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下午5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内一间高洁净的玻璃隔房一侧,人头攒动。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记者见面会将在这里举行,这也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公开亮相。
玻璃隔房另一侧,墙上正中间悬挂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国旗下,三把看上去很普通的黑色座椅呈“品”字型摆放着。有官员介绍说,这“品”字型座椅摆放是很有讲究的,“等会儿谁坐在最前面,谁就是已确定的首飞航天员”。
5时28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梯队的三名航天员杨利伟、翟志刚、聂海胜,身穿蓝色工作服,从玻璃隔房左侧航天员专用通道的门内依次走出,走向“品”字型摆放的三把座椅。坐在最前面的,是杨利伟。
杨简短地回答记者的提问:“我已做好了充分准备,我有信心和能力圆满完成这次任务。”
15日上午9时整,伴随着指挥员急促的口令,一条火龙冲天而起:满载数百吨燃料的“神箭”长征二号F喷出长长的桔红色的火焰,托举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飞向浩瀚太空。
戈壁大地震颤了几下后旋即恢复平静,火箭则越飞越快、越飞越高,一刹那功夫,就飞入深不可测的蓝天之中。火箭喷射的烟雾,在本来万里无云的蓝天上形成一团洁白的云彩。
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指挥中心大厅前面的三个大屏幕上,实时传送经过计算机处理的火箭遥测参数、飞船运行状态、航天员情况等各种数据。
“抛逃逸塔”、“助推器分离”、“一、二级火箭分离”、“船箭分离”……大厅里报告声此起彼伏。火箭升空十多分钟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宣布:飞船顺利入轨,航天员状况良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10月16日早晨5点多,天还没有亮,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指挥大厅顶楼平台上,早已挤满前来观看“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的人们,黑压压的一片,都朝着西南方向翘首以待。
6时03分,西南方向地平线上方,一个白色的亮点一分为二,一个亮如星辰,继续在太空中闪烁,另一个则裹着一团火焰,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从人们头顶上飘过,飘向东北方向的内蒙古中部飞船主着陆场。
6时54分,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从飞船返回舱中自主出舱。
这是杨利伟的一小步,中国的一大步。这一步中国跨了很多年。
1960年2月,中国发射了第一枚探空火箭T-7M,飞行设计高度为10公里;1970年4月24日,中国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近地点高度439公里,远地点高度2384公里。从火箭到卫星、从10公里到2000多公里的距离,中国走了10年的时间。
接下来从人造卫星到载人航天,中国又花了33年。
而按照2000年11月发表的《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国将来在未来的十年中,“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而实现登月则是2020年的目标。
艰辛的历史进程、初步成功的现在和登月的远景规划,凡此种种都表明,中国欲跻身航天第一集团,仍需要一个相对长久的时间段,而欲实现航天技术向相关产业的转化,也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