钝杀,我们不能不感到悲凉和恐怖。 对于我个人来说,不欣赏许诸式的赤膊上阵,实际上南周所做的,哪里算得上上阵?只是在浑沌时的鼓与呼,沉默时的呐喊,丑恶中的一抹追求美感的亮光而已。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何至于如此相煎?因此,当这样的一份媒体为了经济利益出卖良心,为了所谓的太平出卖良知,为了所谓的安全出卖同仁和战友的时候,我不知道,有谁敢如此公然地站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这已经是看得见的结局了。 还是那句话,南方周末已经是我们大家的了,尽管我不是他的股东,但我是他思想库的股民,以及更多的喜欢他的朋友都是一样,我们站在这里,发一声喊,声一次援,为了我们共同的价值和追求。 我们不是孙志则,我们都是孙志刚。南方周末不是我们的,但我们绝不是局外人。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