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斌状告扬子晚报一案即将开庭,不管是原告的马斌,还是应诉的扬子,都显得对此三缄其口。马斌曾经是一位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人物,而这一次却将新闻媒体告上了法庭,其诉讼的缘由是指责扬子晚报在一篇文章中,将马斌免职调岗的原因说成是部下“出事”以及违禁喝酒。 那么马斌从派出所教导员职位上“下来”,与上述两种说法是否有关,马斌本人及其同事又是怎么解释此事,事实真相究竟如何呢?记者就此展开了又一次追踪…… 群众来信促动记者求证民意 9月11日本报刊发了《免职警官状告扬子》,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许多读者打电话来阐发看法。第二天一早,又有两位头发花白的老太,送来了一封署名为普通市民的信,信中为他们眼中的好民警马斌鸣不平。这封信让记者感到对马斌的调整似乎不是像有关方面解释的那样。为了求证马斌的“民意”,记者特意走访了丹凤街派出所管区的各社区群众。 丹凤街派出所对面开小杂货店的陶女士告诉记者,马斌对人十分和蔼,没有一点官架子。每次到陶女士小店里买报纸,马斌都会亲切地称陶女士的母亲为大妈。 据陶女士回忆,有一天下午,马斌拿着50元钱到店里换零钱,然后他又拿着换好的零钱送给了正在隔壁饭店吃饭的一个女孩。她感到很奇怪,便上前问了隔壁饭店的老板。吃饭的女孩是浦口来的,在南京街头游玩时,一不小心被小偷偷走了钱包。因为没有路费回家她只能流落街头,当时马斌正好路过,将她带回派出所,并询问了这位女孩的遭遇。当马斌得知她还没有吃饭时,立即带她到饭店里吃饭,还留给她50元零钱坐车回家。陶女士说完后感慨道:“这么好的警察从来没有见过,马斌真是个好人。” 丹凤街某摄影店的杨老板说,这几天媒体登出马斌被“调走”,让她感到很惊讶。她刚来丹凤街开店不到半年,虽然没有和马斌接触过,但马斌每天都会从店门口走过,他的言行举止都被杨老板看在眼里,那次大雨中马斌搀扶老人的情形,她至今仍历历在目。那天,外面下着倾盆大雨,一位老人就在她的摄影店前不幸滑倒,正在停车准备上班的马斌见到后,立即冒着大雨冲了上去将老人扶了起来。马斌在确认老人没有受伤后,才放心地让老人离去,而此时马斌的身上已被大雨淋的透湿。 雪夜壮举目击者来到本报 昨天,家住健康新村10幢三楼的一位刘女士亲自来到本报,向记者讲述了去年春节,她亲眼目睹马斌雪夜下跪救人的一幕。 去年新春后的一个寒夜,天上飘着鹅毛般的大雪,忽然从楼上传来“扑通扑通”的声音,接着就传来了跌跌撞撞的脚步声。刘女士一家人顿时警觉起来,楼上有一家老太太和孙女儿住在一起,平日里,孙女还常常对奶奶破口大骂,声音很大,几乎整幢楼的人都能听见。刘女士怕楼上又出了什么事,忙跑到楼上去看。但当她来到老太太的家时,却见门大开着,屋里的东西乱七八糟的,显然是被人扔的。就在这时,七楼上突然传来“不好了,有人要跳楼了!”的呼救声。 刘女士连忙循着声音往楼上跑去。当她气喘吁吁地来到七楼时,发现楼上已经聚了很多人。人群围着的正是楼上经常被孙女儿打骂的老太太,她不断地做出要跳楼的姿势。在老太太的脚旁,竟然还跪着一个人!那个人就是马斌!马斌紧抓着老太太的手,不停地哀求老太太不要往下跳。 那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雪下得很大。马斌就这样一直跪在老太太的脚边劝慰着,并且表示,要是老太太不答应他,他整夜都不会站起来。站在旁边的邻居在马斌下跪的触动下,也纷纷来到老太太身边开导她。望着好心的马斌和热心的邻居,老太太终于点点头,忍不住大哭起来…… 同事透露马斌被免职原因 为了探寻马斌被免职深层次原因,记者再次联系了马斌及他原先的同事。他们的回答让记者感觉到了马斌被免职确有不便公开的缘由。 马斌原本答应与记者好好聊聊,在记者昨天与他联系时,他显得犹豫起来,说开庭之前他不便说得太多。 记者找到了一位曾在马斌身边工作的人。据他介绍,马斌从丹凤街派出所教导员直接被调到板仓派出所当民警,表面上虽然是南京市公安局这次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部分,但是事实上还是有多种原因的,并不完全是民意的体现。 据这位警官透露,丹凤街派出所是全国一级派出所,所以南京市公安局有关领导,都经常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这里。派出所内只要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引来众多领导的目光。那天晚上,丹凤街派出所的一位民警,在某休闲中心内出了事,马斌作为领导受到了组织的批评。马斌在该民警出事后,曾经私下里和他谈论,认为自己可能很快就会被“调走”。果然不出所料,马斌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就被调往板仓派出所,不担任任何职务。这位警官是这样看待这个昔日领导的:马斌确实是个好人。如果换作是他,绝对做不出雪夜下跪救老妪的壮举。所以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表现出民警最可爱的一面,不然马斌不会受到那么多的荣誉。 这位警官这样感叹道,如果真的像外面所说的,马斌被免职就是因为那个民警出了事,那么承担这样的责任也是马斌的好心所致。 据这位警官介绍,那位出事民警的家庭情况比较特殊。而且因为家庭的原因,这位民警的性格也已经和其他人有些不一样。派出所内不管是民警还是保安平时都议论,认为那个民警是迟早都会出事的。可是去年9月9日马斌来到丹凤街派出所,担任教导员后,很快就了解到了这个情况,他并没有惟恐避之不及,而是主动要求把这位民警编入自己的警组,以便于更好地关照管束这位民警。 在随后的工作中,马斌每天都对这位民警进行教育、开导,本来以为可以将这位民警脱胎换骨,可是没想到这位民警还是出事了。出事当天是一个周末,马斌带着他们几个同事到下关区,参加一个朋友的聚会。在吃晚饭的时候,马斌只是稍微喝了一点酒,并且他也很注意,让其他的同事也尽量少喝酒。1个多小时后,酒席就结束了。马斌在酒席结束后,独自回了家。一位在场的民警回忆说,当时马斌还提醒他们几人早点回家。不料,那位出事民警不知着了什么魔,竟溜达来到了某休闲中心,做了不该做的事情。事情发生后,马斌没有向上级解释过什么,而是主动承担了责任。说到这里这位警官显得有些激动:这种事情的发生谁都不愿意看到,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来讲,领导根本不可能管理到下属下班以后做什么事情!可是谁让马斌是教导员呢?作为管理民警思想的领导,在这样的事情上就是要承担责任。可以说,这件事情影响的不仅仅是那位民警本人,还有马斌、丹凤街派出所,甚至南京市公安局。这位警官透露,这件事情发生后,整个丹凤街派出所发生了剧烈的动荡,江苏省公安厅的领导已经几次批评了丹凤街派出所。 对于马斌的离去,这位警官显得十分惋惜。据他称,马斌在离去后,曾经和他有过一次长谈,对被免职调离一时想不通。他反复地安慰马斌,说只要摆正心态,在新岗位上一样可以做出骄人的成绩。 结束语:好人也可能“下岗” 对于马斌事件,一位关注本报报道的社会学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之所以有争议源自中国的传统观念。在人们看来,好人是会得到重用的,下岗或免职的人一定算不得好人标准,所以,马斌“下岗”说明他有缺陷。殊不知,一个为人称道的好警察,并不一定适合领导岗位;相反,从领导岗位下来,并不说明他就不是一个“好人”。马斌是一个好警察,但他在教导员任上负有管理失察之责,处分他是很正常的事,与人好人坏根本无关。马斌事件折射出我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深层问题,那就是干部能上能下应成为一个经常性制度。(本报记者熊哲鼎,实习记者许梅、王昊亮) 转自搜狐 |