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八月十二日电(孔彦) 随着中国期刊市场的发展,同业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在即将到来的中国报刊改革实施之前,借二○○三年上海图书出版交易会的机会,各大期刊的老总们近日在上海会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期刊的生存之道。
在这场由中国期刊协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上海市期刊协会共同举办的“期刊的个性化和经营发展”论坛上,《中国新闻》周刊、《时尚家居》、《女友》、《世界服装之苑》等百余家中国知名期刊老总与业内专家们一起,就期刊业目前的状况和问题,纷纷发表各自见解。
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张伯海认为,中国期刊必须找到自己的“个性”,才能在市场中准确地找到目标读者,并更有效率地为其服务。他以世界知名的几本期刊为例,如《时代周刊》和《新闻周刊》在同一新闻材料上的不同写作角度,就体现出两本新闻类期刊在定位上的微妙差异。
就中国期刊面临海外期刊的冲击而言,张伯海认为并不一定是件坏事。他举例说,美国《国家地理》是一本老牌自然科学期刊,中国的《中国国家地理》难以与其正面抗衡;但在表现中国国内的题材时,后者就比前者更能在中国读者中产生共鸣。例如,在最近有关三峡工程的报道上,《国家地理》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自然风光和当地居民传统的生活方式上,《中国国家地理》则从整个工程的历史背景、政策、专家等多个角度向读者解释工程的情况,从而高屋建瓴地描绘了一幅立体画卷,自然在读者中赢得了“感情分”。
与会者谈到,目前,中国期刊中最成功的还是以女性读者为主的时尚类期刊。虽然同样是时尚期刊,但这些期刊也有各自的不同“个性”。有的读者群定位于十五至二十五岁的青春少女,内容以服饰化装和明星娱乐为主。有的则主攻三十岁以上的成熟女性,除此之外还加入了家居生活的版块。如此就在读者中找到一批自己的固定客户,同时也有针对地投放广告和设计内容,往往事半功倍。
除了这些市场运作成功的期刊外,中国尚有大量依靠强制征订维持生存的期刊,在即将实施的报刊改革中,这些期刊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如不及时调整经营思路,将很可能为市场所抛弃。
业内人士指出,提倡期刊个性化不是权宜之计。随着期刊和读者的细分,期刊也要不断调整办刊宗旨和分析读者队伍。为了增强期刊的综合实力,一些有实力的期刊可以组成期刊集团,形成规模效应;一些名牌期刊则要勇于走向世界,参加高水平的竞争。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