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卖淫风波还没过去,女大学生闪电结婚的消息又甚嚣尘上了。尽管《成都晚报》的记者把闪电相恋的100多小时讲述得曲折动人,但并没让我产生片刻的轻松感。女大学生现在成了招徕读者的暧昧幌子。“女大学生因怀孕被通报开除”、“美貌女大学生沦落为‘二奶’的1000个日夜”、“耶鲁女大学生捐赠卵子亲历”……上网简单搜索一下,跟女大学生有关的艳情新闻便噼里啪啦地往下掉。在媒体的竞相描述中,现在的女大学生似乎是这样的形象:每天来往招摇,嘴唇上还涂着意味模糊的口红。 不用仔细研究就能发现,所有有关女大学生的新闻都带着违反传统观念的面貌和一点点性的暧昧。因为媒体对艳情的有意嫁接,发生在极少数女大学生身上的非传统行为正被渲染成普遍现象。像过去对大学生过分的敬畏一样,现在对女大学生特殊的关注,同样具有妖魔化的意味。大学生或者女大学生同样是社会的一员,如果把他们和其他社会人等同看待,就不会再为本来平常的事情莫名惊诧了。 对女大学生的特殊关注其实反应了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把原来崇高的大学生打倒在地,既能满足“他们都这样了,我们还能怎样”的自我心理辩护需要,同时又能在对女大学生艳闻的意淫中舒缓蠢蠢欲动的神经。 此外,对女大学生的特殊关注还跟传媒忽视自己的责任有关。作为社会公器,媒体负有舆论导向责任。女大学生带“色”的新闻只是社会生活中的异数,大张旗鼓不遗余力的宣传不但会歧化他们的性格,还会影响受众对社会形势的判断。对这类无益、无聊的“新闻”,受众只是图个热闹,媒体从业者一味迎合,不但不会落好,还会因情趣不雅,落个误导的名声。 四川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郭虹所长对《成都晚报》的记者说,社会正变得越来越宽容,并对个人的选择显示出了更多的尊重。既然社会都这样了,女大学生个人选择同样应该得到尊重。还是少拿女大学生说事儿吧。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