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中国的影响绝不是一个对所有社会群体都同质的过程,而是一个由中上层开始浸蚀的过程。”
上周,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郭良教授接受时讯记者采访时,发表了以上观点。郭良的观点来自于他主持及负责的《互联网在中国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该调查项目是一个长期的追踪调查,同时也是“全球互联网研究项目”在中国的合作项目,具有广泛的社会、经济价值和全球视野。该全球项目最早由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发起,目前已经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中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
中国从2000年底至2001年初首次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和长沙实施了该项调查,并于2001年5月发布调查报告。受非典影响,今年的调查报告推迟到9月17日发布。此次调查得到了美国Markle基金会的资助,并将于10月份在纽约发布英文版。
郭良说,中国正处于急速转型的阶段,如果说互联网是一种机会的话,那么,不同的社会阶层在把握这种机会时的能力是不同的;如果说互联网是一种挑战的话,不同的社会阶层应对这种挑战所拥有的资源和成本也完全不同。
“毋庸置疑,在从社会空间向虚拟空间的转移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付出经济上的资源或成本,还需要跨越许多无形的障碍,包括教育鸿沟、性别鸿沟、代沟(反映在年龄上的差距)、社会分工(职业差异)和观念上的差异(对互联网的态度)。”郭良说,从调查结果看,目前处在社会阶层顶端的人,更容易跨入虚拟空间之中。
至于他们能否在虚拟社会中继续保持这种先入优势,反过来,这种先入优势会不会强化其在现实社会中优势,这些都是尤其值得关注的问题。郭良表示,类似的研究将在今后的调查中涉及。
事实上,现在上网的费用并不高,尤其是在城市里,通常很难单纯地用经济原因来解释人们不上网的行为。相对于这部分不选择“数字化生活”的人而言,与其说不上网是因为“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还不如说是“数字选择(Digital Choice)”。
人们可能因为“没有电脑”,“不会用”,“太忙,没时间”,“上网太贵”等原因没有上网。从被访者自己的角度来说,真正反对使用互联网的人少而又少,多数人把不上网的原因归结到“没有看到或体会到互联网的用处”。郭良说,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整个社会对互联网的真实价值的宣传报道还不到位。
调查发现,不上网的人与上网的人在年龄、个人收入和对待互联网的态度上却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是在收入上,数字选择者的平均个人收入几乎是数字鸿沟下的被访者的两倍,在态度上他们更多地看到了互联网的缺陷,而不是优点,在年龄上,他们平均要大5岁左右。
郭良说,“对于这部分人而言,不上网,不是因为有外在的鸿沟,而在于内在的选择。尽管你还很难说,他们对互联网的态度或偏见是在使用前形成的还是之后形成的。”
近六成的网民的年龄在24岁以下。而且如果有亲戚或朋友在国外,上网的可能性也就更高些。有海外亲属的被访者当中,上网的比例为77.8%。
另一个现象是家用电脑数和个人收入增长,对被访者使用互联网的可能性有比较大的促进。除了经济能力之外,教育也是影响互联网使用的一个因子。总体来说,受教育程度越高,使用互联网的概率也随之上升。
尽管在上网比例上,青少年尤其是学生更喜欢上网,但他们没有个人收入。实际上,如果排除完全无收入的学生,在有收入的群体中,有钱的人比钱少的人会更多地使用互联网。他们会更加愿意阅读网络新闻。
社会群体的不同隶属也会影响到被访者对互联网的使用概率。在使用互联网的可能性上,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性别鸿沟、职业鸿沟和年龄鸿沟。相比男性,女性上网的可能性要小,尤其是25 34岁这一年龄段。和白领被访者相比,蓝领被访者、无业者和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概率分别下降0.225、0.197和0.085。调查还发现,越是有个性的人,越可能使用互联网。而且用网的时间越长会越觉得有用,随着网络经验的增长,人们会逐渐把时间和精力用到更有用的信息上面。
绝大多数成功人士来自小城镇。时讯记者在采访中吃惊地发现,此次互联网调查中小城用网的生命力尤为突出。尽管我们还不能简单推测出使用互联网和一个人的成功和财富积累有多大的关系,但小城市人们的上网热情超出了大家的想像,甚至是不计成本的。
调查发现,小城市人平均上网比例高过省会城市。特别是小城市中经济发达的广东南海的网民占人口比例甚至超过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都市,而网民比例最低的也不是小城市,而是省会城市沈阳。南海现象的出现与政府重视互联网发展有很大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政府推动在互联网发展中至关重要。
在本次调查中,被访网民选择“费用太贵”作为上网的第二大困难。实际上,目前中国上网的费用应该是可以接受的。如此高比例的被访网民把网络费用太贵作为上网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值得研究的一个现象。有趣的是,像北京、上海这样高度发达的城市,竟然有大约50%的网民认为上网费用太贵,而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河南义马中被访网民中认为“上网费用太贵”的比例却最低。
上网的人更容易将互联网看作是图书馆、娱乐场所和聚会聊天的地方。显而易见,从目前看,中国开展电子商务的条件还不完善,因此较少人将互联网当作商场尤其是银行。
而中国的电子商务受信用系统、物流系统等影响,很难发挥作用,网民对互联网在这方面的服务的满意程度当然也最低。
调查表明,就互联网的内容而言,人们并没有形成谈“网”色变的恐慌感。而且网民最信任的内容还是电子邮件,其次是网上的论坛(BBS),再次是广告或商品信息,最不信任的是聊天室的内容。在使用功能方面,网民最常通过网络进行浏览、读新闻和收发邮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