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短信 | 邮件 | 商城 | 搜索 | 论坛 | 在线 | 企业
滚动 | 国内 | 国际 | 财经 | 科技 | 社会 | 健康 | 约会 | 军事 | 港澳台 | 企业 | ERP | Top100 | Sohu视线 | 专题 | 我来说两句
搜狐首页 > 传媒频道 > 名刊领导者 > 《中国国家地理》 > 相关新闻
澄清长城迷雾

MEDIA.SOHU.COM  2003年09月02日15:30  《中国国家地理》

  撰文/余子 绘图/谭俊江

  摄影.供图/罗哲文 艾 群等

  一个中国人要认识自己的历史,不了解长城是难以想象的;一个外国人欲了解中国,长城则是一个形象的由表及里的切入点。长城以它悠久的历史、雄伟的工程、丰富的内涵而为世人所知晓,然而人们对它的认识却不乏误解。长城何时始修与罢修?长城是万里还是10万里?为何外国人认定明长城只有3000公里?长城曾以防御游牧民族侵袭中原为第一功能,为何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也要修筑长城?古代西北地区的经济开发与修筑长城是一种什么关系?如果没有长城,“丝路文化”与“敦煌文化”是否依旧灿然?长城确实能防御强敌入侵吗?为何明朝修筑了历史上最为坚固的长城,然而却没能抵挡住满族人入关?……中国著名长城学家罗哲文先生以半个世纪的探访和数十年的研究,不断揭示并解答岁月尘封下的种种疑问,力图还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长城以更加真实的面目。

  走进罗哲文的家,迎面是一道一人多高近半米宽的书籍“长城”,原来他家里的书多得已无处存放,只好层层叠叠地堆在过道上。他随手拿起一本书,翻开的正好是一张黑白长城图像。开始并没有觉它有什么特别,然而随着谈话的深入,这张400年前外国人绘制的长城图,却愈加耐人寻味。

  记者(下略):外国人是什么时候知道中国长城的?

  罗哲文(下略):应当是在明清时期。

  中国的长城早在秦汉时已修建。马可·波罗在元代大都(今北京)住过多年。他曾经为官,又爱好旅行,但为何《马可·波罗游记》中却未记载长城?

  因为当时的大都附近没有长城。现在的居庸关、八达岭、古北口等多处著名的长城是明朝时才修筑的。虽然元朝曾大修居庸关,并在关城内建有云台、佛塔,但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居庸关长城还是不太一样。所谓不知者不言。

  古埃及金字塔早就名列世界奇迹。长城作为人类建筑的一项伟大工程,在汉朝时已经修到西域,长城的名声也应当有各种途径传到国外,为何直到明清才为西方人知道呢?

  上古世界七大奇迹是在公元前2世纪时排列的。当时一位名叫安蒂伯特尔的很有学问的旅行家,把他在各地旅行时所见到的最好、最奇丽的文物古迹,编排出一个“世界七大奇迹”的名单(据说“七”是取天上北斗七星之意),即埃及的金字塔、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庙、爱菲萨斯的第安娜神庙、哈力卡那斯陵墓、爱琴海的罗得斯铜像和亚历山大港大灯塔。由于当时中国与世界各国来往不多,堪称当时世界奇迹的长城未能列入。到了15世纪前后,这七大奇迹中除金字塔之外,几乎都已经不存在了,于是又有一些旅行家重新编制了一个新的世界七大奇迹名单,罗马大斗兽场、亚历山大里亚地下陵墓、中国长城、英国巨石阵、中国南京琉璃塔、比萨斜塔、索非亚大教堂名列其中。此称作中古七大奇迹,而原来的被称为上古世界七大奇迹。

  此时外国人是通过何种途径了解到中国的长城呢?

  明朝中期以后,欧洲传教士和探险家纷纷来华。当时中国正大修长城,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最壮观的长城便是那时修建的。在照相术未发明之前,西方人只能是用油画、素描或其他的方式来描绘长城,其所表现的图像与写实的油画、照片具有非常接近的效果。从这张写实雕版画的说明文字上得知,画面景象是清军入关之前明长城的写照,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了。

  这张图描绘的是哪一段长城?除了长城外,它是否还传达了其他的信息?

  这张图片上的长城,原英文说明中交待的是在北京北部约50公里处,更为具体点说,应当是八达岭关城右侧的北二楼、北三楼、北四楼、北五楼,远处最高点应是八达岭最险峻的北八楼。这张图取景的位置也很有趣,画家把他自己也画了上去。我们从画的左下角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人坐在山石之上,腿上摆着画板正在观望并描绘长城。在画的右下角有几个人正在忙碌:有1人手持“千里眼”眺望;有2人正在开箱取物,拿出的好像是测绘仪器;还有1人身佩刀剑,像是警戒。附近有一盔篷马车,旁有2人,由于透视关系,人物很小。这是一支德国探险队。从图上所反映的八达岭长城情况来看,敌楼、城墙、垛口都还没有残缺,可见时间较早。

  听说很多外国人均把中国长城的长度说成是2500或3000公里。一直到现在,有些外国书刊还引用这个数字。为什么中国人习以为常的万里长城在外国人那儿会“缩水”了呢?

  因为外国人是用比例尺从地图上来丈量明代长城的长度,这显然不符合事实。因为长城不是在一条直线上修筑的,而是曲折蜿蜒随形就势。明长城从山海关到嘉峪关这一段的实际长度为5130公里,即1万多华里,故万里长城是名符其实的。然而在事实上,中国的长城还远不止万里之长。在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的王朝多达十数个,而每个朝代的长城并不是在一条线上重修或补筑,多是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而新选线路。像最著名的秦、汉、明三代长城起止点均不尽相同,它们之间相去数百里乃至上千里。虽然中部个别地方为后来者补修补筑加以利用,但所占比例并不大。如汉武帝在修缮利用秦长城之外,又在阴山以北修筑了一道“外长城”,以列城、障塞、烽燧作为主要的防御据点,各点之间联以比较低矮的城墙,以此作为内长城的一道前哨防线。又如明长城中段通过鄂尔多斯高原南边,而秦、汉长城却沿阴山而筑,南北位置相差四五百公里,其原因在于明帝国的北部疆域较之汉帝国向南缩进了许多。

  既然各个朝代不是在一条线上修筑长城,长城的长度就应该累加计算。那么中国历代长城的总长度应是多少呢?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修筑长城超过1万里的有秦、汉、明三个朝代,还有金代的长城也将近万里。经过统计,中国历代长城的总长度是纵横10万余里。这其中的“纵横”二字至关重要。因为在一般人印象中,长城是东西横向的,而实际上长城还有许多是南北纵向的。像春秋战国时修筑的长城就是各据地势,其走向也各行其是,其中南北向长城便占有不少比例,故加上“纵横”二字,才更符合长城修筑的实际。

  许多人都以为长城是从秦始皇时开始修建的。但实际在战国时修筑长城已是一种“时髦”行动,您能否告诉大家长城确切的始修年代?

  关于长城的起始建造年代,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始于公元前9世纪周王命大将南仲“城彼朔方”;另一是始于公元前7世纪的楚“多筑列城于北方”而筑方城。前者见于《诗经》中的一首名叫《出车》的诗篇:“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出车彭彭,旗 央央。一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 狁于襄。”但此处“城彼朔方”的城只是独立的防御城池。虽然城与长城有许多相像的地方,如都筑有高大的城墙,都具有军事防御功效,但两者毕竟不同。

  区别城墙和长城的具体标准是什么呢?

  判定长城的标准有三:一是长度在数百里以上;二是不封闭,不像城市的城墙不论是方形还是圆形最终都要成圈封闭;三是长城不只是一道城墙,而是由关隘、烽火台和城堡等共同构成的军事防御体系。

  既然排除了第一种说法,楚方城会不会是中国最早的长城?

  据《左传》记载:楚成王十六年(前656年),齐军攻打楚国,楚国派屈完迎敌。在召陵(今河南郾城东),齐桓公摆开强大阵势,让屈完一同观阵。屈完对齐侯说:如果齐国真要来攻楚,楚国有方城以为城防,有汉水以为濠沟。齐桓公了解到楚国城防坚固,足以御敌,终于同意双方订盟讲和,收兵而回。有关楚方城的记载又可见于《汉书·地理志》和《水经注》。《水经注》“汝水条”载:“楚盛周衰,控霸南土,欲争强中国,多筑列城于北方,以逼华夏,故号此城为万城,或作方城。”文中所提到的列城其实是长城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一条依地形排列的防御性小城,用作屯兵警哨之所。城与城之间有的地方依险为屏障,有的地方筑城墙以联结,组合成牢固的城防。较之孤立的城池,列城在军事防御功能上是一个很大的发展,同时也意味着长城的诞生。

  长城修建始于公元前7世纪,长城的罢修是在何时呢?

  应当是在清朝。清初的帝王还十分重视长城的防卫作用,顺治初年曾在今青海仿明朝设“镇”和卫所等军事建置。在取得平定准噶尔叛乱等军事胜利之后,康熙决定采用“怀柔”政策。康熙在东巡山海关时曾有感而发道:“万里经营到海涯,纷纷调发逐浮夸。当时最尽生民力,天下何曾属尔家。”虽然康熙决定不修长城了,但并不主张把它拆掉,而是“但以雄关存旧迹”,“但留形胜壮山河”。从此,长城的性质改变了,成为增添山河秀色的胜迹。

  看来长城在中国历史上已持续修造了2000余年。长期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长城是汉族为防御其他民族的入侵而修筑的。情况果真是如此吗?

  这个大家习以为常的看法是错误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上各个民族的统治者都曾逐鹿中原,称霸天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以及康熙,这些著名的君主并非都是汉族。自称戎狄之人的秦始皇,虽然利用了秦、赵、燕三国原来修筑的长城,但是新建的长城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秦始皇之后,大规模修筑长城的主要朝代有汉、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辽、金、明9个朝代,其中汉族统治的朝代只有汉、隋、明,其余6个朝代的统治者均非汉族。南北朝时期统治中国北部的北魏、东魏、北齐和北周均是以鲜卑贵族为主体的政权,他们不断修筑长城以防御来自北方突厥、柔然等游牧民族的威胁;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虽未修筑长城,但却对某些关隘进行过修缮和利用,如大修北京居庸关,并在关城之内建起离宫别馆和寺院楼台。这说明在长城的修筑史上,忽略其他民族是不符合历史真实的。

  历代修筑长城主要是保护中原地区,故长城应当说主要是为保护中原比较发达的农业文明吧!

  审视中国大地上的长城遗迹,细心的人不难发现,中国北方长城基本上处于农业和游牧业的分界线上。农业生产需要安定,方能耕种收获。而游牧民族则逐水草而居,飘忽不定。游骑来去疾速,这显然和没有地形、地物的阻挡有关。对此人们颇感头痛,想过很多办法,然而实践证明,修筑长城不失为上策。正如北魏高闾向孝文帝献策所说:“北狄,……所长者野战,所短者攻城。”“北筑长城,以御北虏。虽有暂劳之勤,乃有永逸之益。”

  既然城坚墙高的长城是保护中原文明最有效的方法,但为何秦亡之后,抨击秦始皇修长城的声音却不绝于耳?

  对于防范游骑,高大的城墙相当实用。也正是因为如此,修筑长城一直继续了2000多年。我们应把长城所起的作用与修长城时所使用的暴力、劳役、费用等分别开来,否则对长城的功过是非就没法说清楚。我很赞同孙中山先生的说法:“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壮观长城遗迹大多是明朝留下来的,明朝为何要大修长城?为何北京、河北一带的明长城保存最好?

  朱元璋虽推翻了元朝,但却无力彻底消灭蒙古人的残余势力。基于这一事实,明朝在开国之初就很注意北边的防务。蒙古人南下进攻的重点是宣府、大同、蓟州三镇,所以这三镇的长城修筑工程最完备,尤其是蓟镇长城正当京师北防要地,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1569—1583年),对蓟镇所辖的1200多里长城除了普遍地加高加宽、修缮倾颓部分,在重要地段修建双层城墙外,更在长城沿线选择适宜的地点建造了1300多座高大的敌台。这种新建的空心敌台既便于嘹望敌情,又解决了过去守城兵力太分散、风雨难庇以及军需物资不便贮备等问题,使长城的防御体系更臻于坚固严密。这也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的一项重要创造。

  好像小学、中学课本都讲明长城是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甚至连《辞海》也是这样写的。但我注意到早在1992年考古学家就肯定了鸭绿江畔辽宁丹东虎山南麓才是长城的东起点。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代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迄祁连山麓,全长7300多公里。其中从鸭绿江到山海关一段辽东长城归“九镇”中的辽东镇管辖。由于此处地处偏僻,长城工程也较简陋,明朝中期以后基本未作修缮,毁坏较为严重。而从山海关到嘉峪关这段工程,建筑较为坚固,保存也较为完好。而且山海关地处要冲,关城上又有人们举目可见的“天下第一关”匾额,再加上一些书籍的错误宣传,也加重了对人们的误导。

  这个误解形成的时间是在近几十年还是更早?

  早在清代的一些有关长城的文字记载中,即说“长城东尽处曰大龙头(山海关),西尽处曰大龙尾(嘉峪关)”。产生这种说法的原因,主要是清政府对“祖宗发祥之地”实行封禁政策,限制汉人、蒙人进入盛京(今沈阳)以东地域打猎、采参、放牧,并在此修筑了柳条边。像清《舆地全图》就将山海关到鸭绿江这一段长城抹掉了,画上“柳条边”。以后出版的许多工具书,都延袭清朝人的说法。

  明朝尽管修建了最为雄伟、壮观、完备的长城,然而却没能保住自己的“寿命”,修建长城与明朝灭亡有什么关系呢?

  长城对于明朝来说是一条生死线。《明史》最后三分之一篇幅所记载的事,很大一部分都发生在这条边墙的内外。按实力来说,满族人根本不可能灭亡明朝。明朝招致灭亡,完全是自身的政治腐败、军政废驰所致。满清最终取代明朝,是由于明廷自身、李自成起义、吴三桂降清等多种原因造成的。长城虽然是重要军事设施,但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政治。

  在一般人心目中,长城只不过是防御工程,是战争的产物,而往往忽视了它对我国西北地区经济开发和文化繁荣的作用。您在这方面有哪些见解?

  古时候,长城沿线不是高山峻岭就是荒漠草原,或是人烟稀少、贫穷落后之区,然而自修筑了长城之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秦始皇曾在长城沿线设置了北地、云中、雁门、辽西、辽东等12郡,并大量“移民实边”,使北方经济很快繁荣起来。汉武帝在修筑河西长城时,在漫长的河西走廊上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并实行屯田制度。河西四郡不仅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而且也成了河西走廊经济的中心。没有“丝绸之路”的开通,就不会有河西长城的修筑;没有万里之遥的长城烽燧的保障,丝绸之路也就无法存在。就在丝绸之路变得通畅后,佛教传入中国,并带来了敦煌艺术的繁荣。如果没有长城,如今举世瞩目的敦煌,也许会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地方。

  谈到我国古代西北地区的开发,不能不谈到相承了2000多年的屯田制度,它也是因长城而发展起来的。由于屯田的组织性强,能采用先进的耕作技术,对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行之有效。像现今我们所熟悉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从人口集中的城市移民支援边疆生产建设的措施,追根溯源,还是由秦修长城开始的哩。不仅如此,长城还带动了沿线养马、手工业及商贸活动的发展。像河北张家口,历来就是皮毛、山货、牲畜的集散地。

  长城一向被认为是中原地区用以抵御北方游牧部落的防线。除了我们熟知的北方长城外,南方是不是也有长城?

  我2000年到湘西凤凰进行考察时,看到了一段“边墙”,这就是中国南方的苗疆长城。明朝时,湘黔边境的苗人被划为生苗和熟苗,生苗是不服从朝廷管辖的少数民族,他们因不堪忍受官府的苛捐杂税与民族欺压,经常揭竿而起。为了安定边境地区,明朝廷拨出4万两白银,在生苗与熟苗之间修筑起了“边墙”。清朝统治者后来也对苗疆长城作了部分增补修建。虽然苗疆长城修筑得不像北方长城那样雄伟壮大,但并不缺少作为长城这一军事防御工程所应具备的一切,像哨卡、堡垒、关口等军事建筑甚至比北方长城更为密集。故苗疆长城也应是中国长城的一个组成部分。

  您研究长城已有半个多世纪了,为大家拨开了许多有关长城的迷雾。对于长城的考察和研究,您觉得还有哪些工作要做?

  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像秦、汉长城,都需要进行全面的调查,当然这个工作量很大,投入的精力会很多,所需的时间也很长。还有藏区长城,史籍中有记载,外国人在100年前曾经考察过其中的一些段落,但我们自己对藏区长城还没有充分重视,应当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我希望我还有机会去考察藏区长城。

  罗哲文就是这样一个具有魔力的人,家中堆满了书,心中却装满了长城。半个世纪来,他沉迷于长城的研究与考察,从风华正茂到鬓发斑白,为人们澄清了一个又一个关于长城的误解。罗哲文已经79岁了,然而长城在他心目中的份量,却一天比一天重。

  (责任编辑 李雪梅 版式设计 介 彬)

  

转自搜狐

我来说两句发短信息
相关连接




新闻自写短信
赶快把这条新闻浓缩成一条短信,发给你想发的人吧!
短信内容:
对方手机: [最多2个] (半角逗号分隔;0.20元/条)
署  名:
手  机: 密  码:

  

请发表您的看法
用  户: 匿名发出: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留  言: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新闻搜索
关键字:


搜狐短信推荐
· 美少女帅哥哥激情互动
· 体验新时代的绝对摇滚
· 迪士尼卡通炫暴你手机
· 桃花岛烛光红酒惹人醉

分类广告
·4万元入读多伦多大学
·留学英国特快
· 澳洲留学成功再收费
·荷兰西班牙留学热招
·出国留学新方向泰国
·◆留学移民信息库◆
·专业加拿大投资移民
·热点推荐免费上学
·英国留学精品首选
·热点留学天堂加拿大
·颈总动脉注射治癫痫
·治愈牛皮癣白癜风
·征服人间顽疾糖尿病

搜狐商城
·央视热播大染坊
·韩剧美丽的日子
·83版<射雕>3折




-- 给编辑写信

ChinaRen - 繁体版 - 搜狐招聘 - 网站登录 - 帮助中心 - 设置首页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搜狐新闻中心24小时值班电话:010-65102160 转6288;客户服务热线:87710088
Copyright © 2003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