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家庭小药箱”引出令人担忧的话题
视点导读
“你在吃过期药吗?”这个问题听上去让人悚然心惊。可事实上,“过期药”“罪魁祸首”可能就是你自己。
最近,本市有一家医药公司发起“清理家庭小药箱”的活动,结果发现,许多家庭从未清理过自家储备的药品,以至有的药早已过期好几年。摆在身边、被人们忽略的事实,不由让我们思考,清理药箱之外,还有什么可以做的?
本报记者任湘怡实习生林烨焓
许多家庭都有过期药
凌阿姨最近才知道,家里那几瓶放了5年的维生素E早已过期,是不能吃的了。“我还算是有点卫生常识,可也没想到去检查一下,家里的药品有没有过期。”50多岁的凌舜英退休前是中学生理教师,最近对自己家“储备”的药品进行了一次大检查,这才发现原来自己的知识还有“盲区”。
9月20日,本市某医药公司在全市6家门店开展“清理家庭小药箱”活动。其中一家门店正好就在凌舜英住的五里桥街道附近。于是凌阿姨和老伴用马甲袋装上家里的七八盒药去门店检查。
“我和老伴身体都比较好,家里放的药很少。所以过期的也不多。”凌阿姨说。而凌阿姨的邻居吴翠兰,家里有老人,所以备了不少药。结果,带去检查的20多盒药,居然有三分之一已过有效期。
药店里负责替居民清理药箱的医师占佳告诉我们,活动前4天有100多个附近居民要求清理药箱,其中80%家庭都有过期药品。
占佳工作的桌子靠近店门口,一个大箱子、几叠宣传册。箱子半透明,专门用来回收过期药品,五彩斑斓的药片、药丸放满了大半个箱子。里面有一些板蓝根块剂,可能是放得太久的关系,居然融化得只剩下半块。打开盖子,一股糅合了各种药味的古怪气味扑面而来。
“居民把药拿过来,我们先看包装有没有污染,是否过有效期。然后再问,药品放的地方对不对。”占佳说,对那些记不清购买时间的散装药品,也建议居民交给药店回收。
据了解,这个“清理”活动开展的前4天,该医药公司就回收了2万多粒过期、变质药品。
有的药过期近10年
在发起“清理家庭小药箱”这个活动前,这家医药公司曾在6个门店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近80%家庭有储备常用药的习惯,但其中55%的家庭没有将药品集中存放,而是随意散落在各处;72%的家庭从未注意过药品储存条件;83%的家庭未定期清理小药箱;甚至还有23%的顾客从未想过药品的有效期问题。
这个问卷调查和我们进行的随机调查结果不谋而合。在采访中我们发现,人们习惯“小病进药房”,几乎所有家庭都储备了一定的药品,以备不时之需。有的储备量还颇不少,甚至有2个抽屉之多。但几乎所有的家庭都没有清理药箱的习惯。有个医生家庭,某次女儿拉肚子要吃药,结果拿出来的药居然已过期2年。
“这次活动有几个让我们想不到。”医药公司的副总经理刘静喃说,“一是想不到居民家里放这么多药;二是想不到过期药这么多;最想不到的是居然还有过期时间这么长的。”她说,有位老先生捧着家里的药来检查,结果居然有早在1994年就过期的——过期时间近10年。
处理过期药“有讲究”
凌舜英阿姨告诉我们,现在街坊邻居都知道有这么个“清理家庭药箱”的活动,可也有人说,把药拿到店里去回收,太麻烦了,还是直接把过期药扔到垃圾箱里来得简单。
复旦大学药学院的叶桦教授认为,这种观点是相当错误的。“药品要是随意处置,与大气、土壤或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很容易形成环境污染。”他的建议是,糖浆之类的药品,如果剩得不多,可以倒到抽水马桶里冲走;过期的药片,最好先在水里融化,然后再冲进抽水马桶。
而在采访中,我们发现,过期药原来还有另外一种“回收方法”。“以前我们这个小区里,有外地人站着问,药有吗?”凌舜英说,她也好奇打听过价格:没开封的2元、3元一瓶,开过封的就不要了。小区里一位老伯伯在“清理药箱”时透露,他以前就曾把家里过期的药卖给这些“药贩子”。“现在想想实在不应该,这种‘药贩子’干的是假药的勾当。现在药店有了回收箱,我以后再也不卖药了。”
刘静喃告诉我们,药店回收居民送来的过期药,存放到密封的袋子里,然后和药监、环卫部门联系,集中销毁。
“多买药过期是浪费、回收不当污染环境更是浪费。”叶桦说。在他看来,上海现在就医买药都很方便,市民实在不宜过多备药。“除了急性病和确诊的慢性病人可以备些常用药,一般市民应在需要时再购买。”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