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方
一场酣畅的秋雨驱散了上海城里持续多日的盛暑炎热,但并未降低8月10日至12日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举办的’2003上海图书交易会的火热程度,展场里人头攒动,话语喧嚣,入场的电梯传送带常常发生拥堵,许多出版社按常规准备的订货目录第一天就被索取一空,不得不临时空运救急,翻阅样书的客商挤塌了展摊,令参展出版社的领队窃喜暗悔,喜在人气托举财气,悔在当初没有多订几个展摊,没有安排特别装修,没有带足目录与订单,仿佛一切都在意料之外。
其实,上海图书交易会的火爆理应在意料之内,中国书业因4~6月那场突如其来的SARS压抑的内在热流必然要寻找爆发的“火山口”,加之原定10月在广西桂林举办的全国书市的推延,都赋予这次上海图书交易会超乎寻常的参会热情与交易期待。最重要的一个理由是会期的大胆提前,历年的上海图书交易会都安排在年终岁尾,常常与次年初的北京图书订货会撞车,不仅让全国的出版与图书经销客商犹豫徘徊,也令上海的出版社尴尬,上海图书交易会的举办大致能掌握来年80%以上的订货,去北京参会只能补充少量添货,不去参会又担心失去融入全国商流、物流大盘以及与全国同行交流、展示的机会,于是,上海出版在张扬独立性、差异性的同时越发区域化。此次上海图书交易会的举办时间节点选在8月初,很显然经过充分地运筹和精心地设计,一方面避开了北京图书订货会的档期,同时引领了新的销售周期,即暑期黄金销季,成为下半年图书市场信息流、商流的聚集点,因此,尽管会展举办者一再声称这次会展“立足上海,面向华东”,是一次区域性的图书交易会,但从招展的规模到全国出版界的响应来看,都与年初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不相上下,全国主要的出版机构都预订了展位,都带来了自己上半年倾力打造的精品力作,各类超级畅销书,经过市场长期检验的畅销书,如译林出版社新推出的美国前第一夫人希拉里的传记《亲历历史》,郑州大学出版社的系列产品《魔法英语》。中国出版集团旗下的老字号出版机构(商务、三联、人文、中华等)都拿出了阵营整齐的参展书目,成为订货的基础产品。上海出版自身的优势主题,青春文学、白领文学、外国文学也有不少新人靓书面市,如《奇迹:席天幕地》、《天堂神话》,一再刷新单品种订货纪录。
就在展场营销打比拼之时,关于上海出版地位的战略思考与理论探讨也在媒体展开。就在交易会开幕的当天,书业的重要媒体《中国图书商报》以三个整版的篇幅刊发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掌门人陈昕等人的长篇专稿《21世纪:上海有可能成为中国的第二出版中心吗?》,文章的题目是一个设问,但内容是肯定的,从历史与现实、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世博会对上海出版及文化的带动作用等方面论述了上海出版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这篇鸿文无疑为上海图书交易会注入一种理性的召唤与震撼,只有站在战略的制高点上来规划和审视上海出版的地位与功能,才能办大事、领风骚。
早几年,有一本书记叙了近代上海的崛起,书名叫《开埠》,一部上海近代史,就是一个重要的商埠建设史,发达史;商埠的意义并不在资源优势,也不在制造优势,而在城市的品牌、在市场组织、管理优势下的吸纳与吞吐力。因此,我们不能眼睛只盯着上海的图书生产量,如图书品种、总印数、总印张与总码洋,当地的销货量,这个比例目前并不高(根据统计,2002年上海出书量仅占全国出书量的8.5%,总印数只占3.77%,总印张只占4.68%,总码洋也只占5.48%),完全依据这些数字说话,就会得出片面的结论。商埠的意义在于造“埠”,而不在造“货”。这次上海图书交易会的成功更说明了这个道理。今年的成功里有天时、地利加人和,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如果能认真总结与提升,就会超越偶然性,稳操胜券。中国书业将在一北一南的规范交易会展的推动下全面提速。我们有理由相信,上海图书交易会规模化、规范化的成熟之时,也是上海成为中国出版重镇之时。
(作者为华夏出版社副总编辑)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